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來西亞總理納吉曾指出:「接受彼此差異才能造就一個團結、和諧的馬來西亞。」馬來西亞是地理上重要的文化中心,融合了馬來族、華族和印度族等民族文化特色。這一特色決定了馬來西亞需要實施多元文化教育,這也是包容「差異」與促進民族「團結」的重要舉措。但是,華文教育長期被種種不合理政策所壓制。馬來西亞教育部門在推進多元教育的過程中歷經險阻。華文教育能否衝破阻礙,朝更開放的方向邁進?

馬來西亞教育部副部長張盛聞(YB Senator Datuk CHONG Sin Woon)

2月23日,馬來西亞教育部副部長張盛聞(YB Senator Datuk CHONG Sin Woon)訪問香港理工大學,以「馬來西亞教育的獨特性-多元團結」為題與學生和來賓們進行了演講與交流。張盛聞從教育角度出發,探討馬來西亞的教育制度中的多元性和團結性。張盛聞介紹,到2025年前,馬來西亞的教育發展藍圖。目標是讓所有馬來西亞孩子都能接受從幼稚園到高中教育。並指出,教育部正致力於應對提高全國網路速度與加強教師隊伍建設等挑戰。張盛聞說:「我們希望學生在接受了教育以後能從這6方面檢驗自身能力:思考力、領導力、雙語能力、倫理觀、自我身份認同感以及參與世界競爭的能力。」教育部門致力於培養有著淡化種族觀念、追求公正和民主的新生代。這樣一來,對於華文教育的發展也是一件好事。

馬來西亞目前有7000所小學、2400所中學、5百萬學生和42.2萬教師。同時馬來西亞又是個多民族宗教國家。為了給教育平等創造條件,張盛聞提出要尊重馬來西亞的多樣性,並同時要維持同一的價值觀和公平的教育評判標準。馬來西亞設有6000所使用馬來語教學的國立學校、1298所華文小學、524所特殊教育學校、36所由政府資助的宗教學校還有28所專門為伊斯蘭教學生設立的學校。張盛聞在演講中提到:「他們(穆斯林學生)長期生活在深山裡,他們非常害羞,很難融入一般的國立學校,所以我們為他們提供了這樣的學習環境。」

馬超對話張盛聞

據歷史記載,早1815年馬來西亞就設立了華文學校。當時,馬來西亞學生在私塾裡學習中國的四書五經。五四運動後,馬來西亞大範圍地開設華文學校,使用普通話作為教學媒介。在此之前,學校多使用方言教學。在二戰以後,東南亞許多國家為了推進民族化進程,都對華文教育採取了抑制政策。從1959年到1965年,印尼關閉了70%的華文學校與中文報刊機構,並禁止使用華族姓名。泰國、緬甸、菲律賓、越南、柬埔寨和新加坡都決定使用英語作為教學語言。馬來西亞的華文教育的獨特性在於:在華文教育處於萎靡之際,仍堅持扶持其發展。張盛聞提出了三個原因:第一,馬來西亞獨立初期華人人口占總人口的40% ,對華文教育的需求是不容忽視的; 第二,華人積極參與並推動了馬來西亞獨立的進程;第三,是因為有政府的支援,非政府組織如董總(馬來西亞華校董事聯合會總會)、教總(馬來西亞華校教師會總會)也支持並說服英國政府允許華文學校在馬來西亞的發展。董教總在數十年了堅決捍衛華文教育的權益,反對不平等的條例,使得華文教育在風雨中成長。

在提問環節,張盛聞回答嘉賓提問:馬來西亞的華語教育是否會受到如今國內的政治鬥爭的影響時,表示「華語學習」已經不是一個敏感的話題。「中國經濟的發展提供了很多商機,中國內地、香港和臺灣的公司都非常願意聘請馬來西亞員工,因為我們都會說中文。至於教育政治化的問題,這是我們的長期為之戰鬥的議題。我們會堅決維護學生受教育的權利,同時我們也會尊重言論自由。」目前馬來西亞有490所國立學校設有中文課,6萬學生在學中文,並打算講中文課推行到中學。

(Visited 64 times, 1 visits toda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