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疫情背後,又一「疫情」正在席捲全球
新冠肺炎疫情席捲全球已經大半年,累計確診病例突破3100萬,至今仍然反反覆覆,沒有平息的跡象。在這個背景下,另一場更可怕的「疫情」正在悄無聲息地蔓延:擔憂被感染新冠、假期難以外出、面臨潛在的失業和經濟問題,新冠危機帶來的種種心理壓力,正使人們不堪重負。在全球多國,民眾罹患抑鬱症等心理疾病的幾率大增,自殺率也出現飆升。
全球的心理健康危機正在凸顯出來。面對仍在持續、並且可能永遠無法確定何時才能結束的疫情,除了做好外在的防護,通過「療心」來緩解另一場精神健康上的「疫情」絕對不容忽視。
全球精神健康危機蔓延
面對疫情的突然來襲,無論身處哪裡,人們在心理上都不會輕鬆。全球信息的聯通使得焦慮、擔憂也在同樣飛速地傳播。全球多項心理學研究顯示,新冠疫情已經導致心理健康問題大流行,且其影響會比新冠肺炎本身更為深遠。多國的統計數據都在顯示,疫情之下精神健康危機正在敲醒警鐘,值得關注。
在韓國,政府統計資料顯示,今年上半年自殘的人數就比去年同期飆升近36%。抑鬱症的治療記錄達到595,724人,比起2019上半年增長了5.8%,自殺率也飆升。尤其是20多歲年輕女性的自殺率,比去年增加逾7%,高出其他人群近5倍。在日本,自疫情爆發以來至今年6月,已經共有9336人自殺,疫情下自殺死亡人數是新冠死亡病例的20倍。
在美國公益組織凱撒家庭基金會4月進行的一項民意調查顯示,56%的美國人表示疫情對心理造成了影響,出現睡眠障礙、頻繁頭痛或胃痛、脾氣變暴躁等。在美國疫情重災區加州,醫學專家指出,疫情以來加州自殺率攀升了7%,從疫情前的4%上升到11%,其中年輕人自殺率較高,其中25%的年輕人在過去30天內有過自殺念頭。在澳大利亞,一項經濟模型預測,疫情期間因心理問題導致的自殺率可能比新冠肺炎直接帶來的死亡率高10倍。
疫情下心理創傷很普遍
全球發出另一場「疫情」的預警,實際上,疫情下的心理創傷很普遍。疫情的反反覆覆,讓很多人的情緒如同坐山車,尤其親眼看到周圍的人掙扎在死亡線上,恐懼、焦慮及無望感是許多人在疫情下的感受。
中國科學院心理研究所研究員張侃表示,出於人類自我保護的本能,疫情期間一些人可能出現情緒波動,甚至發生焦慮、恐慌、憤怒、抑鬱等。通常來說,突發重大公共事件時,約15%的人不會產生心理問題,5%的人本就有心理障礙,剩下的80%中,一半較易受到突發事件影響,出現心理創傷,另一半則是在長期接受負面信息後才會產生心理創傷。
而由於收入、職業、社會支持等各種因素的影響,不同群體受到的心理衝擊程度也有不同。例如,前線地區醫護人員和新冠患者,這兩大群體都是疫情下精神健康狀況最脆弱的。有數據顯示,疫情期間中國醫護人員報告的抑鬱症、焦慮症和失眠症的發病率分別達到50%、45%和34%。在疫情面前,不少醫護的工作強度都比平時高出數倍、還常常要直面患者的生死,同時處於隨時都可能被感染的憂慮中。
對新冠患者來說更是如此,患病期間他們就會過度關注與新冠病毒相關的消極信息,治癒後也仍然會有難以修補的心理創傷,產生對病情復發或後遺症的擔憂。
不僅如此,普通人在出入境時需要進行自我隔離14日的檢疫安排,也令不少人感到低落和不適。在一些地區,入住檢疫中心還會對隔離者的心理健康狀態進行檢查,這更容易使過往曾有過心理疾病的人士感到緊張和壓迫。而兩周多獨處一室,無法尋求與外在的聯結機會,隔離人士更容易感到情緒上的脆弱。
此外,疫情下全球經濟陷入衰退,失業率的飆升也讓不少人對未來充滿恐慌。過完今天,明天還會有希望嗎,沒有工作的明天會如何?這些都可能引發抑鬱、焦慮症,甚至是輕生的想法。
疫情下,「療心」更重要
新冠疫情雖然可怕,但目前仍可以通過各種限制措施加以控制,但這背後的另一場「疫情」,顯得更具挑戰。因為精神健康危機對人們帶來的傷害性,遠比傳染病更加深遠。疫情下,如何對自我以及有需要的人群,及時進行心理干預,進行心理情緒問題的緩解,十分關鍵。中醫常綜合使用多重方法來為「療心」。
《黃帝內經》曾說:「百病生於氣也。怒則氣上,喜則氣緩,悲則氣消,恐則氣下,塞則氣收,炅則氣泄,驚則氣亂,勞則氣耗、思則氣結。」人的情志活動是以五臟的精血為物質基礎。當人的情志受到刺激,五志超越人體正常生理活動可以調節的範圍時,便會導致氣血功能紊亂,繼而引申各類情緒病。對此,可以配合中藥、針灸、穴位按摩以及食療來共同進行。像此前介紹過的呼吸+按摩法,便可加以借鑑。
當然,作為個人,也最有責任關注自己的心境變化,對自身的心理健康狀況保持警惕。一旦發現問題,及時進行評估,進行自我紓解,有需要時更可尋求專業人士的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