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棄兒溝通中美文化
Joel和I0anne以及他們的兩個養女[/caption]
艾米麗出生於中國,2002年9個月大時被美國奧爾森夫婦領養,之後便和養父母居住在俄亥俄州的費爾菲爾德鎮。 艾米麗當時就讀於當地中學,是七年級學生,於去年12月11日在家中自己房間開槍自殺身亡,整個社區都對此表示震驚。
與艾米麗一樣,有著黃皮膚、黑眼睛,卻從小喊「白人」爸媽的領養孩子,因此產生「自我認同」受挫。據明尼蘇達大學教授奇斯 (Margaret Keyes) 在2013年在美國小兒科期刊 (American Academy of Pediatrics) 的「領養與非領養孩子自殺危機」報告中指出,領養子女的試圖自殺率,遠遠高出一般非領養孩子的四倍,尤其是在青少年時期,曾經被拋棄的創傷,對年幼孩子來說,很容易造成解不開的心結。「必須讓養父母接受族裔相異,未來可能對孩子造成的負面情緒後遺症的相關教育」,同時讓家庭保有不同膚色文化的朋友往來,最重要的是養父母一定要學習並深刻了解「沉默不代 表平靜。」
一名華裔領養女付出結束自己生命的巨大代價,是否能引起成千上萬的美國領養家庭警覺,如何防範其他悲劇的發 生,是所有愛孩子的父母,最需要深思的命題。
自1991年中國允許美國公民收養中國兒童後,截至去年,已有88298名中國兒童被收養,令中國成為美國海外收養兒童的「最大輸出國」。然而大多數中國「棄兒」並沒有艾米麗那樣的遭遇。
又到中國傳統的農曆新年,美國加州聖塔芭芭拉建築商 Joel 和太太 Joanne 忙著籌備一年一度的春節活動,要在網絡和書本上尋找有中國文化氣息的歡樂節目。他們有二個中國領養來的女兒,為了這兩個從重慶領養來的孩子能感受到中國新年文化的節慶氣氛,他們每年都要安排慶祝活動,並邀請聖塔芭芭拉領養中國孩子的美國家庭一起來參加。
這樣的家庭聚會已經持續了五六年。參加者,除了帶來好吃的食物、玩具共同分享,還請來舞龍、舞獅助興,請中 國書法家給孩子寫賀年卡、對聯等。地道的西方家庭,因為有了中國孩子,洋溢起中國節日的喜慶氣息!
美國具地中海風光的聖塔芭芭拉(Santa Barbara),近些年又增添了新的異國風情,在超市、公園或公眾活動時, 經常可見白人父母牽手中國孩童的家庭,溫馨、親昵的幸福寫滿大人與孩子的臉上,成為這個海濱城市的又一道風景。
一年有近萬孩子被領養
2004年前後是美國人領養中國兒童的最高峰,最多時一年從中國領養近萬名孩子。聖塔芭芭拉的一些美國居民,也是在那個時候結伴前往中國孤兒院領養被遺棄的孩童,至今約有超過 50 戶美國人領養了中國孩子組成新家庭。 事業有成,生活無憂,卻一直忙於工作,「抓了生產,誤了生養」。Joanne 想要孩子時,擔心年齡大會影響新生嬰兒,工作太忙照顧不到孩子,最終想到領養。Joanne 從小對中國歷史和文化很有興趣,在大學讀書時,她的中國藝術研究都是拿高分的。 [caption id="attachment_557" align="alignnone" width="700"]
中國棄兒的中國文化教育
Joel 夫婦還自己出錢,每週三請中文老師到家裏教中文。為了讓孩子學的好,還邀請了其他10多個孩子一起參加。 期間,Joanne 也經常參與小朋友的活動,問他們,誰喜歡吃麵?小孩都舉手,她就說,你們要感謝中國,因為麵是來自中國,不是來自義大利餐館;又問,誰喜歡吃霜淇淋?大家舉手,她就說,你們知道嗎?霜淇淋是中國發明的,是從冰凍的牛奶演變過來的。 對中國的認同,對中國兒童的認同,這樣主題的活動引起了外國小朋友的興趣。 Joanne 說,「我常常對子孩講有 關中國正面的話題,引起她們對中國的興趣,在情感和心理上產生對中國的喜愛。」艾美可以用普通話對記者說:「我 來自中國,我喜愛美國,也喜愛中國。」 一晃10多年過去了,大女兒艾美小學畢業要進中學讀書了。她的學習成績很好,一直在學校的前10名。Joanne 發現, 孩子白天上學,晚上回家補習中文,往往很疲倦。中學開第二語言課程,主要選修西班牙語。Joanne 和學校商量,希望 可以讓艾美單獨選學中文,費用自付。 