鳳凰衛視總部的環球新聞中心[/caption]
用獨特的「腔調」確立話語權
20年世界風雲變幻,一直不變的是那裏有重大新聞,那裏就有鳳凰的身影!鳳凰衛視資訊台執行總編輯、副台長呂寧思於2000年資訊台成立前夕加入鳳凰,是鳳凰實現「新聞立台」的見證者。呂寧思對《超訊》表示,這20年裏,鳳凰有著一種要走向世界的定位,而在走向世界的過程中,就要把世界引入中國。於是鳳凰這些年不僅為中國人打開了一扇窗,引進了世界的聲音,讓世界的風吹了進來;同時也用自己獨特的話語方式,確立了自己的話語權,以及一種獨特的「腔調」。在呂寧思看來,「這種『腔調』十分重要,它代表著一種在世界這樣一個地球村裏交流的模式,構築起來的不僅是一個資訊的橋樑,更是一種文化的橋樑。」
[caption id="attachment_824" align="alignleft" width="300"]
鳳凰衛視資訊台執行總編輯呂寧思[/caption]
以直播為主,以現場為主,以評論為主。這是鳳凰衛視資訊台的重要特點。呂寧思表示,這種在華語媒體中具有開創性的直播報導,突破了以往收看國際新聞通常存在的延時現象,鳳凰以螢屏的畫面,讓觀眾感受到與世界同在,與全球同步。
及時專業的國際資訊為鳳凰贏得了觀眾的認同,獨特而有「腔調」的話語方式也使得鳳凰在國際上受到了同行的尊敬。近年來鳳凰屢次獲得重要的國際新聞獎項,呂寧思認為這種認可也是世界對中國媒體的一種認可,「讓鳳凰在把世界的大事帶到中國的同時,也成為中國走向和世界融合的一個管道與捷徑。」而隨著知名度的提升及品牌的建立,鳳凰的一些節目,比如《風雲對話》欄目,一些外國政要甚至主動希望通過節目發聲。
經典的鳳凰故事經常發生。2004年一個下午,剛回到辦公室的呂寧思從美聯社的一行簡訊裏看到了俄羅斯南部一個學校被劫持,於是他馬上調派記者盧宇光前往現場,並向上級匯報,然後就有了「別斯蘭人質事件」的經典直播。
當新聞發生時 鳳凰在現場
2011年,蔣曉峰等一組記者被困在重兵佈防的的黎波里的酒店裏並聯繫了總部,當值的呂寧思馬上意識到事情的嚴重性,並將事件定義為「國際記者人質事件」進行報導部署。後來記者成功脫險,鳳凰也帶動了其他國際媒體意識到了這一事情的定義。
一年之後,香港泛民主派保釣人士計劃登釣魚島,呂寧思又一次果斷決定派出記者跟隨保釣人士出海。這一決定隨著登島成功而引起了巨大反響,對鳳凰的影響被認為勝過幾千萬的廣告投放。呂寧思覺得促成這一系列的大事件源於對新聞的敏感。學歷史和文學出身,愛讀哲學類書籍的呂寧思,認為文史哲正是新聞媒體人的功底。因為歷史讓他有深度,文學使他有想像力,哲學則給了他思考方法。
面對未來,呂寧思覺得經過20年的發展,鳳凰已成為一個成熟的國際媒體。在國內許多媒體都走向國際化,都在向世界說中國故事的今天,鳳凰如何把中國的故事說得更好,說得更可信,腔調更容易接受,呂寧思認為鳳凰還有自己的空間和優勢。
[caption id="attachment_825" align="alignright" width="300"]
鳳凰衛視資訊台副台長吳小莉[/caption]
這種優勢與一批懷著一腔新聞理想、經驗豐富的新聞工作者有密不可分的關係。陪伴鳳凰衛視成長的資深主播吳小莉就是其中的一個。雖然已是資訊台副台長,但吳小莉依然堅持在新聞的第一線,跑現場、上主播台、主持欄目,事必躬親。這次兩會期間,除坐在《華聞大直播》和《時事直通車》兩檔節目的主播台上,她還繼續《問答神州》,與決策者對話。此外,她也和鳳凰網合作推出了一檔《莉行觀察》欄目,把目光更多的放到行動者身上,在聽決策者說之餘,也聽聽行動者的聲音。
雖然如今的鳳凰衛視是以新聞立台,但創立初期,新聞方面的節目和人員都並不多,學新聞出身並有過工作經驗的吳小莉自然成為了主力,有許多到一線去衝鋒陷陣的機會。
96年底香港第一次選特首的時候,當時本來安排了吳小莉做直播,因為直播是要考驗主持人的應變能力,而當時台裏具有直播能力的主播並不多。但後來考慮到現場提問更需要一些做記者出身的主持人臨場應變,吳小莉就被派到現場去了。所以那一次,在600多個記者當中吳小莉積極想辦法提問,最終成功地請特首用普通話來跟全球華人回答一個問題,並讓鳳凰的台徽在全港直播中亮相了。
