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選舉時代,美國陷入難以調和的四大撕裂
一轉眼,美國大選已經過去一周,但最終結果依然沒有塵埃落定。最新消息顯示,擁有16張選舉人票的美國佐治亞州已經宣布利用人手重新點算選票,預計11月20日完成。雖然拜登贏面很大,可特朗普的司法覆核和重新點票來勢洶湧。這場選舉之所以被成為美國現代史上最激烈,背後體現出的正是美國社會所處的絕對撕裂。
可見,哪怕特朗普任內四年作出的各種衝擊民主制度與價值的行為,哪怕他的國家治理受到廣泛批評,哪怕他極不科學的防疫政策使至少二十多萬美國人死於疫情。但是還是有接近一半的選民投票給特朗普,甚至比四年前多出近1,000萬人,這都說明,美國內部的撕裂已走到了選舉化解不了的困境,就算特朗普無法當選,未來還是會有另一個特朗普捲土重來,這種撕裂,可能還會伴隨美國很長時間。
在政治上,美國引以為豪的自由民主和現實中的民粹對立形成撕裂;在法制上,雙方都搬出美國憲法做為護身符,卻難以掩飾背後的徇私舞弊;在媒體方面,美國各媒體不顧職業操守,從立場和情感出發進行新聞報道;而經濟方面,則出現了以全球化和實體回流的對立衝突。撕裂令到共和、民主兩黨選民疲憊不堪,使得美國深層次社會問題變本加厲,令到美國上下無所適從。
政治上,自由民主與民粹對立撕裂
事實上,這種撕裂已經持續了多年。共和黨和民主黨之間視同水火,在內政外交、經濟社會、種族人文等各種問題上,都充滿了難以調和的矛盾、衝突和分歧。特朗普代表的共和黨推行「白人至上」、「反移民」的種族主義,卻得到了不少的支持。民主黨以民主自由為旗號,全面否定共和黨的政策主張,一些主張卻具有極端左傾思想和虛無縹緲的色彩。
這兩種矛盾衝突,目前已延展到全美各地的選民層面,特朗普的基本盤堅定反映了美國社會有接近一半的民眾與主流媒體及政治精英出現撕裂。
這次大選又擴大了這種趨勢,不同立場的選民對美國政治、經濟、社會和民生的看法都大相徑庭,再加上有政客不斷煽動並操縱這種社會民意的分裂,使得大眾左的更左,右的更右,而且都認為自己是對的,都希望不擇手段維護自己的利益階層,無視社會真正的關切。
從大選的投票結果來看,各州兩黨候選人的選票相當接近,意味着兩黨分割和社會分裂局面已經形成,敗方不會輸得心服口服,若一方決意訴諸法律,投訴選舉不公,甚至有舞弊,則美國的社會分裂會更趨嚴重。無論誰入住白宮,要領導和治理如此分化分裂的美國社會都不會是一件容易的事。
憲制上,法製法規與徇私舞弊撕裂
在憲制上,無論是特朗普或拜登陣營,都搬出美國憲法做為護身符。特朗普指控拜登「竊取」勝利,又試圖在各州發起訴訟調查選舉舞弊,而特朗普的支持者都認為:特朗普守護了美國憲法,民主黨若勝選將摧毀憲法;拜登的支持者亦認為拜登才是憲法的捍衛者,並慶幸拜登當選是美國理性與民主的回歸。
當然,特朗普稱自己有一些非法操控選舉的證據,一再指控郵遞投票舞弊嚴重,這些證據是指向大規模系統性的舞弊,還是只是個別現象,這都要法庭去定奪。倘若最終真的出現投票舞弊,拜登靠郵寄選票逆轉勝,勢必引起激烈爭議,甚至爆發亂事。
但對於憲制上的撕裂,特朗普本身也要負上責任,特朗普時代,運用公權力遏抑對手支持者投票,更有愈益明顯之勢。社交媒體上鋪天蓋地的宣揚仇恨和陰謀論,助長右翼暴力集團抬頭。兩黨的選後爭議操作,會否將國家推向死胡同,引發憲制危機?引發猜測,但無論如何,法律法規和徇私舞弊的對立,已經使得美國憲制陷入危機。
媒體上,情感立場與職業操守撕裂
