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教育:成就、問題與展望 洛杉磯陳岳雲
自1978年改革開放以來,中國教育事業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取得了巨大的進步和成果。正本清源,教育回到了教書育人,傳授知識,培育人格,探索自然,科學及其他未知的世界,長見識增技能的本職,而不是階級鬥爭,與人奮鬥其樂無窮的舞台。
尊重知識,尊重知識分子,尊重教師,巳成為社會的文化。刻苦學習,積極努力向上,力爭上遊,已成為普遍的社會風氣。教育特別是高考巳成為青年人實現夢想成材的必經之路,更是無數窮人的孩子翻身解放,改變人生道路的主要途徑。高考和大學教育,選拔培養造就了無數人才,亦為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事業,奠定了人才基礎。教育體制改革,教育政策的制訂和實施,特別是<<九年義務教育制>>和<<高等教育法>>的實施,保證了教育事業穩步健康發展。
四十多年來,中國經濟文化科技等領域的全面發展和快速變化,得益於思想解放,得益於偉大的改革開放,也直接來自於教育事業的豐碩成果。在高考改革後培養的各種人才已成為中國各領域的中流砥柱。教育事業的進步保證並促進了中國現代化建設事業的成功。
然後與整個社會的主要矛盾-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一樣,教育領域也存在嚴重的不平衡不充分的教育發展不能充分滿足人民大眾對教育的日益增長的要求,包括對各類教育的多樣性高質量的要求。教育資源分配分布的不均衡性,更使這種矛盾複雜化,並影響社會經濟的穩定發展。老百姓所講的三座大山,教育不僅是其中之一,還影響決定其他因素,比如住房問題,也與教育相關。因此深刻認識教育問題的本質,並採取積極可行的措施,不僅是解決教育本身的問題,也能化解其他社會問題。
教育戰線取得的成就有目共睹,而問題也累積許久,日益明顯,否則國家也不會採取如此嚴厲措施,來整頓解決民眾所關注的教育問題。然後,這些新政和措施是否符合中國實情,是否能治標亦治本,也是許多人所思考和關心的。不破不立,矯枉必須過正,是革命的哲學和實踐。現代化建設需要這種敢於直面問題,敢於爭鬥的勇氣,但更需實事求是,科學分析,精準施策,高瞻遠矚的頂層規劃。
關於中小學教育
中小學教育中的主要問題,是學業壓力大,課外輔導補課重,競爭激烈,考試導向式的教學和訓練,使學習不是培養興趣愛好,不是使人的知識和素養的全面成長。功利主義盛行,排名至上,學校排名,學生排名,青少年失去童年的天真,美好和快樂。中小學教育資源分布分配不均,城市中對農民工子女排拆,以戶藉定教學機會,准入門檻,而不是以住地。由於出生率下降,青少年人數大幅下降,許多中小學招不到足夠的人,難以為繼。現在準備減少普通初高中,早日分流,安排更多的人去讀初、高中級的職業學校,既有一定的合理性,但勢必造成普通高中,特別是優質高中入學更困難,競爭更激烈,內卷勢必更嚴重!
雖然過度競爭過早競爭,內卷化對教育事業健康發展不利,但適當的競爭是必要的有益的。人的潛力能力提高往往是在內在動力和外在壓力下實現的,特別是適度的競爭環境,相互激勵和促進,是使人,特別是青少年不滿足於已取得的成績,設定更高更具挑戰性的目標,從而更加投入和努力的有效途徑。矯枉過正,取消各種考試,包括升學考試,取消所有的重點學校及重點班等,不符合教育特別是人才培養和成長的規律,更會影響創新型人才,優秀人才的成長和培育。
其實,在美國這樣以居住地為擇校原則的教育體制下,許多學區仍會有一所重點學校,一般是初中高中聯讀。而進入這樣的重點學校,需小學畢業前,統一考試,有名額分配的擇優錄取。比如,此重點中學錄取100優秀小學畢業生,學區共有7所小學。其中70名額分配給這7所學校,按照學生人數,每所學校有7-12最低名額,並按照考試成績,並參考平時學習成績等各方面表現,由每所學校決定或推薦。而所剩的30個名額,則由學區或重點學校,在剩餘的學生中擇優錄取。最後結果是,最差的小學,只有7位學生升入重點中學,而好的小學,可能有15學生順利進入此重點中學。另外美國許多地方設立聯合學區,若干個小城市聯合辦一個學區,統管所在地區的所有小學或所有中學或所有中小學。這樣規模經濟高,並能更具條件設立重點學校。
