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離日本311大地震後發生的福島核事故已經過去9年多。這場災難,至今回憶起來仍然令人唏噓。時至今日,核事故遺留下的重重問題仍然沒能解決,還可能再次掀起波及日本、乃至全球的新危機。
福島第一核電站多年來的核污水儲存量接近極限,一直受到外界的關注。預計在2022 年夏天水箱會爆滿,意味日本政府要決定處理核污水的方案。據日媒報道,日本政府將召開內閣級別會議,最快在10月內商討如何處理,但據報將核污水排入太平洋,或會成為最終方案。


隨着時間臨近,這一事件越來越成為國際社會的關注焦點,超百萬噸、含有放射性元素核污水排入太平洋,是否會威脅今後幾代人的生命健康?尤其是與日本臨近的中國海域,會否也陷入危險,成為無法避免的受害者?

儲存水槽將滿 排入海或成唯一方案

實際上,這並非日本核污水處理議題首次引發關注。過去數年來,日本一直在對核廢水的處理展開討論和研究,但始終未形成最終的解決方案。早在去年底,日本政府專家會議曾提出5種處理方法,包括「海洋排放」、「海洋排放」、利用電解的「氫氣排放」、「地下掩埋」以及「注入地層」。
由於「氫氣排放」和「地下掩埋」等沒有先例,專家學者認為「監管、技術和時間方面存在很多課題」。因此在去年底最終發布的報告中,最後留下2種處理方式「海洋排放」及「水蒸氣排放」及2種並用「海洋排放和水蒸氣排放相結合」。報告指出,其中「海洋排放」被視為最有力方案,但福島當地漁業可能受損,加之國際社會對此有着廣泛擔憂,令這一話題備受爭議。
據悉,所謂的核污水,就是在冷卻核反應堆後殘留的廢水,雖然福島核電站一直在對相關核污水進行處理,但其中一種名為「氚」的放射性物質難以被去除,也就導致核污水持續堆積。目前日本已累計儲存了約110萬噸核廢水,且以每天約170噸的容量持續增加,東京電力公司預計儲存槽會在2022年夏季裝滿。
對此,日本環境大臣原田義昭曾公開表態,考慮了各種方案後,認為除把廢水排入大海,對其稀釋外已無從選擇。這讓外界猜測,海洋排放或成了福島核污水的唯一去路。

核污水排入海洋會發生什麼?

核污水排入海洋究竟會造成怎樣的影響?這一直是各界爭論不休的問題。美國《福布斯》雜誌曾表示,處理核污水的最好途徑便是將其傾倒在大海里,且肯定核污水中的氚元素是無害的。部分來自國際原子能機構和日本核監管局中的科學家也曾指出,將核污水排放到海中是最經濟、節省成本的選擇。
日本政府曾宣稱,將福島核事故污染水排放到海洋中是安全的,並強調對人類健康造成影響的風險「非常小」,因為一般的核電站也會產生含有「氚」放射性元素的水,國際上允許將氚濃度稀釋到標準值以下後排入海洋。所以將核污水用水稀釋500~600倍之後排入海洋,基本不會產生風險。
但這依然激起了全球其他國家環保團體和專家的質疑。由於核污水需要通過專業設備進行處理、存儲、監測,如何保證整個排水過程不出現問題,國際社會普遍感到擔憂。此外,儘管海洋有一定的自潔和稀釋能力,但逐次排放數百噸核污水,還是存在很大的不確定性。
對此,日本的鄰國韓國、朝鮮都多次表達了關切。據《朝鮮日報》報道,在去年9月16日維也納召開的國際原子能機構大會上,韓國就核污水排放問題與日本展開了一場激烈辯論。韓國科學技術信息通信部第一次長文美玉在會上表示,福島核污水的管理不再是日本的國內問題,而是影響整個全球海洋環境的嚴重國際問題。朝鮮也在去年底呼籲日本立即取消向太平洋傾倒核廢料的計劃,聲稱這對於朝鮮半島和全世界都是場災難。

中國海域或在數年後被污染

對於與日本隔海相望的中國,日本排放核污水的計劃同樣令人擔憂。尤其是有環保專家認為,這一環境危機恐怕不會立即顯現,而可能在數年後發生。
研究核能議題超過35年的綠色和平資深核能專家蕭恩.伯尼(Shaun Burnie)認為,核污染的污水雖經處理,但含有一些放射性元素,包含銫-137,過往的研究認為污水排放後洋流走向對於韓國、中國、台灣的近海影響不大,但去年最新的研究報告發現,在核災過後中國東海海域的銫-137有明顯上升,也影響到了台灣海峽。
根據2018年11月發表的海洋模擬數據,2011年隨着核污水被排入大海的銫137,會循海流在2012年至2013年之間內抵達中國台海的北部,並在2014至2019年達到高峰。而放射性元素銫137即便是低濃度,但經由濾食動物、貝類吸收後進入食物鏈,還是可能進而影響到整個海洋生態與人類的健康。
從某種程度上來說,日本核污水的排放計劃並非僅僅關乎其自身的利益,更是與全球未來多年的環保狀況息息相關。諸多不確定之下,更需要國際組織發揮作用,加強國際間的合作、共同應對。福島核災雖然已經遠去,但其對日本乃至全球環境的影響是深遠的;想要徹底解決這些危機,還有漫長的路要走。

(Visited 171 times, 1 visits toda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