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州人以善於營商聞名,不少人成為香港商界巨擘。九七回歸後,潮州人專注經商之餘,逐漸發展成爲香港參政議政的重要力量,目前有17位全國政協委員、4位人大代表、3位全國政協常委、5位立法會議員是潮州人。香港潮州人的後人熱衷參政,因為有了父輩打下的經濟基礎,他們想發出自己的聲音,不希望香港的繁榮穩定遭別有用心的勢力破壞。

潮州人以善於營商聞名,不少人成為香港商界巨擘

講潮州話、喝功夫茶、吃潮州菜、看潮劇——即使遠渡重洋、移居他鄉多年,許多潮州人依然保留著這樣的生活方式,在香港的潮州人亦是如此。

香港民間歷來有「潮州幫」的俗稱,這是一支龐大而有影響力的隊伍。據統計,香港潮籍人士約佔香港總人口的六分之一。從抱團取暖到强强聯合,他們在香港各界打下片片江山、翹楚輩出,也讓「潮州幫」這個名號名副其實且愈發響亮。

代表特區政府最高級別榮譽的大紫荊勛章,自1997年香港回歸之際至今共誕生67位得主,其中6位是潮州人:莊世平、吳康民、饒宗頤、李嘉誠、李業廣、黃仁龍。這些響噹噹的名字橫跨政商學界,是香港潮州人的旗幟。

從港英時代到回歸後,歷史變遷與社會轉型的車輪滾滾。過去,潮州人以善營商聞名。九七回歸以後的香港潮州人,依然是香港商界巨擘,卻也已經成為香港參政議政的重要力量。

他們不再僅僅專注經商,開始積極地在參政議政中日益發揮著重要作用,既支持政府施政,也尋找自己的「代言人」,而且熱心公共服務、慈善事業。17位全國政協委員、4位人大代表、3位全國政協常委、5位立法會議員……香港的潮州人在政治領域開始有了不容忽視的亮眼表現。

 

參政議政  支持港府依法施政

或許2006年香港潮州商會章程中「不參與政治或參加政治活動」規定的撤銷,可以看作在香港的潮州人作爲一個整體更多參與到政治中的一個里程碑式標誌。

時任商會常務會董張俊勇說,「潮州人傳統上是在商言商,不太碰政治層面,但現時形勢不同,都要參與政治了……商會要做的就是使商人的聲音如何發出來,要有商界的代表在立法會裏面,令到商人的利益得到保障。」

一位知情者回憶說,香港回歸後,「港人治港」的理念讓潮州人逐漸擁有爭取自己權益的心態,香港潮州商會也一致響應政府號召鼓勵鄉親參加區議會、立法會等各級選舉,而在潮州家鄉也有很多代表進入人大、政協。因此,董事會內長期以來就存在一個聲音,認為現有章程中「不參與政治或參加政治活動」的規定與現實狀況有所衝突,需要更新。但最初這件事不是當務之急,且修改章程不是一時一刻就能完成,因此經過了兩三屆董事會,才於2006年得以修改。

華南師範大學政治與行政學院教授、第一位系統研究潮州商會的學者吳巧瑜分析認爲,此舉表明,當代香港潮州商會改變潮商以往在商言商的習慣,一方面,在支持落實「一國兩制」以及香港社會政治改革的關鍵時刻,用於表明政治態度和政治立場,積極發動和團結愛國愛港力量,支持香港特區政府依法施政;另一方面,協助政府諮詢民意,鼓勵潮商和潮籍人士積極參政議政,充分發揮了潮人及其社會團體的影響力。

此後多次商會舉辦的慶典活動中,都由商會會長公開表明「壯大愛國愛港力量,支持特區政府依法施政」的政治態度及政治取向。

 

潮州人繼承中國古代中原文化的傳統

2012年,香港潮州商會推出「團結建港」座談會,特首梁振英出席首場座談會並擔任主講人;2014年,時任會長周振基在第二年度周年大會上鄭重提出加入「保普選反佔中」大聯盟的建議,迅即獲得到同仁的支持和贊同。

其實在上世紀90年代甚至更早,潮州人士已初現政治熱情。吳康民自1975年起任第四、五、六、八、九、十届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前後時間跨度達33年;南洋商業銀行創辦人莊世平曾經兩次擔任全國政協常委,連任五届全國人大代表;泰國盤谷銀行創辦人陳弼臣之子、亞洲金融集團董事長陳有慶,也曾出任第七、八、九、十屆人大代表;早年隨父經商的「金牌莊家」詹培忠,也在上個世紀90年代開始政治生涯,代表金融界及金融服務界成爲立法會局議員。

