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法治和憲法改革的討論會上,未能到場的原哈佛大學法學院副院長、紐約大學法學院教授孔傑榮錄製了一段視頻在會上播出。在視頻中,孔傑榮教授回顧了中國的法律發展,他認為中國的法制問題不只是中國的問題,而是抑制權力的全球性問題。他認為中國三十多年的司法體制改革取得了進步和發展,但是未來的問題是中國是否可以建立一個可靠、獨立的司法制度?北京法院系統出現離職潮,五百多名法官辭職,中國的司法體系在面臨危機。 新任中聯辦法律部部長、清華大學法學院院長王振民在發言中認為,中國建國以來,頭三十年的改革主題是政治、 之後是經濟,現在開始的未來三十年是法治改革。習近平在大力推動依法治國。在習上台之前,中國的法治改革存在諸 多問題:十八大之後,中國由以法治國(rule by law)轉變為依法治國 (rule of law) 的國家。但他強調依法治國有悖人的 本能。在中國要依法治國,就必須依靠強大的領導。他認為沒有共產黨,無法實現這個目標 。 提到如何處理中港關係時,王振民表示「基本法既然是法律,就必須遵守。這點十分明確」。至於中央政府怎麼 建立和香港的關係,有很多從未遇到的問題出現,需要創造性地解決問題,讓港人和中國都受益。 港大法律學院教授傅華伶認為銅鑼灣書店店主李波在港失蹤事件是超越法律(extra law)的一個例子,體現了法律 之外的黑暗空間。在討論政府權力的問題時,倫比亞大學東亞研究所主任黎安友(Andrew Nathan)認為中國的政治制度有很大的不穩定性。習近平遇到的挑戰包括:國有體制改革、大規模裁軍、打壓公民社會,這些因素造成不穩定。 從鄧小平時代開始形成一種規則,領導人可以安然退休,不用擔心像毛時代一樣遭到牢獄之災或被清洗。這種規 則到了江澤民和胡錦濤時代進一步發展。第三、四代領導人分別穩健完成兩個五年任期。到習近平時代,權力高度集中, 仍在不斷發展。 黎安友認為目前中共制度很危險,因為權力太過集中,一旦決策錯誤,將會導致致命後果:官僚制度 癱瘓、崩潰;經濟下行;政治鬥爭等。 清華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系汪暉教授認為共產黨的職能和意識形態走向中性化。從1989年天安門事件之後,中國政 治制度並未改變,但是內在性質發生演變。黨國(party state)過渡成為國黨 (state party)。黨的制度已經融合於國家的 框架中。共產黨的職能從政黨角色轉變為管理社會日常方方面面事務角色。這點從鄧小平十三大的政綱檔突出政黨職 能到現在黨的綱領規定社會各方面可以看出。 在討論公民社會與政府的關係時,香港大學社會科學學院院長卜·約翰認為目前中國的民間社會和共產黨在以下 幾個領域激烈地爭奪空間:NGO、勞工組織、法律、高等教育、互聯網和社交媒體、私企和政府關係、少數民族問題。 而在法律、NGO、勞工組織和高等教育這四塊領域,政府掌握強大的資源,有可能會獲勝。 清華大學政治學系劉瑜副教授提出一個自創的詞,叫「STABILITY FUNDAMENTALISM」來形容政府對公民社會的措施。不同於鎮壓,她認為政府在建立預警系統,將任何可能引發大火的隱患扼殺在搖籃裏。她在發言開頭以「朝陽群眾」為例。她認為這麼做的直接結果是政府可以得到他要得到的結果:社會中的每個人只能各自承受痛楚,因為組織集體行動的管道被政府關閉,變成沒有「社會」的社會主義。至於長期後果,劉瑜舉出兩種觀點:一、高壓鍋理論: 壓力不斷聚集,到某一刻爆發;二、垃圾桶理論:要扔掉的東西被撕碎扔掉。扔掉之後就永遠消失了。

微博已失去原有功能

在互聯網和社交媒體的討論中,北京大學的胡泳教授梳理了中國互聯網的發展、網民和政府的管制。胡泳對中國 互聯網的發展有些悲觀,自從2013 年微博被打壓之後,已經失去了原有的功能。林培瑞認為「互聯網是中國媒體的第 一種未能被政府完全控制的媒體形式」。 香港大學新聞及傳媒研究中心總監陳婉瑩教授分析了從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胡錦濤和習近平時代的中國政 府的權力與互聯網、媒體、市場和公民的關係,還用矩陣圖展示內地媒體在黨和市場中的位置,展示媒體在互聯網時 代的生存空間及中國資本譬如阿里巴巴等巨頭在內地、香港甚至全球購買媒體的路線圖。陳婉瑩教授認為微博、微信 等社交媒體的發展促生了自媒體的蓬勃成長,昭顯了廣闊的發展空間。■]]]]> ]]>

(Visited 52 times, 1 visits toda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