靖江歸來不吃包
每次到上海周邊出遊,總是擠出寶貴的時間,爭取順路去靖江「饕餮」一頓。都説留心先留胃,的的確確,讓你流連忘返的,少不了美食。靖江的美食,是海外華僑口中的回味無窮,是港澳同胞吃完讚不絕口,還是當地人對自己文化的驕傲感和認同感。這其中,少不了工藝的考究、文化的追溯和歷史的傳承。
對於一個港漂來説,香港的美食固然多元化,你能吃到全國各地的美食精選,但你吃不到產地原材料直接下鍋的鮮美,還有一方水土養一方人的「廚匠」手藝。能有機會走近並品嚐內地的美食精華,卻也是深入風土人情的。
還記得第一次吮吸靖江蟹黃湯包的汁水,是一股沁人心脾的暖流,從味蕾到胃裏,舌尖的鮮味猶存,似乎食道都能感知湯汁流淌的鮮美。在香港,有鼎泰豐的小籠包,還有各種飲茶點心菜單上的灌湯包,與這汁滿個大皮薄餡鮮的蟹黃湯包比較起來,絕對無法企及。蟹黃湯包能給人無限地回味。可以稱之為,一生難忘的大湯包。都説,五嶽歸來不看山,黃山歸來不看嶽。吃過靖江蟹黃湯包的,何曾感慨,靖江歸來不吃包。
靖江蟹黃湯包,貴在湯多,怎麼做到的呢?這源於豬蹄膀,北方人叫豬肘子,就是豬蹄以上的豬大腿部分。這部分的好處是,皮厚、筋多、膠質重、瘦肉多,肥而不膩。靖江湯包的汁水,源自於這豬蹄膀的厚皮,切細,文火煨一夜,至豬皮完全溶入湯中,再冷卻成為透明果凍一般的膠狀物。選用鮮活而硬實的大蟹,取其蟹黃和剁碎的豬腿心肉,熬好的雞汁、姜丁、蒜末一起放入豬皮熬成的膠凍內拌勻。待它在湯包裏蒸熟之後,那脂膏濃厚的膠凍便溶為湯汁了。這是湯包湯汁的主要來源,可以稱之為膠原蛋白蟹湯。我想,其美膚效果,令皮膚緊緻,勝過豪金購買膠原蛋白補品和護膚品。
靖江蟹黃湯包比上海的小籠包要大幾倍,甚至大過本人的巴掌。不僅個頭又圓又大,湯汁多的不得了,關鍵皮是均勻的薄,你看到吹彈可破的皮裏面,湯水滾動的樣子,直呼怎麼可以做到這麼絕美,而且不會輕易破掉。關鍵在於皮要選用上等的精白麪粉,揉、捏上勁之後,成一片片極薄絕圓的麪皮,這對「廚匠精神」的考究,非同尋常,因為力道要從一而終,還有考究濕度和硬度,只要力度濕度硬度有少少不均勻或者不到位,那湯包必定漏汁破皮。湯、皮都有了,還要有師傅把他們包起來,這對技術的考究,一定要爐火純青。吃過幾次靖江湯包,有蒸的,還有煎的。蒸已經顯出皮薄汁多的境界,如果煎,還不破,這不知道皮厚過幾百倍的上海生煎包,是不是直喊「臣妾做不到」。
靖江蟹黃湯包號稱中國神奇的包子,歷史悠久,據民間傳説,至少已有兩百多年的歷史了。據説,乾隆第一次吃湯包太着急,被燙到,湯汁跑到背上,因此學會了一道口訣,叫做輕輕提、慢慢移、先開窗、後吸湯,一試之下,果然靈光。這是靖江美食的歷史底藴,除了湯包,像肉脯等,也都歷史悠久,不乏百年老號的品牌。
我想,這和靖江的地理位置絕對分不開。靖江原是長江中的一片沙洲,宋代移民墾殖,以後逐漸與北岸連接。這種特別的江海交匯的地理位置,盡享優質江岸線海岸線帶來的交通便利。靖江的原材料豐富,海里游的、江裏有的、交通便利所以外面運輸過來的,應有盡有。加上一九五二年以後一九九三年前屬於揚州地區及揚州市,揚州又是淮陽菜的主要發源地之一,得天獨厚的有着淮陽菜系的血脈傳承。
靖江蟹黃湯包不啻為全國六大名包之一,與天津狗不理、開封一品包、成都韓包子、南翔小籠包、揚州五丁包齊名。無論如何,這個湯包的驚豔,是不是其他幾個所能比擬的,只有你去真的吃過了,才知道這其中的奧妙,那將是何等的終生難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