伴隨大時代的節點
後來,吳小莉在回歸前夕舉辦的「飛越黃河」活動及回歸時60小時的直播中擔綱,為鳳凰衛視贏得口碑。「飛越黃河」是鳳凰創辦後的第一個大型活動,也是第一次與央視合作。為了防止「境外媒體」在直播中造成意外,央視的導演準備好了稿子。結果天氣突變,提前了飛越的進度,預定的腳本被打亂,導演不得不讓主持人自己發揮了。吳小莉就請了一位現場的指揮官上台,並問他為何選擇在壺口飛越黃河,指揮官說,壺口是母親河黃河的心臟。這一問答不僅成功地救了場,更感動了著名企業家邵逸夫。隨後已經90多歲高齡的邵逸夫帶領了一批企業家上了壺口瀑布,親赴現場看一看素未謀面的母親河心臟。當時吳小莉就有一種感覺,自己的播出、訪談不知道會影響到什麼人和事。
一個月後,吳小莉又和竇文濤一起,完成了回歸時的60小時報導。當時吳小莉已經在香港四年了,對香港的基本情況熟了。她以活潑、接地氣的方式,為鳳凰又完成了又一場歷史性的報導。
吳小莉對《超訊》表示,她認為,鳳凰的成長剛好伴隨著大時代的節點,也正因為事件大,只要做出一點成績來,就會比較多人看到,也就會讓觀眾更快地理解鳳凰,知道鳳凰想要帶給世界、帶給觀眾什麼。而當每一次大時代的節點上,鳳凰的團隊都用新聞的力量、節目的力量與觀眾同呼吸、共脈動,大家就習慣了有什麼事要看鳳凰。
[caption id="attachment_820" align="aligncenter" width="800"]
鳳凰衛視的員工合影[/caption]
鳳凰衛視第一檔固定的新聞節目《時事直通車》的節目組,曾讓吳小莉和竇文濤兩位主播以新聞理想為內容各拍了一條宣傳片,吳小莉還記得自己的片子當時的內容大概是「求知識、求真相,我來到了香港,我的願望是當大事發生的時候我存在,有中國人的地方就有我」。
隨著職務的變化,大事發生的時候,吳小莉「在」的方式也有多種多樣的形式了,可以是在主播台上,也可以是在現場,「在」是絕對的。但吳小莉認為,一個好的新聞人,不只是主持人或主播,好的主播一定要是一個好的記者,一定要知道前線發生什麼,才能夠坐在主播台上,不需要任何腳本,就能問出觀眾想問的問題。所以無論是每年兩會,還是「九三閱兵」、「六十大慶」、「五十大慶」等大事件,吳小莉都堅持到現場去。她說媒體人是需要時時刻刻保持新鮮感的職業,到一線去能讓她保持新鮮的脈動。如果記者對這個世界不好奇了,來到現場不興奮了,觀眾就什麼也聽不到,什麼也看不到。記者沒有好奇的提問,觀眾就什麼都得不到了。於是這句「大事發生時我在」也就伴隨著吳小莉,在鳳凰新聞的第一線堅持了20年。
熱愛自己的職業,並從中獲得巨大的滿足,大概是很多鳳凰人的共性。資深評論員石齊平也有這樣的感受。年近7旬的他現在有兩檔節目,除了為《金石財經》擔任評論員,還參與每週一次的《石評大財經》。他說自己的上班時間不是呆板的8小時,而是全天候。這說明他把節目看作一個有趣的要去思考的東西。每個禮拜談些什麼都會自己想,想完再把它寫出來、講出來,感覺就是完成了自己還比較滿意的功課,並從中獲得挑戰的快樂。
石齊平認為在鳳凰衛視的13年內,談的題目、抓的方向、提的觀點,都是他過去幾十年中不斷累積出來的。修讀經濟學的他從研究所畢業後,曾有過五年在台灣及新加坡的教職經驗。回到台灣後,他又擔任過一段時間的公務員。這段時間,他將在學術界時掌握的各種理論與現實的應用結合了起來。後來海基會成立,對兩岸問題感興趣的石齊平在一位老長官的搭橋牽線下,出任了海基會副秘書長。在海基會的六年間,石齊平開始有機會瞭解大陸,還見證了「辜汪會」這一重要歷史時刻。2003年應邀加入鳳凰。當時石齊平覺得鳳凰衛視的影響力會越來越大,來自「兩岸四地」的同事們造就了一個看得見摸得著的兩岸交流平台。
向中國說故事 說中國的故事
然而面對與台灣不同的媒體環境,石齊平對《超訊》表示,雖然受到了一些無形的約束,但可以展開的空間還是不小。憑藉著以往的經歷,石齊平覺得還是可以找到很多評論的角度和著力點。他也自信這些角度和內容將會對大陸的觀眾,尤其是官員,有相當的啟發。