考慮到中國的國情,為避免人情等因素的可能影響,此類重點學校的錄取可嚴格按照加權總分,比如統一考試成績占60%,學生小學時的平均成績占40%。中國縣或縣級市,應具備條件設立一重點初中和高中。而中大型城市,可根據人口及學校數量,以一區或若干區辦一重點初高中。大眾對高質量教育的要求是非常強烈且剛性的。取消所有重點初高中,會促進更多父母把小孩送到相應的私立學校甚至國外。
關於考試,過度密集的各種考試,會誤導學生,更使學生成為應試教育的受害者,浪費大量青春時光,並導致許多學生只死記硬背,缺乏獨立思考,創造性思維的習慣和能力,害人誤國。但不能從一個極端走向另一個極端。明文禁止必要的考試,不僅使教育缺少行之有效的衡量其成效的工具和方法,也使學生和老師,缺乏必要的教與學的動力和方向。況且科學研究表明,適當的考試可提高學生的學習成果。
教育的改革,必須充分考慮中國的國情,充分考慮社會大眾對教育問題的憂慮和本質要求。不僅要在主體上以滿足極大多數民眾的需求和要求為工作的核心,出發點和重心,也要充分考慮到部分民眾的特殊情況和特殊需求。比如美國許多地區有專門學校,招收特殊學生,象自閉症的學生等。應該承認和意識到,有各種天才型及非常優秀的青少年,他們需要特殊的課程,教學安排,早學,快學,多學。合理安排滿足這類學生的需求,也是社會的責職和光榮使命,因為下一個錢學森或錢鍾書可能就來自於他們。中國的喬布斯, 馬斯克或比尓蓋茨更可能出自於他們。
關於中小學生課外輔導補習,目前所採取的一刀切的限制措施,是為了回應大眾多年的憂慮和深度關切,也是為了扼制資本的無序大量流入,擾亂輔導補習市場,擾亂干涉正常的中小學教育,避免家長和學生更多更深更廣地糾入這種不必要的內卷。這也是為了使青少年能正常健康地成長。但任何一個市場是由供需倆側所決定的。目前所採取的這些措施,只針對供給側的問題,市場需求仍存在,以至出現各種變相的輔導和補習。社會文化,價值導向上不改變,社會用人報酬等方面實際不改變,很難從根本上解決問題。一方面提倡鼓勵隨緣而安,以住地擇校。而所有頂尖大學仍主要面向若干重點高中密集招生。更顯著的是,包括北京和上海這樣的非常吸引人的超大城市,公開發布政策說,只對若干重點大學畢業生,自動開放戶籍。這是什麼樣的社會導向?
韓國作為有與中國一樣非常重視小孩教育的國家,也曾經歷了教育高度內卷,補習班盛行,家庭用於教育的開支日益居高,然後政府採取嚴厲限補政策等。但根本問題似乎從未解決。真心希望中國有關新政能長期有效,術到病除。
九年義務教育制已實施幾十年,成績斐然。若干城巿和地區,已在執行十二年義務教育,並初顯成效。應有更多的省市試行十二年義務教育制。中高收入的家庭,應能承擔得起小孩高中學習的費用,而且一般不會讓他們不完成高中的學習;所以向推動十二年義務教育制邁進,應重點支助低收入及貧困家庭與低收入及貧困地區, 首先實現十二年義務教育制。
關於職業教育
中國各類職業院校,幾十年來經過各種調整,取得了長足的進步;辦學特色更明確,方向更清楚。院校總數,在校學生及畢業生總數達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目前中國本、專科學生,在校總人數,招生數及每年畢業生數,已基本接近、持平。
