査建英 書寫中國崛起中的推動者
如何報導今天的中國?許多年來,這個問題始終縈繞著中外記者,引人深思。
生於斯長於斯的中國記者慣以一種主場者身份,向世界構建一個帶有民族主義色彩的話語體系,代表者如芮成鋼。《紐約時報》曾這樣形容這個致力於「向世界解釋中國」的中國記者——「中國式資本主義的面孔:年輕、聰明,令一些不快的是,還有民族主義色彩濃重。」
對於西方記者來說,他們更多以人權、民主、自由、公義等普世價值,來解釋變幻莫測的中國。他們不留情面地報導眼中那個「專制體制」下的一切,好奇在標榜共產主義的國體都紛紛解體下,中國的領導者們何以能持久地維繫這個極權體制的運轉?
如此,外國記者們不意外地招致來自中國官方的嚴厲批評。中國外交部發言人在無數場記者招待會上,會以「一些西方媒體往往帶著有色眼鏡來報導中國」的譴責性措辭,指責官方眼中那些「不負責任的報導者」。此刻,中國外交部的洪磊、華春瑩那一張張冷峻而極為嚴肅面孔應鑽入你的腦海。
如何報導中國?生於中國,活躍於香港和美國的査建英也曾被這個問題困擾,直至今天,不再囿於此問題的她拿出了一篇篇優秀的作品,用生動文字和理性討論,為我們呈現了這個國家的複雜一面。
1959年出生的査建英,年幼時飽嘗政治動盪歲月中的炎涼。1966年夏,毛澤東發動了一場「文化大革命」,讓整個中國邁入了一條黑暗而漫長的甬道。七歲那年,査建英的家被紅衛兵「抄得底朝天」,她親眼目睹鄰居或被毆打致死,或跳樓而去。她也曾被下放到「五七幹校」。但好在文革風暴退卻後,鄧小平迅速扭轉中國,中國也盤旋進入一個新的開放的歷史時期,中國重見光明,査建英的命運也得從那場政治烈焰中走出。
1978年,整個中國都被鬆綁了,査建英考入中國最高學府——北京大學。四年後,當同學們畢業且紛紛入體制內工作時,她毅然決定去美國留學,這在當時一種令人錯愕的冒險決定,這意味著她拋棄了豐厚而穩定的薪水去探索一片充滿未知的未來。也是這令人錯愕的選擇,令她後來得以用一種全新視角,回望中國的無數次轉身。
1980年代末,於美國求學的她通過了博士學位資格口試,那時的中國是當下知識份子都仍然稱頌的「八十年代」。沉浸在自由而開放環境中的中國,人們無拘束地討論中國的民主未來,風氣開放的環境讓她覺得:回到祖國懷抱的好時候到了。
1989年春,她以《紐約時報》記者助理的身份回到中國,可幾個月後,那開放的討論被迅速叫停,査建英親歷了那「民主被槍炮擊碎」的動盪日夜,最終她對中國的美好構想也被擊碎,査建英又失落地輾轉回美國。
十五年後,仍心系祖國的査建英打破一往如常的生活。2003年,她帶著丈夫、女兒離開了那個自由主義國度,回到北京——這個她「紮根的地方」。她覺得這時是一個端詳中國的好時機了……
上述的一切,都被她記錄在了一本名為《弄潮兒》(Tide Players: The Movers and Shakers of a Rising China)的非虛構作品集的前言中,而這本非虛構作品是中外讀者理解中國的一本詳實作品集。
2011年,原版《弄潮兒》(注:原版為英文版)先於美國面世,而後被譯成中文引入華文圖書市場。本書分別以上下兩大篇章——「知識人」與「企業家」(其中包含六個非虛構故事)描摹了「中國崛起中的行動者和推動者」。
開篇的《國家公敵》(Enemy of the State),則是她以生動的筆觸,回憶自己的哥哥——查建國的故事。通篇文章閱讀完畢,你會發現這絕非只是一篇敘事精巧的人物特寫,這是一種孤立視角和小格局的判斷。
敘事中,査建英將自己的哥哥拋入了中國1949年以後的歷史長河中,而主人公查建國命運的每一次轉折也是窺探中國政治變遷的窗口。
文革歲月,查建國被下放到內蒙古,在那裏,他一頭紮進毛澤東的盲目崇拜裏,乃至後來文革結束,他的哥哥也無法從這種崇拜裏抽身。回到北京後的查建國,陷入對自己未來的迷失中。1989年初夏,査建英應友人之邀,帶著哥哥查建國去到那個紮滿帳篷的廣場。可査建英發現,那個曾經也在中國政治動盪的歲月裏活躍的哥哥已經不能再被當下的革命者所接受了,經歷文革衝擊的查建國很呆滯,樣子也土裏土氣。當査建英帶哥哥進入一個帳篷裏時,80年代的城市精英們用一種異樣的眼光告訴查建國——「靠邊站吧,這可不是你的革命。」
在整個敘事中,查建國猶如一個始終站在中國邊緣的小人物。儘管他滿身抱負,身懷政治理想……
1999年,查建國步入中年,也從文革夢魘中蘇醒過來,性格上有點兒激進,總想做點大事兒的他毫無政治警覺地組建了某個不被官方所容忍的政黨,而後,不意外地,他被視為政治犯,判刑入獄。
但那年,因為另一宗有關信仰的更大事件衝擊了北京。這件改寫查建國個人命運的「組黨事件」,也沒能引起海內外媒體的廣泛關注。獄中,查建國始終關心中國的民主建設,而作為妹妹的査建英,在探討哥哥的命運時,不禁發問:當那些昔日呼喊民主,因求生而卻被迫遠走海外的人士已呈現出一派支離破碎的景象時,為何已身陷囹圄的哥哥還熱切關心這個國度的民主未來?
《弄潮兒》這本書記錄了這樣引人思考的時代故事。在這個變動中國,一些有志之士站在時代風口直面風險,備受評判,而這些人也因融入了整個中國變幻無窮的局勢,而讓人記憶深刻。査建英就將這些人收入筆下,在査建英筆下的每一個人物都是主角、歷史的推動者——他們沒有很成功,卻也無所謂失敗。
記錄這些「弄潮兒」的意義到底是什麼?所有的一切大抵也正如査建英所說:「是一段令我入迷的學習旅程…….可以幫助讀者更好地瞭解目前發生在中國,以及中國人身邊的、錯綜複雜、前景未明但卻生機勃勃的歷史轉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