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鄭月娥當選第一位女行政長官,打破香港開埠百多年皆由男性管治的歷史,將開啓一個新的時代;林鄭即將接手管理香港,她愛國愛港立場堅定,勤勉務實,敢於擔當,行政經驗豐富,具有駕馭複雜局面的能力;她雖面對社會的嚴重撕裂,但也具備一定的優勢去解決香港積聚已久的問題。佔中、立法會宣誓風波中的激進分子陸續接受司法處理,香港政治環境進入短暫的和緩期。

香港社會嚴重撕裂

回歸二十周年前夕的香港特首選舉,林鄭月娥當選為新一任行政長官。這場選舉,既被看作是一場沒有硝烟的「君子之爭」,亦被認爲是一次决定香港未來走向的關鍵政治角力。新民黨主席、立法會議員葉劉淑儀未能入閘;無中央支持、無政商界站台、無施政班底的的「胡官」雖在選戰中愈戰愈勇,但更像位「攪局者」,攤分了曾俊華的支持度;曾俊華一路領跑的民意成爲他最大的政治籌碼;而林鄭則被盛傳獲得中央一路保駕護航。

林鄭月娥於1980年加入政府,曾任社會福利署署長、發展局局長等要職,2012年特首梁振英上任後,出任政務司司長。她,大勝前財政司司長曾俊華所獲的365票,與退休大法官胡國興所獲的 21票,以777票當選成爲香港第五届行政長官,這意味著香港將迎來史上第一位女特首。

縱觀中央對此次特首人選提出的四大標準「愛國愛港、有管治能力、中央信任、港人擁護」,以及回顧自選戰開打以來的香港各界輿情風向,選舉結果實屬毫無懸念。她的最大對手曾俊華雖獲兩次「習握手」被認爲獲習肯定,但從後來的局勢轉變看,手握北京這張最大政治籌碼的人非林鄭莫屬。

曾俊華團隊又何嘗不清楚這一點,但直至選舉前日,他依然表示自己有絕對信心。這或許姑且可以理解爲一種「選舉語言」,抑或是他試圖以民意與北京博弈,期待最後時刻的翻盤,這一點在他的敗選感言「原想過會像巴塞一樣經典反勝,在完場前一刻反敗爲勝」中可以看出。然而,結果並無任何戲劇性逆轉。

曾俊華民意走高,但落敗

林鄭月娥在隨後的勝選發言中指出,其首要工作是修補社會撕裂,解開鬱結,團結大家向前,而團結是實實在在一步一步做出來的。她深信,行動比說話更有力。

這種政治宣言,顯然基於雨傘運動後大行其道的「香港社會撕裂論」而提出。圍繞此届選舉的政改之爭,衍生出建制與泛民兩大陣營、香港民衆與政府、香港與大陸間的三大撕裂。當「撕裂」成爲一個新潮的熱詞,成爲一種常態時,新特首的使命便無法繞開這個議題。

僅僅在過去的一年裏,旺角騷亂、銅鑼灣書店事件、立法會選舉、宣誓風波、人大釋法……這些政治事件或社會紛亂讓港人很忙,很累,很敏感。當前,特首選舉已曲終人散,政壇逐漸轉趨平靜。與此同時,林鄭月娥在選舉期間持續走低的民意支持度有所上升,由選舉期間的負淨值變爲正淨值,外界解讀爲這是選舉模式結束的結果。

但是對於已經贏得選舉、即將走馬上任的林鄭來說,除了要面對回歸以來歷任特首皆須面對的一些難題之外,她將如何彌合社會撕裂達成大團結?如何改善當下陷入瓶頸的香港經濟,令香港前行?更是她未來五年任期必須要交出的一份答卷。

林鄭月娥當選香港第一位女行政長官

當撕裂成爲常態,如何凝聚共識?

