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將靠RCEP經濟圈突破圍堵
就在中美在貿易、科技等方面的對抗持續之際,包括中國與亞太14國在內的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協定(RCEP)於在11月15日簽署。RCEP既是中國首份多邊自由貿易協議,更會是全球經濟占比最大的自由貿易協議。其中最令人關心的是,作為世界第一經濟大國的美國並不在其中。有外媒認為,美國已經被排除於現有的亞洲重要貿易協定之外,這將讓美國下一屆政府「壓力山大」。
歷經八年磋商,東盟十國加上中日韓澳紐共十五國,15日簽署了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協定(RCEP),全球最大自由貿易區就此誕生,擁有二十二億人口的市場,GDP占全球約三成。有學者分析,中國可望藉此加強亞太區域整合,對抗美國貿易保護主義,並爭取市場轉移對美出口份額,緩解貿易戰、科技戰衝擊。
至於美國,《金融時報》發文認為,在特朗普主導下退出「跨太平洋夥伴關係協定」(TPP)後,就置身於TPP和RCEP事外。「這就意味着,當亞洲制定自己貿易規則時,歐盟和美國這兩個世界傳統貿易超級大區域,沒有任何發言權。」
RCEP是什麼?
東亞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協定RCEP是由東盟十國發起,最初邀請中國、日本、韓國、澳大利亞、新西蘭、印度六個對話夥伴國參加。不過,印度中途退出後,目前這一協定共有15個國家,還包括印度尼西亞、馬來西亞、菲律賓、泰國、新加坡、文萊、柬埔寨、老撾、緬甸、越南。
這些國家共有人口約36億,占全世界78億總人口的近一半。15國的經濟總量約為27萬億美元,占全球GDP的約三分之一,貿易額也約占全球的三分之一。這個體量還有擴充的可能,有報道稱,協定國雖然有意在短期內不接納新的成員國,但將為印度隨時加入敞開大門。一旦印度加入,將使這一龐大經濟圈的人口總數和所占世界GDP份額都大幅增加。
據日本政府的說法,RCEP將讓成員國之間整體的產品關稅廢除率達到91%。該協議將大幅降低日本與很多最大貿易夥伴之間的貿易壁壘,其向韓國出口的商品中,有86%將豁免關稅,當前的比率則是19%,向中國出口的商品中,豁免關稅的比率將從8%提高到86%。
各國亦會就電子商務、貿易和知識產權等範疇設立共同規則。觀察人士指出,RCEP成員國之間早期關稅減讓貨品的優先順序視東盟最低收入國家的利益而定。另外,RCEP也不像跨太平洋夥伴關係協定(TPP),在知識產權、國有企業、勞工、環境等方面制定高標準。
美國被排除區域之外
RCEP簽訂之後,坊間都在猜測美國的反應會如何,畢竟RCEP能鞏固和進一步擴大中國的經濟影響力。在很多評論人士看來,這一貿易協定是中國在亞洲影響力日益加強的體現,也是中國主導的亞洲在貿易領域抗衡美國的必然結果。
奧巴馬任期時, 美國主導了「跨太平洋夥伴關係協定」(TPP),也被視為是美國亞洲戰略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目的為強化亞太地區美國盟友與華盛頓的紐帶,抗衡中國。不過,特朗普執政之後不斷退群,包括TPP,TPP餘下的11國後來改名為「全面與進步跨太平洋夥伴關係協定」,即CPTPP。
美媒認為,RCEP給拜登帶來更大壓力,迫使他深化美國在亞太地區的貿易參與度。拜登去年警告稱,如果美國不制定行為規則,中國就會制定,拜登還表示,他將嘗試重新談判TPP,但尚未就是否重談作出堅定表態。
但有外媒分析稱,拜登將面臨一定阻力。哪怕是民主黨一方亦有力量希望以保護本國製造業為先,認為對外貿易協議只會損害美國人飯碗,立場與右翼保守派實際上非常相似。民主黨內號召力相當的參議員桑德斯(Bernie Sanders),就極力反對美國重入TPP。
《金融時報》就認為,美國退出TPP後,就已經置身事外。「這就意味着,當亞洲制定自己貿易規則時,歐盟和美國這兩個世界傳統貿易超級大國,都沒有任何發言權。」美國今後在亞太的經濟影響力可能落於下風。
中國能否突破圍堵
而美國新一屆政府如果努力重塑世界貿易秩序維護者的地位,中國無疑面臨更加大的競爭。RCEP此時簽署,更符合中國的利益。外媒指出,RCEP未來正式上路後,預料可增加中國存在感,可能改變亞洲貿易面貌。
中國要實現「一帶一路」戰略,也有重新構建全球貿易體系的必要。RCEP將成為重要的基礎,為中國制定貿易規則爭取主動權。有分析認為,這是北京近2年多來,在應對美國強力遏止中國崛起的一次重大突破。
不過,也有日本媒體認為,中國急於打造一個沒有美國的框架,在跟日本間的關稅選擇讓步。高達86%將豁免關稅,遠高於現行的8%,這將讓日本出口商,例如汽車零組等產業獲益。例如,目前中國對日本酒課徵40%關稅、對醬油課徵12%關稅、對帆立貝課徵10%關稅等,加上日本方面其他持續擴大出口的農產品與食品。隨着關稅降低甚至廢除,會造成進口數量增加,威脅中國國內產業。
但即便如此,中國仍然選擇繼續加大開放,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對此強調,當前國際形勢下,RCEP簽署是多邊主義和自由貿易的勝利,人們選擇合作而不是衝突,選擇同舟共濟而不是以鄰為壑。向世界表明開放合作是實現各國互利共贏的必由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