職業院校主要是為社會培養生產崗位、管理崗位、服務崗位等面向一線工作的技術應用型專業人才。主要有兩種類型,為學生提供製造業工作的職業課程,包括貿易和工業項目,如建築、機械和修理、精密生產、運輸和材料搬運等; 與為學生在服務行業和信息產業工作做好準備的職業課程包括醫療衛生、技術和通信等。各類職業技術學院,滿足社會需求,培養了眾多技術型工程型的能工巧匠,為中國製造業的進步乃至整個經濟的發展作出了特殊的貢獻。製造業強則國強,製造業興則國興。而製造業尤其是中高端產業的進步,離不開大批優秀的技工。因此加強提高職業院校特別是職業技術院校,關係到整個工業及整個經濟的平穩持續發展。中國似乎在試探是否向德國學習,提高在中職高職院校學生的比例,並儘早分流,從而培養更多有社會需求,實用型的有技能的畢業生,為現代化建設特別是製造業邁向中高端發展奠定人才基礎。
就國際比較而言,中國職業教育的規模與整個經濟的規模,應已大致相適宜。今後中國職業教育,特別是職業技術教育,應以提高質量,培養滿足社會需求的各類畢業生為主要目標,而不應偏面追求量的快速增長。特別是私立或民營的各類職業院校,不能盲目興建及擴建,否則誤人子弟,過度內卷競爭,造成社會資源的極大浪費。另外有的省區,沒有必需的足夠大的相關產業,特別是製造業,若有太多的這類職業學院,學生無法實習,畢業時,更無合適的工作。自然無法生存發展。
美國高中畢業生中,直接上四年制本科的約45%,二年制約25%。德國多年前,每年加入職業學院學習的新生大大超過四年制的大學生,但從2014年開始,發生了變化,現在入學職業教育的人數在持續下降而進入四年制本科學習的在增加中。主要原因是工資報酬和失業率。中國目前,職業教育當然仍需要改進提高,並有進一步擴大發展的潛力,但過渡強調和擴展職業學院,會造成社會資源的極大浪費,更耽誤了大批年青學子的前途和事業。許多職業學院,特別是職業技術學院在工科或工程類的專業方面有優勢, 在製造和技術領域有實際操作經驗和技能,其畢業生主要去生產製造企業。中國仍是世界製造中心,製造業對中國不僅重要仍有穩定發展的潛力。但經濟和行業發展有其客觀的規律,隨着中國富裕程度和工資福利的提高,許多製造企業和行業的優勢會逐漸下降甚至消失,從而轉移到其他國家和地區,對各種人才的需求會顯著下降。不認識到這些變化,而繼續擴展職業學院,會造成各種嚴重後果。美國職業技術教育在20世紀中葉曾有較好的增長和發展,但隨着製造業的外流及衰退,職業技術學院的市場需求越來越少,加上二年制公立社區學院的興起,職業技術學院所剩廖廖無幾。
總之,中國職業教育,尤其是職業技術院校,應注重強身增質而非擴量,切忌盲目發展。同時,隨着新興產業和技術的興起和成長,職業技術學院也要增設新的學科和課程,如與人工智能,機器人,無人駕駛技術及現代醫療實驗技術相關的學科,以更好地服務於社會,同時開拓擴展新的領域。
關於大學
中國高等教育過去幾十年發展很快,規模巨大,每年大學畢業生約800萬,每年研究生招生超100萬,其中博士生12萬。在校研究生超300萬。每年有70多萬研究生畢業,其中博士生近7萬。中國STEM 科技工程數學類的大學生已超美國規模。在美外國留學生100多萬,其中中國留學生超37萬。中國到海外留學生總數約70萬。目前在中國有海外留學生約50萬,亞洲占近60%,但讀學位比例較低,52.44%。
中國高等教育中,一是尖端世界超一流大學缺失,前10名中缺席,前20名中,有的排名榜中能列入。儘管科研進歩神速,但離頂尖大學仍有很大的距離,特別是每年諾貝爾獎的缺席,與鄰國日本亦有很大的差距。美國25歲或以上人中,有大學本科學歷的約35%。高中畢業生中,直接上四年制本科的約45%, 所以美國人口中有四年制本科文憑的比例仍在逐年上升。美國聯邦政府教育開支占當年GDP 6.2%, 加上卅和地方政府,則應超過10%。中國本科學歷占總人口不足4%,專科占約14%, 本科占25歲及以上人口應在6%左右,專科約24%。所以中國仍應鞏固發展本科教育。中國中央政府教育開支占GDP 4%多點,近幾年穩定並有所增加,但比例仍不高,且分配不均,教育資源, 特別比較優秀的大學,高度集中,對大眾不公,也不利地區間平衡發展。
目前私立大學不少,但總數及學生總規模仍不高,特別是有較高質量和水平的私立大學缺失。是否應徹底全面解放思想。允許鼓勵青年人到國外留學,接受資本主義思想、制度的教育,為什麼不能容許這些學生在中國接受優質私立大學的教育?