[caption id="attachment_826" align="alignleft" width="300"]
鳳凰衛視資深評論員石齊平[/caption]
石齊平也指出,隨著中國的崛起,全世界都開始有興趣關注中國,想聽中國的故事。但在最初接觸中國大陸的時候,對於外國人來說,會有很多地方是不可理解的。他舉例學者福山先生在去年向王岐山提出「會不會走上法治」,「會不會司法獨立」的時候,王岐山直截了當地告訴他不可能,並指明司法必須在黨的領導下進行,這是中國特色。然而,即使像福山先生這樣的學者,能夠看出中國大陸在某些方面的治理能力不一般,但對於國家治理背後的黨,他就未必能夠看明白。石齊平覺得這就是鳳凰的優勢所在,經過20年的積累,鳳凰已經是一個相對成熟、國際化的機構,它了解中國大陸的情況,很多國家領導人也願意接受鳳凰。希望在此契機之下,鳳凰能夠發揮更大的作用,說好中國的故事。這是一個立體的新聞機構。鳳凰過去的2 0年,靠新聞、評論做出了自己的品牌之餘,也舉辦了不少活動,讓這個品牌並不只是躲在熒幕後面,而是跟觀眾在活動中互動,實現「拉近全球華人距離」的口號。鳳凰衛視中文台執行台長高雁直接參與和見證了這些活動。從回歸前策劃「飛越黃河」,到香港回歸的60小時直播,再到「千禧之旅」,又到北約轟炸南斯拉夫大使館時「中國人今天說不」的晚會。這每一場策劃的背後都在「傳遞所有華人的聲音」。鳳凰就這樣抓著一個又一個時間點,用大家認同的方式在講中國人的事,慢慢就形成了一個差異化的特別的華人聲音。
在鳳凰衛視十週年的時候,鳳凰以「鳳凰因你而美麗」為主題舉辦了一次台慶活動,用類似頒獎的方式,感謝了從創業初期陪他們一路走來的各界朋友。那次活動的成功,讓鳳凰的領導層開始思考是否應該更好地利用鳳凰的影響力和品牌,在每年台慶的時候舉辦更有意義的活動。於是在與創始人劉長樂、王紀言反復商量之後,「世界因你而美麗——影響世界華人盛典」活動應運而生,表彰當年在國際上有發出聲音、被國際社會關注的華人,這個活動一辦就是十年。高雁對《超訊》表示,這些活動不僅讓各種媒體對鳳凰有一個集中宣傳的效果,也增強了落地性,讓主播、幕後工作人員與觀眾有接觸的機會。這些年來鳳凰塑造品牌與這些活動密不可分。
[caption id="attachment_827" align="alignright" width="300"]
鳳凰衛視中文台執行台長高雁[/caption]
二十年之後 鳳凰會有新故事展望未來,高雁認為鳳凰面臨的挑戰其實還是挺大的。現在鳳凰面對的挑戰不僅僅是要策劃什麼樣的節目,還應該在怎麼盡可能地放大鳳凰的品牌上花力氣。高雁認為,首先當然是要堅守住鳳凰的品牌氣質,另一方面也需要創新,想辦法讓鳳凰這個品牌的社會價值,包括在媒體行業裏的價值最大化。「這個最大化可能不僅僅是在電視螢幕,不光要有更年輕化的觀眾,可能還要有更年輕化的、更輕盈的節目樣態,或者是話語的樣態,以及經營的狀態。」
香港城市大學媒體與傳播學系副主任何舟是鳳凰衛視的資深觀眾,除了收看,也常常參與到《時事辯論會》等節目的錄製中。對於鳳凰過去的20年,何舟向《超訊》表示,覺得鳳凰最大的作用就是有公信力地向世界,尤其是世界的華人社區展示了中國。「鳳凰給人以比較獨立、尤其是獨立於政府控制的媒體系統,這一種聲音讓許多海外華人對它報以信任的態度,是國內任何外宣媒體都無法做到的。此外,鳳凰在中國目前的話語空間、媒體環境中,給中國人開了一扇瞭解世界的窗口,儘管窗戶不是那麼大,能夠收看到的人群也很有限,但當中有很多是精英層、決策層,這種影響力之下,有窗戶總比沒有窗戶要強了。」從海外回來的何舟希望能夠繼續通過鳳凰這樣一個平台,將一些學習、觀察的經驗傳遞給中國民眾,哪怕很少人看見,哪怕有些人不同意,起碼提供一個思考的路徑。
在20年生日之際,鳳凰給自己提出了一句新口號:「堅持專業,鳳凰常新」,讓人期待鳳凰繼續保持新鮮感,從新的角度,用自己的腔調向世界講中國的故事,也繼續為中國講世界的故事。■
]]]]> ]]>
(Visited 93 times, 1 visits toda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