這場大選中,美國媒體也陷入到深深地撕裂當中,要知道,美國官方的消息並未出來,是一眾媒體宣布拜登成為「候任總統」。在選舉的其他方面,一向自稱「公正客觀」的美國媒體其實不中立,許多媒體有着自己的情感和政治傾向。
一些媒體喪失了賴以立身的中立與理性,紛紛站隊財雄勢大的民主黨,不斷抹黑特朗普,而即使在拜登家族爆出諸多醜聞的情況下,也可以視而不見,可以說,不少媒體喪失了新聞媒體的最基本的操守。
媒體一旦以情感立場為主,傾向明顯,也會造成向左向右水火不容,例如,特朗普和拜登第二場辯論取消後,雙方稱在不同媒體進行直播,而福克斯新聞頻道主持人肖恩·漢尼迪(Sean Hannity)一方面稱讚特朗普表現,另一方面則稱拜登的直播是「一場災難」。而CNN主持人克里斯·科莫(Chris Cuomo)和MSNBC主持人蕾切爾·瑪多(Rachel Maddow)則認為,特朗普是「全方位的災難」,並表揚了拜登。
美國媒體的撕裂來源於社會的意識形態分化,同時也繼續對社會分化起着推波助瀾的作用。於是各種社會議題都會被貼上政治標籤,更加激化了民眾心中的對立情緒。再談新聞公正和言論自由已經顯得有些諷刺,美國主流媒體也是這場大選的輸家之一。
經濟上,全球化與實體回流撕裂
打開選舉地圖仔細一看,不難發現特朗普支持者都集中在鄉村和小鎮,拜登支持者則集中在大城市及其周邊。而這體現了美國經濟結構的撕裂。特朗普支持者在意識形態上多是的保守派,從利益關係上而言,他們不但沒有在全球化及金融與科技帶動的經濟發展下獲益,甚至是利益受損的一方。這些鄉郊的美國人覺得特朗普代表了他們的想法與利益。
美國有非常多的企業或個人享受着全球化的成果,但是也有很多人,尤其是勞動階級,在這個全球化的過程中成為落後者。他們生活沒有變好,讓他們忍無可忍,所以在2016年投票支持特朗普。
而特朗普自當選以來,一直以「讓美國再次偉大」為主要政策口號,大打製造業牌,不斷對外挑起貿易爭端,迎合美國藍領階層對美國製造業外流,以及美國勞動力和資本收入分化不斷增大的不滿。
特朗普對中國及全球貿易採取保護主義,他這套民粹主張不僅讓他四年前贏得大選,也使他現在能夠在絕對逆境下仍能把選戰打到拉鋸戰。對於雙方的主張,有民調對此做了研究發現,有48%的選民認為特朗普會更好地應對經濟,而拜登的這一比例為42%。這也是為數不多選民對特朗普的信任值高過拜登的方面。這多少顯示美國許多民眾對全球化造成的經濟衝擊心存怨氣,為全球權力重分配導致美國無法再主導世界局勢而備感憋屈。
有數據顯示,在美國打工者中,白領幾乎一邊倒地支持拜登,藍領幾乎一邊倒地支持特朗普。比如捐款的農場工人(主)職業中84%的人捐給了特朗普,建築工人職業75%捐給了特朗普,此外還有64%的出租車司機,76%的卡車司機,60%的小商人,57%的一般技工,58%的消防員,56%的保安。
而教授、律師、心理諮詢師、老師、作家、醫生、護士、軟件工程師、會計這些白領職業基本上一邊倒支持拜登,包括律師中88%支持拜登,完全是不成比例的一邊倒,越是得益於全球化的職業或者企業越支持拜登,如軟件工程師、律師等。這兩極化的背後何嘗又不是美國經濟結構的撕裂。
「分裂的美國」還會如何發展?如今引發擔憂,就算拜登勝出,社會撕裂下,美國面臨的考驗並沒有減少。如果任由社會撕裂不斷發酵,輕則政黨不斷輪替,政策朝令夕改,左搖右擺;重則甚至引發內鬥或令國家陷入分裂。這場選舉背後,如何讓政治復歸理性和文明,成為一個引發深思的課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