對大學在科研,經濟社會發展中的作用,片面要求大學為經濟社會建設的主戰場直接服務,解決緊迫的科技經濟問題,直接或間接地導致大學,特別是研究型大學的長遠規劃和工作重點的偏離。大學特別是頂尖的大學,應該立足於,着重於研究發現科學規律,從事於眾多的基礎科學研究,重大技術的發明和創造,也應從事一定程度的應用研究和開發,幫助解決實際問題,但工作研究重點和中心不能偏離。
大學文化,領導及管理中,官本位主義盛行,教授成功的標誌,不是本專業的成果,而往往是能否升官,當院長、校長。學校缺乏足夠的自主權,學校管理缺乏民主制,教授和學生沒有什麼參與權,學術自由沒有足夠保證,甚至讓學生舉報老師是否有出格言行。有的教授,教書不育人,甚至根本不教書,忙於撈錢,揚名,缺師德甚至人格品德,敗壞了校園風氣,毒害甚至殘害學生。同時大學過渡的商業導向,唯利是圖,一切向錢看,像名利場,缺乏價值觀,社會公理,缺乏社會良知觀和作為。
大學評鑑考核制度標準化,公式化,簡單化,細緻化,似乎公平科學合理但產生許多矛盾和問題,包括短期科研行為導向,行政控制能力增加,弄虛作假猛增,大量時間精力浪費於申報評鑑及達標上,對提升整體科研水平和能力,特別是對創新型,基礎科學的研究,沒有正面作用而起反作用,與創建世界一流大學的目標不符。
教授中近親繁殖普遍且嚴重,似乎有利於團隊的形成及和諧發展,但排拆不同意見,小團體,小幫派,缺乏新鮮思想,影響整體科研水平的多樣化發展和提高。學閥學覇當道,阻礙年輕學者的正常成長。
在學生培養中,過度注意強調專業知識技能和水平,對人文,科學,社會科學沒有足夠的要求;特別是培養了許多精緻,精明有能力的利己主義者,缺乏社會擔當,沒有雄心壯志,浪費了其優秀才華和能力,未成大器。
總之,中國高等教育,要繼續解放思想,深化改革,改變學風教風,保證學術自由,鼓勵獨立思考精神, 提高學生創造性思維的能力,減少對教授不必要的考核和評鑑。需要指出,並引起足夠重視的是,改革並非必須市場化。中國四十多年的改革開放,逐步確立了有中國特色的市場經濟,推動和促進經濟和社會的全面進步。但教育包括大學,帶有公共產品/服務的屬性,而非私有產品,所以教育產品不能完全依賴市場,不能推行市場化的改革。這是簡單的經濟學原理和市場規律。
十年樹木,百年樹人。教育政策影響廣大民眾,直接影響當代青少年的成長和發展,並對社會產生長遠的影響。教育事業的發展方向和目標必須與整個社會的導向相一致,來自於社會服務於社會。但同時必須認識到,教育事業像任何一個學科或事業一樣,有其獨特性。教育的改革,政策的制定必須了解掌握其規律和特點,科學客觀地分析存在的各種主要問題,解剖其原因及起因等,充分認識解決問題的條件和要求,探索解決問題的可能的不同方案,及具體實施的方法和步驟。行有行規,業有專術, 應充分徵求各級專家學者的獨立意見,同時廣泛聽取大眾的意見和建議,集思廣益,發揚民主集中制,使各項政策更精準,更合實際,真正能解決逼切的問題,並能獲得大眾的支持。
各地教育水平,經濟發展水平不同,社會文化和習慣等也有異,在統一整個國家基本教育制度和政策的前提下,應允許及鼓勵各地根據當地實情,採取有別的具體措施,試驗解決教育熱點問題的不同方案。
中國的國情不同,但各國的教育也有共性-滿足民眾需求,培養造就各種人才,探索了解未知的世界。所以中國也應更好更多地學習了解各國在教育改革和發展中的經驗和教訓,少走彎路。全球化是時代趨勢,教育的國際化發展也是不可逆轉的潮流。中國教育要繼續走國際化全球化的道路。要繼續對外開放,擴大國際交流與合作。不僅要繼續鼓勵支持更多的青年人,到國外留學深造,支持鼓勵更多的外國人到中國留學攻讀學位,也要吸引並留住更多的世界各國優秀人才,到中國來從事科研和教育工作。中國高校中,師資的國際化程度極低,有待加強提高。
教育是崇高的事業, 「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崇高的事業需要崇高的思想和並有願為之奉獻的崇高的人,包括師生和各種職員等。而這一切,在市場經濟中,在功利化盛行的社會中,往往時有矛盾和衝突。這也是當代教育面臨困境的主要原因。人無完人,金無足赤。教育制度, 教育事業也必然在異化,進化中逐步改變,與時代同行,伴歷史齊進。相信中國的教育事業定能在進一步改革開放,經濟和社會全面發展的大潮中穩健發展,不負大眾, 不負歷史,不負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