學校前所未來的作出安排,另外請了中文老師,一週3天給艾美教中文。Joanne 很感激學校破例,「一個美國學 校的體制因一個中國女孩而改變!」 Joanne 似乎很滿意艾美所在的中學。這是一個天主教學校,幾年前開始不專門教天主教,基督教、天主教為主的 國家,不能排斥其它宗教。學校開始讓學生學道德、學倫理。二年級開始讓學生認知不同宗教,家長還可以推薦。信佛 教的 Joanne 就向學校推薦了仁波切去學校教學,學校採納了,安排仁波切到學校講課。Joanne 發現,很多學生選擇了 佛教課程,即使是外國孩子,大家對中國文化有興趣。 2013年暑期,Joel 和太太 Joanne 帶著艾美、艾陽來到中國,展開了尋根之旅。他們到上海、重慶、西安、北京, 告訴孩子,這裏是她們的根。孩子在中國學做廚師,了解中國歷史文化,學畫國畫等,目的是讓孩子知道自己是哪裏來的,有文化認同感。 Joanne 是建築設計師,還是歷史學家,除了房地產,還有科技產品等其它投資,工作時間彈性卻壓力很大。Joanne 堅持每天必須陪伴孩子,自己接送孩子。「工作壓力很大,但看到小孩,一切都會變的冷靜,變的歡喜。」 每天下午3點孩子回來,Joanne 就把時間全部交給孩子,直到她們上床休息。Joanne 規定自己早上4點半起床, 一定要給孩子做好豐盛的早餐,然後帶她們去學校。「我已經習慣了。」 「給孩子好的未來也就是我們的未來。」美國提倡全面教育,Joel 夫婦帶她們學跳舞,體操,游泳、網球、高爾夫, 還帶她們到全世界去旅遊,讓她們領略世界。為了讓學校的美國小朋友接納兩個孩子,Joanne 看中國歷史書,研讀中國文化,學習普通話,然後到學校給小朋友講課,她講在東方有一個中國,有很悠久的歷史,有燦爛的文化,你們身邊這兩個女孩就是來自那裏。她認為,這樣,小朋友對艾美、艾陽就不感到陌生了。記者三年後的再度探訪
3年後再探訪到這中美結合的四口之家,發現家中多了一隻小狗。Joanne 說,孩子都喜歡寵物,但艾陽還小,有了 寵物會不會照顧?因為寵物也是生命,不是玩物,所以想待她長大些。 有一天,中文老師帶來一隻狗,放在家中一週,Joanne 觀察孩子的照顧能力,看到她們做完功課,會細心照顧小狗, 所以決定領養小狗,為家庭帶來另外的快樂。「孩子是領養的,狗也是領養的,她們與狗之間的感情顯得不一樣,更會好好照顧小狗。」 如果是中國的富裕家庭,三年級的小孩已經懂得什麼是名牌,要追求好的生活。Joel 有條件讓孩子一身名牌,但他要求孩子懂得珍惜人生。有一次,Joel 在自家辦的籌款晚會與孩子同學的生日會同時舉行,但 Joel 要孩子必須參加籌款活動,因為這個籌款活動是一個朋友為埃塞俄比亞的孤兒、殘障兒童、單親家庭募款,通過短片介紹情況,可以讓孩子了解這個世界上需要幫助的人還很多。這樣,孩子才會珍惜人生,才會活得快樂和健康。 被美國家庭領養的中國孩子,每個人背後都有一個不幸的故事,種種原因下,令他們淪為孤兒。不過慶幸的是,美國沒有嫌棄。很多的「美國媽媽」都以「難以想像」來形容首次與收養「子女」的接觸,來自華盛頓的 Alice Carter 說:「她註定是我的孩子,卻從沒見過,第一次見時確實是興奮又激動,但同時也很緊張。」 因全身嚴重燒傷達 70%,從小被親生父母拋棄的 Sarah,受到「美國父母」收養後,改變了人生。2013 年 6 月, Teresa 在杭州一家福利院看到 Sarah 時,她坐在輪椅上,喊了聲「媽媽」,就成了 Teresa 的孩子。為照顧 Sarah, Teresa 辭掉工作,悉心照顧,讓 Sarah 參加夏令營,嘗試攀岩、游泳、打球,從傷患中康復過來,過著正常孩子的生活。美國名人收養中國小孩
美國前駐華大使洪博培能講流利普通話,領養的中國女兒叫楊樂意,現年14歲。這位美國前駐華大使說:「我擔負著讓兩國關係和諧健康發展的責任,楊樂意讓我有了充足信心。」除了洪博培外,美國有很多名人收養中國小孩,《慾望都市》裏面的演員夏洛特收養的也是中國女孩。 [caption id="attachment_555" align="alignnone" width="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