現任香港潮州商會總幹事林楓林,服務社團組織二十五年。他曾在去年一場新春聯誼會上發言談到,這些年,在外的潮州鄉親在政治方面有更多的參與,不再是單純地局限在慈善公益,出錢出力。 「在香港,政府官員中,出鏡率最高的是食物及衛生局局長高永文;另一位是行政會成員陳智思先生,他也是全國人大代表,這兩人都是很熱心我們潮團的事務。以前曾出任潮州商會的會董,青委會的負責人,他們從政以後,政譽甚好,民望甚高。」此外,2012年出任香港發展局局長的陳茂波也是潮州人。

值得注意的是,林楓林在這場演講中說,早在多年前,李嘉誠先生參加潮青及潮團大會就多次提到,我們的鄉親尤其是年輕人要在政治上多加參與。李嘉誠曾稱,「如可從頭來過,可能會考慮參政。」

 

李嘉誠:從頭來過 可能考慮參政

資料顯示,商會會鼓勵潮籍鄉親選舉參政,在選舉結束後會恭喜勝選人士,並請他們到商會做一些交流。2016年立法會選舉剛結束,商會就邀請了葛珮帆、陳健波等五位潮籍議員到董事會,對他們表示恭賀、支持,也傳達一些商會的訴求。

香港資深傳媒人、愛佑(香港)慈善基金會總幹事郭一鳴認為,潮州人參政議政的風氣主要來源於香港潮州人的後人。早年來香港打拼的潮州人因爲種種條件受限制,把主要精力放到經商謀生存方面。但他們的二代、三代就不一樣了,他們也有了更多的東西,也會講普通話、英文,跟世界溝通毫無障礙。他們有父輩給他們打下的經濟基礎,但他們想要更有作為,要維護自己的利益。

他分析認爲,這些潮汕二代、三代和其他社群相比較而言有兩方面優勢,一個是較好的經濟實力作支撑,還有一個則是,父輩傳承下來的靈活、聰明、肯吃苦等等在生意場上成功的因素,放到政治中來同樣也是優勢。

全球華人首富李嘉誠

早在1992年成立的青年事務委員會,讓更多的潮州青年加入商會,不斷改革創新適應形式需要,為商會的長盛不衰提供了新鮮血液於動力。根據吳巧瑜的研究,從人員構成尤其是領導層身份來看,青委會成員大多是商會前會長或會董們的後代或親屬:包括李嘉誠的表弟莊學山擔任青委會首屆主任,香港潮州商會永遠名譽會長陳偉南的兒子陳幼南是第三屆主任等等。

香港潮州商會現任會長胡劍江也是一位「潮二代」。他是香港「胡良利珠寶有限公司」的第五代傳人,同時還任安徽省政協委員,其父當年亦是潮商會董成員。

談到潮州人參政議政熱情增加的原因,胡劍江表示:「這麼多年來我在北京及內地其他城市接受國情教育,有一種實事求是、愛國愛港的情懷。回歸以後,別有用心的勢力在亂港,潮州人關注的營商環境會遭到破壞。我們都在這個環境下,我看不到我們可以置身度外的理由。港人治港,我們潮州人必然要參與。香港是商業社會,營商環境遭到破壞,我們的生活環境遭到破壞,一國兩制的好未來遭到破壞,我們沒有理由不挺身而出。」

潮商會長 胡劍江

如此熱衷社會服務,身上擔有一份責任感,胡劍江解釋道:「父親當年是潮商會董,我從小就跟父親經常到商會,看到前輩投入很大,每次開會都在,不問回報,出錢的出錢,出力的出力,出時間的出時間,出關係的出關係,對我的影響很深。無私奉獻的精神很感人。以前的經濟環境沒有那麽好,大家都那麽積極公益,今天更責無旁貸。」

 

重視教育  尊祟國學大師饒宗頤

潮州人群體普遍有一種「尊饒現象」——無論身在潮汕或人在港澳海外的潮人,均以國學大師饒宗頤為榮。數年前潮州市籌建饒公學術館,一呼百應籌到逾千萬民間捐款。香港大學饒宗頤學術館的落成和舉辦各項活動,亦與香港潮屬社團的鼎力相助分不開。

