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文題背後 中國式表述發生了什麼變化?
今日起,高考正式告一段落。每年高考最令人關注的部分就是作文,今年全國I卷的文題更是引發廣泛熱議,甚至招來「不公」批判,究竟是考慮不周還是另有深意?「少年強則中國強」,中國式表述又發生着什麼變化?
高考於6月7日至8日進行,部分省市由於考試科目安排不同,會持續到9日。隨着今日江蘇、上海、海南等部分省市考試科目的結束,高考也正式告一段落。
每年高考最令人關注的部分就是語文作文,社會各界都會參與討論,既揣摩出題意圖體驗當考生的感覺,又評析作文體驗當閱卷人的感覺。
2017年高考文題一覽
【浙江卷】:人要讀三本書,一本是「有字之書」,一本是「無字之書」,一本是「心靈之書」。
【上海卷】:預測,是指預先推測,生活充滿變數,有的人樂於接受對生活的預測,有的人則不以為然。請寫一篇文章,談談你的思考。
【山東卷】:根據一段材料作文:一個24小時書店,供人夜讀,不讀書在那睡覺也可以,平等對待流浪者、大學等所有閱讀者。
【天津卷】:《重讀長輩的一本書》
【江蘇卷】:車有各種類型,車來車往,車傳遞着真情。
【北京卷】:大作文題目二選一:根據材料以「說紐帶」或「共和國,我為你拍照」為題寫作。
【全國I卷】:從一帶一路、大熊貓、廣場舞、中華美食、長城、共享單車、京劇、空氣污染、美麗鄉村、食品安全、高鐵、移動支付中挑選兩三個關鍵詞形成有機關聯來呈現你所認識的中國,幫助外國人讀懂中國。
【全國II卷】:6個古詩句中選2-3個,自行立意。
【全國III卷】:今年是恢復高考40年,請以「我看高考」或「我的高考」為副標題寫文。
對經濟落後地區不友好?
今年在網上引發最大熱議的就是全國卷I的作文題,一方面給人「接地氣」的感覺,一方面讓人質疑其對經濟落後地區不友好。「一帶一路」、「高鐵」、「移動支付」、「共享單車」這些年度熱詞乍看與日常生活融合度極高,但對於經濟落後及網絡資源不發達地區的考生而言,卻有一定距離感:高鐵沒有連通他們的故鄉,共享單車還未大範圍覆蓋,網絡紛繁的信息沒有進入他們的生活。甚至處於一些經濟發達地區但實施封閉管理的學校,學生只能通過政治課了解時事,對移動支付的體驗也較為欠缺。
倘若缺乏一定的體驗,自然無法在此基礎上寫出有深度且兼具文學性的文章,但基本的認知與理解,作為高三學子,定當是必備的。而且,高考自身的特性決定了其要以篩選為目的,這不是不公,這恰恰是它需要的難度。
仔細分析題目,不難發現,雖短短十二個關鍵詞,但涉及範圍非常的廣泛:高鐵、移動支付和共享單車展現了中國飛速發展的經濟、網絡與科技水平;京劇、美食表現了中華文化和民族智慧;中國處於「龍頭」位置的「一帶一路」反映了內外發展戰略;美麗鄉村,大熊貓體現生態平衡,食品安全,空氣污染則反映出發展中的問題,甚至單「廣場舞」一個關鍵詞亦可以從正反兩方探尋生活方式的流行。
由此看來,該題並沒有偏袒意味。即使對共享單車、高鐵或一帶一路缺乏深刻體驗,也可以選擇國粹、大熊貓、美麗鄉村,以及貼近日常的廣場舞文化為話題進行展開。雖然有人質疑挑選「一帶一路」、「共享單車」這樣的亮詞有助於博眼球,但這類以大詞為主的作文要寫得出彩也並不容易,反倒是「京劇」、「美麗鄉村」等,若寫得情真意切,更易打動讀者。
中國式表述發生改變
更不容忽視的是題中另一個要求,「有機關聯」,這意味着考生所選關鍵詞既相對獨立又相互聯繫。這樣的設置在拔高難度的同時,也提供給考生更多發揮的機會。於是更多「隱藏式」的選擇出現了:「長城」、「一帶一路」與「高鐵」不正是封閉與包容的古今對比?「美麗鄉村」與「空氣污染」,「中華美食」與「食品安全」不正是我們的自信與反思?還有「移動支付」、「廣場舞」等等,這些關鍵詞既展現中國現代文明的多樣性,亦求索中國在國際中的位置,審視發展與不足。而鼓勵考生全面、辯證地去寫,恰恰反映出悄然變化的中國式表述。
該文題由「幫助外國友人了解中國」引入,寫到所選熱詞是外國人眼中的熱詞,十二個關鍵詞並非都是正面詞彙,也有負面詞彙,它們就是世界眼中的中國面貌。難以忽視的進步,與歷史問題的遺留,這種衝突與矛盾也在給世界疑問:中國到底能否面對這些問題?這些問題會不會阻礙未來發展?過去,我們總關起門來自問自答,有些問題甚至一筆帶過,或避而不談。但現在,高考作文以「向外國友人介紹」的情景要求考生撰文,這彷彿告別以往的舊態度,打開大門,在正視自身的過程中,真正自信地站在了世界舞台——我們既為已領先的驕傲,我們也為仍落後的加油。
而讓別人了解自己之前,自我了解首當其中,這也是新的中國式表述對考生的選拔和要求。過去人們總議論高考作文如同玄學,或需要套作,而今年的這道文題彷彿對着天空開了一槍,告訴在起跑線待命的學子教練:素質教育已經走出了正式的一步。高考文題不再是大同小異的高深立意,它需要洞徹時代,需要觀察和捕捉,需要反思和批判。時代需要的人不再只會一頭扎進課堂和書本,靜態信息與動態信息同等重要,感性與理性,文學性與實用性並存。
這樣的文題,在今年所有高考試卷中寫出了最惹眼最洋氣的一筆,它選拔出來的,不是窮人,不是富人,不是政治高手,也不是網絡玩家,而是獨立思考、敢言善辯的中國青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