對於當前香港的政治生態判斷,「撕裂」一詞可能會是各方觀念的最大公約數。

早在六年前梁振英宣布參選特首之後,就有香港媒體指出,特首選舉要爲民主「打基礎、作示範」,切忌因選舉在社會留下撕裂創傷,結果一語成讖。梁振英與唐英年大打泥漿戰,造成親共陣營的撕裂,以致梁振英上京接受任命時,總理溫家寶訓示他要「團結香港各界」。

梁振英上任後,行政立法關係緊張、官民關係緊張問題日益突出,2013年他出席論壇時頻頻遭到狙擊,輿論出現了第二波社會撕裂論。同年,本土社會學家呂大樂撰文指出,所謂的「社會撕裂」難以辨別出是一種什麽形態的撕裂。他認爲當時香港社會「還未真真正正處於一種撕裂的狀態」,各類矛盾只是「社會狀態的一些極端化表現」。

緊隨其後,「真假普選」之爭、「反水貨客」示威活動升級、「8·31」决定接連出發的「撕裂論」可謂一波未平、一波又起。長時間以來,學界、政界對這方面的議論與分歧大多見諸筆端。以佔中爲分水嶺,此後「香港進入撕裂狀態」演繹爲主流論調,這一判斷成爲了「撕裂中的共識」。

毋庸置疑,新特首林鄭月娥面對的撕裂形勢前所未有的嚴峻。參選之初宣稱「希望延續現届梁振英政府的理念」,林鄭被稱作「CY2.0」,這一點使她飽受詬病。其對手曾俊華更在選舉中指出,市民很擔心林鄭月娥當選會令香港社會變成「撕裂2.0」。

林鄭接手香港管治權的前夕,恰逢香港處於自佔中到立法會宣誓風波的「高度撕裂狀態」,可以說她面臨的是一盤難解的棋局。

南區區議員徐遠華對《超訊》分析說,當撕裂發生在政黨和政黨之間或政黨和政府之間是很平常的,但當它從政界延伸擴展到整個社會,情况就非常嚴重。社會上的撕裂會慢慢沉澱下來,你不去解決的話,就埋下了一個更加大的地雷,隱藏著不知道什麽時候爆發出來。一碰到非常有爭議性的事情,可能會燃燒起大家的不信任感,再一次的衝突就很容易發生了。

南區區議員徐遠華

根據他判斷,現時社會撕裂情况還是很嚴重,一碰到傷口大家會變得非常敏感。譬如談到七警案,關於當時警察打人究竟對不對,法官判得合不合理,政府現在應不應該主動些去支持這些警察,甚至特首該不該特赦他們,他會和一些FB上的朋友因對這些問題的巨大意見分歧而unfriend。「甚至家庭之間我都有聽說過因爲討論這些事情弄到吵架,上一代人和下一代之間會爭吵,到後來大家不討論,家裏『只談風月,不談政治』。」

貧富懸殊,年輕人希望何在?

社會撕裂的另一個維度,來自經濟層面。向來不乏學者把香港社會的矛盾最終歸因於經濟問題。一方面,隨著中國大陸改革開放的持續深入,香港的窗口優勢正在逐漸减弱,包括財富分化懸殊、房價高企、收入分配不均等等問題日漸沸騰;另一方面,隨內地經濟减速,與其緊密相聯的香港亦陷入困局與僵局。 從經濟結構層面來看,香港前十大企業集團,其生産毛額幾乎佔了香港GDP的1/3左右;來自地産商的稅收,更構成了香港政府稅收的重要組成部分,成爲難以撼動的利益集團。這所帶來的産業結構單一、階層固化等等問題,亦爲解釋香港青年問題的「上位論」提供了理論依據。 梁振英的上台帶來了過去五年紅色資本的湧港浪潮,中資不僅在買地蓋樓上表現進取,更廣泛介入其他領域。這樣龐大的利益系統導致紅色資本需要一個北京信任的特首在香港爲之保駕護航,但熱錢的流入推高房價爲香港社會帶來更多創傷。

3月17日,李嘉誠亦在公開活動中對傳媒表示,目前香港經濟是20年以來最差,各行各業經營環境也困難。「今日賣樓的情形,甚至我們的零售,是比沙士時期更差。」更有學者指出, 2016年是香港經濟和社會斷崖式崩潰的主要拐點。

香港經濟的困局還在延續,深層次的結構性矛盾或許不是誰當特首就能解決。林鄭月娥在擔任政務司司長時就已發現香港經濟發展的隱憂,在她早前發布的競選政綱中,關於發展經濟部分亦著墨較多。過去曾俊華因理財保守被批「守財奴」,未來林鄭是否能得一良人管好香港財政,是個值得期待的問題。

兩大陣營對立,如何團結?

