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鑑於此,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把「去產能」列為2016年結構性改革五大任務之首。然而,在如何去產能上卻有不同的認識和方法。有的一味強調作減法,單純地壓縮、淘汰,甚至大搞關閉、破產。其依據就是「加強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這是一種盲目的跟風機制,一說供給側改革,就一擁而上,無限強化,推向極致。這種現象在其他領域也普遍存在,不是全面、準確、客觀、科學地理解決策者的思想和意圖,存在片面性,有的甚至有投機心理。表面上看,是與中央保持一致、貫徹中央決策。在效果上,卻不是「幫忙」,而是「添亂」。其實,習近平總書記是講了兩句話:強調在適度擴大總需求的同時,著力加快供給側改革。對去產能也明確了「多兼併重組,少破產清算」的思路。因此,去產能不能只強調供給側,還要探索和順應它的另一端:市場需求。這才是真正與中央保持一致。去產能,如果沒有需求側的配套,僅在供給側做文章很難迅速取得完滿的效果。
去產能是系統工程,與債務、失業問題連帶,牽一髮而動全身。因此,去產能要在供給與需求方面綜合施策、全面發力,具體應堅持以下四個原則:
壓縮與疏導:去產能要壓縮與疏導並行。盲目壓縮產能,有可能導致有效供給不足。等到需求好的時候,又會導致供不應求。歷史上,煤炭和鋼材都因為盲目壓縮而導致供給緊張。所以,不考慮需求,盲目壓縮產能,後果將會很嚴重。對於解決產能過剩的問題,還要正確理解和分析產能過剩。產能過剩區別於產能落後,落後的產能,的確需要壯士斷臂,而過剩而並不落後的產能,要更多地去尋找疏導的管道辦法和措施。
去產能的四大原則
長期與短期:長期病要長期治,短期病短期治。美國歐洲的產業轉型經過了很長時間,是漫長的過程,需要文化、法律、觀念、文明傳承等一系列要素的影響和轉變。短期要先把各行各業轉起來,只有轉起來,長期來看才可能進行轉型升級和結構調整。
供給與需求:去產能要壓縮與疏導並行。中國正處於工業化、城鎮化中期,二元結構特徵明顯,需求層次也是多元的,有些產能在城市增長空間不大,在農村卻需求強烈;有些在東北地區已經飽和,在西部可能還在增長。如果只壓不疏,就可能導致社會財富的浪費。
創新與改造:任何的發展都是基於現實,不是空中樓閣,任何創新都要有根基,海市蜃樓、空中樓閣不符合現實。改革創新供給側改革,都需要積累。現在企業的狀況,資不抵債,產品沒消化掉,債沒還上,如何創新?
綜觀各大產能過剩產業,環環相扣。筆者將著力於解決問題,接下來每一期分別對幾個行業去產能提出方案。有需求的行業,政策引導需求,還可以帶動其他產業;需求小的,適度擴大需求、創造需求。只有每個行業開始正常運轉,結構調整才有處著手。本期從鋼鐵開始談起。■]]]]> ]]>
(Visited 48 times, 1 visits toda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