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載文化傳習路 收穫幸福與尊嚴
2020年11月20日,在長江之尾的上海北外灘白玉蘭廣場,正舉辦一場文化盛宴—「壤巴拉覺囊非遺傳習所」十周年成果展開幕式。數十位知名學者、慈善家、企業家撥冗蒞臨,共同見證一個不平凡的故事。十餘位來自長江源頭青藏高原「壤巴拉覺囊非遺傳習所」的年輕人,帶來他們最新的藝術作品和文創產品,帶來他們的心愿和期待:將自己多年學習和創作的成果,捐給慈善機構去幫助需要的人。
十年前,童年的他們在美麗的壤巴拉(四川省阿壩州壤塘縣境內)高原草甸上放牛或採藥,淳樸、自在,但因家鄉地處偏僻、高寒缺氧,大多生活在貧困之中。今天,他們憑藉家鄉的傳統文化寶藏和社會各界的支持幫助,將漫漫時光砥礪成一份馨香,成長為優秀的藝術家和匠人。他們在收穫自己有尊嚴的幸福的同時,捧出赤子之心,分享自己生命成長的故事,向社會貢獻自己的價值。
他們不平凡的故事,將拍攝為紀錄片《傳習之路》。這是由國家廣電總局重點支持的中外合作影視項目,於2019年亞洲文明對話大會上發布啟動,這次成果展上將舉辦開機儀式。該項目是落實習總書記「向世界講好中國故事」指示,展示中國文化軟實力的實踐。在世界風雲變幻、民族及文化衝突愈演愈烈的今天,此片講述了一個中國各民族文化融合的故事;在決戰脫貧攻堅、決勝全面小康之際,此片呈現了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在脫貧致富戰役中的現代價值。
他們故事中的傳習所,位於青藏高原東緣的四川省阿壩州壤塘縣,這裡偏遠閉塞、地貌複雜多變,經濟發展面臨諸多挑戰和局限,教育和衛生條件相對落後。青少年拓展學業、發展事業的機會稀少,多以農牧業為主要營生。但同時,由於特殊的地理環境,這裡自古就是民族文化及地域文化交流交匯的走廊,積澱和保留了珍貴的古老文化藝術,綿延千年而魅力獨具。小小山村之中,竟然保留了國家級、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近十項,涉及音樂、繪畫、雕塑、醫藥、陶藝、造紙等不同領域,被專家譽為文化活化石。
十年之前,得到當地政府的支持,國家級非遺傳承人、覺囊文化當代傳承人為了給當地的青少年提供學習、發展的機會和平台,創辦了公益的非遺文化傳習所,免費傳授古老的文化藝術。傳習所不僅免除學員的所有費用,還發給一定的生活補助,避免他們因貧困無法繼續學習。傳習所邀請各地的藝術家、學者和優秀匠人手把手地向學員傳授知識和技能,還帶孩子們走出大山,到故宮博物院、國家博物館、上海博物館、敦煌研究院等去學習,開闊眼界和胸懷。當地深厚的文化底蘊,傳習所系統的非遺傳承以及開放的研學方式,為孩子們提供了良好的成長環境,成就了一份極為珍貴的文化事業。孩子們的作品在劉海粟美術館、上海朵雲軒藝術中心、博鰲論壇峰會、北京大學、清華大學、浙江大學等舉辦展覽和交流,獲得各界的高度讚譽。這批成長起來的青少年,成為當地脫貧攻堅戰的生力軍,也成為弘揚優秀傳統文化的新鮮血液。
這次在上海舉辦的傳習所十周年成果展,由壤塘縣委、縣政府發起,前來祝賀成果展的有:四川省阿壩州委、阿壩州政府代表,清華大學、中央黨校、浙江大學、復旦大學、上海社科院等高校學者,還有黃奕聰慈善基金會、新浪揚帆公益基金等慈善機構,以及金光集團、新浪網、曼圖資本等企業。十年來一直鼎力支持傳習所創辦和成長的社會各界,今天在上海共聚一堂,見證當年的放牛娃已經成長為有理想有情懷的優秀文化藝術人才。
壤巴拉覺囊非遺傳習所是一個具有時代意義和特殊價值的探索,通過發掘本土傳統文化資源,藉助社會力量,幫助貧困少數民族家庭擺脫貧困,建立自己的文化事業,獲得有尊嚴的幸福,同時融入中華民族新時代的發展。中華文化的血脈,將長江發源地的雪蓮花,與長江入海口的白玉蘭,連接在一起,馨香悠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