建制派與泛民主派的朝野分割,是造成今天香港社會撕裂的重要原因。建制派被指是既得利益者和騎墻投機者,泛民也日漸分化爲溫和與激進派系。

林鄭辭去政務司司長職務全力參選後,因裹挾「被中央欽點」的原罪,拖累了民望。在香港的政治氛圍之下,無論誰「被欽點」,都將面臨多重圍剿。中央的治港政策常常被泛民指是厚此薄彼。尤其在反對派看來,「被欽點」更成了一樁原罪。

港區人大代表、民建聯副主席陳勇是林鄭月娥競選辦副主任,他對《超訊》說,林鄭上台後的主要挑戰既來自建制,也來自泛民。

港區人大代表、民建聯副主席陳勇接受《超訊》專訪

他分析表示,雖然唐營和梁營有一些分裂,但CY在梁營的團隊裏非常團結,像敢死隊一樣大家一起拚命,所以CY在一些場合雷厲風行,推動一些反佔中的活動或打擊港獨,連立法會主席都照告不誤,雖千萬人吾往矣,他沒什麽包袱。林鄭現在拿到777票,本來應該是優勢,但中國人常講福禍相依,高票就變成了高包袱,政治上就要背負這777名選委的想法利益。這以外,林鄭還需要團結溫和的泛民,那就是1194票,協調起來難度更大。

他還認爲,梁振英宣布不連任之後,泛民失去了著力點,只要ABC(anyone but CY)就行。林鄭不是CY,但他們也一樣要打壓,變成了anyone but Carrie。他們自相矛盾,連自己陣營的人都打成間諜,自己都不知道自己在幹嘛。張德江委員長來香港和泛民見面,大家說好要「打開門」,但泛民最後出爾反爾,今天談完好好的明天就翻臉。既然他是這種風格,那麽林鄭要去爭取泛民尤其是溫和泛民支持政府政策的時候,還是會面對挑戰。

談到班底時,林鄭月娥對傳媒表示,會廣納賢能,且不論派別,都會邀請他們加入政府,而教育、稅務、房屋等新政策,都準備就緒。她亦會要求團隊成員用心聆聽,做到議而有决,决而有行。

據4月19日星島日報報道,此前扶貧委員會成員、民主黨元老羅致光,獲林鄭邀請加入問責團隊。早前他接受媒體訪問時曾表示,稱僅靠一兩個泛民人士加入政府團隊,就以爲可以達至和解是不切實際,需要時間,要有誠意。

原香港發展局局長助理何建宗亦認爲,過去將泛民納入政府問責團隊的做法並不見得有效,比如張炳良。因為泛民政黨普遍要求黨員退黨才能加入政府,形成一方面批評政府「用人唯親」,另一方面又拒絕參與管治的矛盾心態。談到反對派未來扮演的角色,何建宗表示,近幾年反對派才出現拉布、流會甚至搶佔主席台這些方式,未來,他們能回到過去那個反對派的位置已經是有所改善了。

一國兩制青年論壇召集人何建宗

港獨隱形化,如何清除?

青年世代在網上世界分歧不斷,矛盾與撕裂還在滋長。青年工作方面,林鄭表示鼓勵青年積極參與議政、論政和參政。但她該如何面對從街頭、從立法會退回到校園和網絡上的,更加隱蔽的港獨勢力呢?

徐遠華認爲,港獨派也好其實是一個非常小的群體,看起來熱鬧,這些聲音透過傳媒然後就放得很大,但是支持它的人不多。傳媒的價值判斷和操作在這個傳播過程中起到推波助瀾的作用。梁天琦最近接受訪問時,就後悔之前說了一些過分的話,他現在改口了,說不能沒有底線地去爭取香港獨立自主。

如果他當時提出的自主、自決甚至要獨立,真的有那麽多人支持的話,那這次他被取消參選議員資格應該會引起很大的反彈,但是沒有。他根本沒有這麽大的真正的政治基礎,沒有真實民意的支持,我們認爲這是虛火。