郭一鳴說,像饒公這種學術成就的人,以後恐怕很難再有了。他跨領域、跨學科的研究,都達到了一個最高級別的水準,而且學貫中西,文史哲藝打通,實屬難得。「當代有很多大的藝術家、學問家是潮州人。饒宗頤是最傑出的代表,但是再下一級的、在全國有影響力的、各行各業的學問家裏面,大批量的都是潮州人。」他補充道。

他認爲,這或許要歸因於潮州人歷來無做官的傳統,因此要麽經商,要麽做學問。「潮州人做學問,有靈氣的人很多。」這還表現在,潮州人歷來重視教育:只要有條件,父母勒緊褲腰帶,也要給孩子最好的教育。

郭一鳴說:「我所接觸到的在香港的潮州人,他們的第二代、第三代大多受到良好教育,有的成為專業人士,有的繼承父業。他們的意識和老豆不太一樣,會更多考慮個人價值的實現,因為溫飽問題不再成爲主要考慮因素。很多潮州人過去在港英年代雖然有錢,但沒有社會地位,英文都不懂,而他們後代的訴求就不再僅僅是賺錢做生意了。 」

2016年9月胡劍江同時就任國際潮青聯合會執行會長職務。作爲雙料會長,他對《超訊》表示,未來商會有三個大方向:國際化、年青化、專業化。 「我們吸納了年輕的才俊,把不同領域的潮州專業人士結合起來,從香港投放到國際。我們與多倫多政府簽署了合作備忘錄,接下來要與以色列簽署框架合作協議。我們的商會就不再是區域性的,而是走出亞太區,擴大到歐美,走向國際化。一旦合作成功,我們潮商的高科技等先進技術可以和歐美對接,有協同效應。這幾個月已經一步步在落實了。」

商會資料顯示,在十多年來新會員的統計中,中青年人佔了90%,而專業人士及企業家或高層管理人員也佔了95%。

「高學歷的年輕潮籍人士,因其教育背景的國際化、學科的多元化、知識結構的不斷更新,能够更好地傳承家族事業,使生意向國際化方向拓展。」吳巧瑜對《超訊》指出。

國學大師饒宗頤

2013年,由全球一千多位潮籍博士發起的國際潮籍博士聯合會正式成立。今年12月,第四屆國際潮籍博士論壇在新加坡舉辦。這是秘書處設在香港的國際潮籍博士聯合會,首次在中國境外舉辦國際潮人博士論壇,前三届都是在中國國內舉行。北京大學鄭衍松博士認爲,國際潮籍博士聯合會將大大改善潮人的科技和學術形象,爲潮汕地區的高新科技産業發展起到反哺促進作用。

商會在成立80週年之際的2001年,就捐款在香港八間大學設立「香港潮州商會獎學金」,後來範圍擴大到十幾間大學,並在香港科技大學斥資五百萬,設立博士獎學金,爲科大潮籍博士生提供全額獎學金。

除了資金支持,來港就讀的潮汕學子也受到了潮屬社團在不同層面的關心。香港潮汕同學會於2008年成立,由陳偉南永遠榮譽會長及多位首長促成,至今已凝聚了近千名在港潮汕學子,不少人學成後服務於香港社會。

香港浸會大學國際新聞專業學生陳爍2015年8月來到香港,從那時起她就常常受邀參加各類潮屬社團舉辦的茶敍、晚會,與同鄉的前輩、長者請教在港學習、生活的經驗,也收獲了一些實習、就業的機會。

她說:「我感覺自己在異鄉得到了很多關心,而這種關心似乎是來自其它地域的同學不曾享有的。潮州人很團結,我們從小就受到教育,如果長大成才了有能力了,要回報社會。」如今陳爍已經留在香港工作,她最近一次參加潮屬社團舉辦的晚宴,是在12月9日。 「真的三天兩頭都有活動,」她笑言。

 

建立同鄉社團  加強族群認同

在旅居地設立會館,是背井離鄉出外謀生的潮州人站穩脚跟之後的頭等大事。日本學者山田賢在《移民的秩序》一書中指出,同鄉建立會館的形式可以加强移民的地域認同感和族群認同。

吳巧瑜表示,早期會館作爲一種商人自發的民間社會組織,主要是以鄉土或者說以血緣、地緣爲紐帶,以共同認可的傳統文化、價值觀念、生活習慣爲基礎的,以敦睦鄉誼、互通信息、娛樂互助及彼此的互律爲活動方式,力圖建立一種穩定和諧,能以不變應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生活之萬變的社會秩序。

