科爾逝去 回顧二十世紀歷史的終結
作為終結二十世紀歷史的關鍵人物,科爾之所以引人矚目,不止因其龐大的體型,更重要的在於他對德國命運的改變。
身高1.93米,體重135公斤,對於中國三十歲以上的很多電視觀眾來說,德國總理赫爾穆特·科爾,作為「重量級」的國家領導人,想必都印象深刻。在國際政治舞台,科爾之所以引人矚目,不止因其龐大的體型,更重要的在於他對德國命運的改變。
科爾是終結二十世紀歷史的關鍵人物。從1914年爆發的第一次世界大戰,到1991年的蘇聯解體。這不足八十年的時間裏,世界歷史的發展一環扣一環,有深刻的連貫性。有中國學者將這一段時間稱為真正的「二十世紀」。在蘇聯解體之後,二十世紀的歷史,其實已經終結。1991年之後的世界史,進入另外一種敘事。
在這樣的語境之下看待科爾,會發現他不僅是德國的重要領導人,更改變了世界。二十世紀歷史中,德國發動兩次世界大戰,其結局是在1949年被一分為二,西部的德意志聯邦共和國,東部的德意志民主共和國。西德加入美國主導的北約,東德加入蘇聯主導的華約。而科爾終結了這種分裂,讓德國再度恢復正常。同時,科爾推動歐共體,讓歐洲開始真正一體化。科爾的一些作為,跟德國歷史上一些政治家有異曲同工之處,但是他們的方式卻截然不同。
從1982開始擔任西德總理,1990年推動東西兩德統一,其後繼續擔任德國聯邦總理直至1998年,科爾是德國歷史上自俾斯麥之後,執政時間最長的政治人物。科爾推動的統一,如果放置在當時的語境,可謂石破天驚。據說,在一份回憶錄里,科爾引用了撒切爾夫人在 1989 年柏林牆倒塌後不久說的話:「我們兩次打敗了德國人,現在他們又回來了。」
俾斯麥的功績在於統一德國,建立了德國的民族國家。科爾一方面統一德國,另一方面則推動歐共體,也就是現在的歐盟的前身,嘗試超越民族國家,建立新的國際政治實體。這既是科爾的進步,也是整個歐洲政治的發展。
1989年12月19日,在整個東歐出現巨變之際,科爾在德累斯頓聖母教堂廢墟旁,發表了以民族主義為基調的演講,呼喚德國的統一。在他同時遊說美國和蘇聯的支持下,德國的統一最終於1990年10月3日實現。
而在德國宣布放棄德國馬克的情況下,1992年2月7日,歐共體在荷蘭小鎮馬斯特里赫特簽署的《馬斯特里赫特條約》,則不止催生歐元,也預告了歐盟的出現。
現在,隨着難民潮洶湧德國、美國和英國走開啟孤立主義的苗頭、各地伊斯蘭極端主義恐怖襲擊不斷,世界政治進入新的階段。科爾似乎已經成了一個被遺忘的人物。要不是2017年6月16日,他在路德維希港的家中辭世。國際媒體的頭條,大概不會想起他來了。新的時代,需要新的政治人物站出來擔當。同樣出身德國基督教民主聯盟(CDU)的德國現任總理默克爾,在其政治生涯的開始,深受科爾影響,被視為「科爾的女孩」。默克爾所面臨的問題,以及所要做出的選擇,都將與她的政治導師截然不同。正如科爾的政治思路與俾斯麥不同一樣。但回顧歷史,依然可以為處理現實帶來教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