就像立法會宣誓事件,幾乎所有泛民都反對中央這樣主動的釋法,會認爲破壞了香港的法治。但是政治上而言,基本社會上對這件事的反彈不是很大,因爲絕大部分的香港人都會覺得宣誓事件過分了,的確是侮辱了中國人,侮辱了華人。這件事在整體的政治文化裏面的得不到支持。

徐遠華提出,自主實際上是個本土概念,既有激進本土,又有溫和本土,大家都搶這個位置。黃之鋒他們所講的自主,這就超出了我們之前所講的那個「一國兩制」、「港人治港」的範圍,他們那種叫自治派。這種趨勢很明顯,一些左派的報章會區分說有明獨有暗獨,這就是一種暗獨,沒有說獨立而已,但追求的還是一個所謂的政治實體。

「這種本土概念很容易走上港獨,和傳統民主派之間産生一個拉扯,大家在爭奪這個政治市場。越年輕的人越易支持自决派,現在立法會的政治光譜可能不是很明顯,但是下一届這慢慢會變成一個更大的議題。」

何建宗說,去年立法會的選舉本土加港獨的票大概是20,包括一些落選人的票加起來,這些人我們是希望他慢慢從往泛民的方向走。就現在看來,港獨勢力應該是在街頭零散地存在,然後一些激進青年人更多的退回到了校園

香港貧富不均問題日漸沸騰

一國兩制下,民意如何平衡?

陳勇則表示,林鄭未來幾年將面臨更寬的政治光譜,畢竟最激進的泛民也不可能持久,招數用盡,烟花升上天就沒了。他們佔中、暴動都搞了,現在也陸續在處理中,正義雖然經常遲到,但是不會缺席。只要依法辦事,任何人都翻不起大波浪。把法治堅持到底,就算短期得不到掌聲,長遠大家一定佩服你。

針對港人政改失敗後的情緒,林鄭曾在競選政綱表示她「明白市民尤其是年輕人對普選的訴求」,任內將盡最大努力在人大「8·31」框架下營造有利推動政改的社會氣氛。既然如此,林鄭就必須直面挑戰,重啓政改,爲港人爭取並守護住民主這個核心價值。

「最癥結的問題是在於,她有兩個老闆,一個香港市民,一個是中央。孰輕孰重呢?她處在那個位置,加上整個大環境呢,大家覺得她可能代表北京多一些,而不是代表香港多一些。這是她自己也無法解決的問題。」徐遠華對《超訊》說。

是更傾向於忠實執行中央的路線與政策,還是更多關注港人的意志與需求,是回歸後歷任特首需要平衡的一桿秤。在本土勢力冒起、社會撕裂傷口久久未愈的今天,林鄭更需要面對這個問題。

陳勇認爲,在「一國兩制」的基礎上,堅持法治是核心價值。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任何人違法,就依法辦事,而且一碗水端平,這樣做的話才能平衡各方。此外,「一國兩制」牽涉到國家安全與利益,面對港獨要200%地堅定,不能有絲毫含糊。「一國兩制」的基礎出現動搖的話,其他事就等於萬丈高樓,地基動搖了,你上邊蓋得再好也可能會崩塌。「林鄭在這方面非常堅定,過去幾十年也經受住了一些歷練和考驗。」

此番選舉過程中,傳媒盛傳多名建制及泛民選委反映接到了中聯辦的拉票電話,要求提名林鄭。即使中聯辦主任張曉明在3月5日於北京出席兩會時直指這是「謠言」,但依然引起不少民衆感受到「有形之手」在助林鄭當選。

陳勇認爲,即使中聯辦在香港沒有任何角色,甚至不在香港設立辦事處,泛民也不會認爲特區政府或者特首和中央沒關係。當傳媒問林鄭當選後能否不去中聯辦謝票時,她說一定不謝票,但出於禮節也要去。這個處理就更有政治智慧了。從政治倫理來講,新特首不去見一個國家駐港的代表,說得過去嗎?