1921年,「旅港潮州八邑商會」因此得以建立,到1945年戰後更名為「香港潮州商會」;1981年11月,首屆國際潮團聯誼年會由香港潮州會館主辦,正式搭建了潮人國際性大平台。1999年5月底,第一屆國際潮青聯誼年會隆重舉行;2001年10月,香港潮屬社團總會宣告成立;2013年8月,在香港潮州商會永遠榮譽會長陳幼南的推動下,國際潮籍博士聯合會在香港正式註册……潮州人拚搏在海外時所建立的各種同鄉社團組織,使他們的家庭觀與鄉土情愈發凸顯。

一排排古樸的書架上,一冊冊散發著歷史氣息的書卷,恢宏的裝飾中沉澱著幾分大氣——如今,坐落在上環的香港潮州商會承載著近百年歷史,携带著傳統文化的氣息,逐漸發展成爲聯結香港一百多萬潮籍人士的最大且最具影響力的社團,更是世界範圍內頗具代表性的集政經文化工商各界精英而成的地緣性商會組織之一,在香港扮演著與政府和企業同等重要的社會治理者角色。

潮州人習慣講潮州話、喝功夫茶、吃潮州菜。

香港前港督衛奕信曾說:「香港潮州商會的成就,在很多方面可以說是香港發展過程的寫照。」而特首梁振英也在出席商會第五十屆會董就職典禮時表示,香港潮州商會英傑薈萃,在不同行業和領域表現卓著,同時積極參與社會和公共事務,他感謝各位多年來對香港社會的貢獻。

一個廣為流傳的說法是,潮州人被稱為中國的第57個少數民族,因爲它很好保留了獨特的地區文化,譬如潮劇、潮樂、潮州菜等。潮汕文化民俗相較北方主流,顯得特立而另類。

其實,今日潮州人所奉行的傳統,除部分保留了地域特質外,更多的是繼承中國古代中原文化的傳統。比如,中國人非常重視家庭,傳統家庭觀念重視人與人之間的倫理關係,這種觀念主要是受到儒家思想的影響。因此,潮汕地區的家庭觀念是教育的重中之重,青少年普遍家教森嚴。

另外,中國傳統社會也非常重視宗族關係,認爲應把家庭、宗族的利益置於個人利益之上,視個人榮辱與宗族的榮辱息息相關,所以出現了「光宗耀祖」、「有辱家聲」等說法。正因爲此,潮商普遍會有「若有出頭日,定回饋鄉里」的情結。

郭一鳴告訴《超訊》,在中國人的社群裏,潮州人的一個特點就在於他們會做生意、愛抱團,非常熱愛自己的家鄉。甚至有人認爲他們就是「小圈子」,一聽「自己人」就講潮州話親得不的了,這個確實是由地理、文化等歷史因素所决定的。

香港資深媒體人 郭一鳴

潮州人也是出了名的團結,這一點在2015年李嘉誠大陸撤資傳聞甚囂塵上之際出現的「潮州人挺李」一事中可見一斑。這位祖籍潮州的生意人,1952年白手起家,創辦長江塑膠廠,此後商業帝國的建設一發不可收拾,人送綽號「李超人」。1999年,李嘉誠被「福布斯」評爲全球華人首富,是衆多在香港打拚天下的潮州人中的佼佼者。

去年9月12日,新華社所屬「瞭望智庫」微信公共號轉發一篇題爲《別讓李嘉誠跑了》的文章,直指李嘉誠「不顧念官方此前對其大力扶持,在中國經濟遭遇危機的敏感時刻,不停拋售,造成悲觀情緒在部分群體中蔓延,其道義的高點,已經失守」。此文在中國社交媒體上獲得大量關注,一時間引爆輿論。

9月29日,李嘉誠在香港長江實業集團的官網不點名回應上述批評:「一篇似是而非的文章,也可引發熱烈討論,這是可以理解的,但文章的文理扭曲,語調令人不寒而慄,深感遺憾。」

10天後,香港潮州商會在香港《文匯報》刊文,由時任會長張成雄和六位副會長署名,力挺李嘉誠。「我們作為李嘉誠先生的同鄉,數十年來,耳聞目睹李先生為人做事的作風,我們對李先生的愛國愛港愛鄉情操充滿信心。」同一時期,陳幼南,林建岳爲首的香港潮屬社團總會也迅速撰文支持李嘉誠先生。