關於香港政治環境中彌漫著一股「西環治港」的聲音,陳勇表示,最難的就是消除一個人對未發生之事的想像。其實泛民也相信中聯辦任何一個政策、做法都是都是中央的授權。以前有人發布謠言說已經出現了兩個中央,這是他們對國情不了解。本來無一物,魔鬼都是想像出來的。當人家想像的時候,你做一件事,進去開燈不就完了。

徐遠華認爲,網上世界年輕人一代大多以泛民爲主,泛民的基本立場就是中央不要干預得太多,甚至林鄭也講很多事情是香港自己可以解決的,不要中聯辦操心。她意識到這個問題,很多東西中聯辦已經越過了應該遵守的界限,比如拉票。

林鄭月娥具備的四大優勢

當下,正逢北京掃清了香港的政治紛亂,佔中、旺角革命、立法會宣誓風波中的激進分子都陸續被處理,香港的政治環境進入短暫的瓶頸期。社會的撕裂,决定了香港需要一個柔中帶剛的特首。林鄭接手香港,首先就具備天時的優勢。

第二,她被香港各界所認同的一點,在於她的多年從政經歷。習近平在給林鄭的賀詞中說,林鄭月娥在香港政府工作36年,愛國愛港立場堅定,勤勉務實,敢於擔當,行政經驗豐富,具有駕馭複雜局面的能力,成功當選實至名歸。

香港期待新特首能够「女媧補天」

徐遠華表示,這有點像曾蔭權當年也是公務員出身接任特首的位置,大家普遍認爲公務員出身的高官,起碼對香港的制度和價值會尊重。林鄭也一樣,整個選舉過程她所呈現出來的,是一個實幹家的形象,大家不會懷疑她這一點。

林鄭在選戰期間民望走低,在徐遠華看來,是因爲她之前是司長,大家給了她一個代表梁振英路線的標籤,這是一種選舉操作。但選舉結束後,大家認爲她其實並不是那麽差,對她的信任也比對梁振英高得多。

2007年履新伊始的林鄭月娥遇上了皇后碼頭拆遷事件,政府將拆遷皇后碼頭列爲中區填海工程的項目,但是拆遷遇到了一些香港民間團體的抗議和阻撓,最終引發了警民衝突。混亂中,林鄭月娥出現在碼頭上與示威群衆對話,她表示,「不遷不拆,我做不到。」正是這件事爲她贏得「好打得」的稱號。

第三,港大民意研究計劃日前公布最新的官員民望,候任特首林鄭月娥的民望淨值由負轉正。林太最新的支持率是48%,反對率爲46%,民望淨值是正2個百分點,比3月底時的負8個百分點,有顯著上升。

陳勇指出,過去無論誰做特首,反對派都會聚焦全部火力對準他,就不會分散太多精力打其他人。CY是承受了比歷任特首都更多的打擊,他身邊人被抹黑的程度就會稍微弱一些。任政務司司長期間林鄭民望就很高,競選期間的一些操作導致數據走低,現在才慢慢回到正軌,反映真實的民意。

何建宗亦認爲,過去很長時間內,泛民與林鄭都能溝通得很好。當行政和立法有矛盾,立法會尤其是泛民對政府有何不滿,而政府又不願做出改變的時候,林鄭就作爲當中調停的角色,這讓她具備較廣泛的民意基礎。之前這些比較好的互動,在選舉之間因各方政見分歧會産生暫停,但在林鄭上任之後或許可以恢復。

高票當選後,林鄭民望上升,且擁有中央信任。多方人心聚合起來,林鄭亦具備人和的優勢。 第四,林鄭月娥是香港回歸後上第一位女性行政長官,即使香港在過去150年的殖民歷史,亦從未有過女性港督,她打破了香港自開埠以來170年由男性管治的歷史。「一個新時代將開始」,她在公開活動中這樣講道,引來在場人士掌聲連連。

作爲女性高官,林鄭雖然表面上不苟言笑,作風幹練强硬,也有擔當,被形容爲「硬淨」和「好打得」,但她也具有柔和的身段,能够融合各界聲音,包括一些反對力量。何建宗說,跟她接觸和聊天,會發現她很有心、很重感情,當她了解到貧窮人群的生活時很容易動情。她在兩個月的選舉當中也很努力改變自己,這對於她或者團隊來說,都是不容易的。

香港社會的撕裂是會緩和還是會升級?我們暫不得而知。但這樣一位圓融處事、作風强硬兼具柔軟身段的女特首,大概還是讓大家看到了一些彌合撕裂、團結各方的希望。正如李嘉誠所說,香港期待新特首能够「女媧補天」。

(Visited 173 times, 1 visits toda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