潮州文化傳統如同千年老樹盤根錯節地深深扎根在他們心中。共通的文化內核與深刻的族群認同,將他們緊密連接成一個命運共同體。一句「大家都是自己人」,成爲這種凝聚力的最好印證。

 

早期潮州商幫崛起的背後

與晋商、徽商依靠地理優勢先於本土崛起後向外擴張不同,潮商大多漂洋過海、背井離鄉,隨中國邁開近現代步伐而逐漸發迹於海外。這與地域條件相關,也與潮商文化相關。以海洋文化為基礎的潮商文化,信奉拚搏冒險精神,崇尚抓住機遇的能力。

廣義的潮州,在地域上包括潮汕平原上的汕頭、汕尾、潮州、揭陽四市。遠離中原,地少人多,加上時常侵襲的颱風、地震等自然灾害,限制了潮州地區的發展。

上世紀30年代,由於戰亂等原因,潮州人第二次大規模出海,大批湧入香港並形成了泰國以外的第二個海外潮商聚集地。靠著親戚、朋友的介紹,勤奮、能吃苦的潮州人佔據著當時香港許多出賣體力的工作崗位,並且互相幫襯、互通有無。

這一時期,香港的國際貿易自由港地位吸引了大批潮商紛紛前來開辦實業,造就了華人首富李嘉誠爲代表的一衆現代潮商,躍入國際經濟主流。由於特殊的地理位置和體制優勢,香港成爲連接內地與海外的中轉站,也成爲現代潮州商幫的中心之一。

改革開放後的潮州人移民潮之後,在香港的潮州人開始有增無減。百年變遷中,這裏發展成為海外潮商最集中的聚居地之一。回歸前,香港貿易發展局前總裁施祖祥曾經公開說過,香港潮籍人士主理的上市公司資產,大概佔全港上市公司總資產的三分之一。

香港潮州商會新一屆會董會交接儀式,胡劍江(前排右七)當選新一屆會長

精明、勤奮、堅韌,經商極富天賦,四處漂泊謀生,潮州人被指是「東方猶太人」,因為兩者俱有諸多相似之處。胡劍江打趣說道:「猶太人其實是西方的潮州人。」他告訴《超訊》:「我是做鑽石生意的,我跟猶太人做生意做了很多年。現在香港年輕人對中國傳統文化和歷史沒有給予應有的高地位,反觀猶太人,對自己的文化很尊重,摩西五經一定要背誦如流,這是尊重,每個星期天要去猶太教堂,把這些要朗誦下來。對家庭的傳統,每年的節日都要參與,這都是傳統文化。他們的力量就是建立在他們的傳統中,潮州人要把我們無私奉獻、實事求是的好傳統繼承下來。我住在以色列有一段時間,深入到以色列居住的群體中,跟他們一起居住。我了解他們對自己傳統的尊重和重視。潮州人同樣團結,對潮州文化的重視是有歷史的。」

郭一鳴則認爲,過去猶太人經商致富,但被人瞧不起,慢慢地開始有意識去維護自身利益。以在美國的猶太人為例,他們現在既有錢,也有權。現在的潮州人也一樣,希望有更多的作為。

資深傳媒人、香港商報副社長吳秋文曾撰文:「潮汕人敢打拚會經營,有『東方猶太人』之譽,對這美稱,我們潮汕人都很受落,但我們也應該清醒地看到,當今世界猶太人與潮汕人人數相當,財富也許不相伯仲,但實際差距甚遠。猶太人佔世界人口0.3%,卻摘取了22.35%的諾貝爾桂冠,而我們潮汕人呢?」

潮州人向來謙遜。今年九月,中國頂尖科學家和科技領袖發起的民間獎項——未來科學大獎。首屆大獎得獎兩人,其中一位就是在香港的潮州人盧煜明——香港中文大學教授、英國皇家協會院士、美國國家科學院外籍院士。今年年中,媒體預測,盧是離諾貝爾化學獎最近的科學家之一。

經歷過奮鬥與漂泊的潮州人,體現出愈發堅定地熱愛家鄉、奉獻社會的信仰。

在如今越來越不以地緣爲身份建構核心元素的全球化世界,香港的潮州人,從「旅居香港」到「身爲香港人」,既不忘自己的「潮汕根」,也不失作爲「香港人」對脚下土地的熱愛,他們正在從商界巨擘發展轉變爲政界新秀,譜寫一曲「潮汕傳奇」。

(Visited 1,216 times, 1 visits toda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