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有關新冠疫苗的捷迅頻傳。尤其是中國自主研發的新冠疫苗,似乎已經進入了問世的倒計時。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生物安全首席專家武桂珍日前表示,預計內地民眾最快11月就可以接種新冠病毒疫苗。
與此同時,疫情仍在飛速傳播。據統計,截至9月16日,全球共計逾2900萬人確診,至少93萬人死於新冠。在這樣的背景下,新冠疫苗被看作是減緩疫情的最大救星,但當全球多國研發的疫苗紛紛進入最後的Ⅲ期臨床試驗,離正式上市越來越近,我們的疑慮依然難以消除。


在美國,由薩福克大學進行的一項民意調查結果顯示,有三分之二的美國民眾表示他們不會在第一時間接種新冠疫苗。在國內,雖然未有類似的數據統計,但各種質疑聲也都廣泛存在。這些疑問能否得到解答,是人們化解疑慮、對疫苗建立信心的關鍵。

新冠疫苗比其他傳染病疫苗研發快多少?

速度與質量似乎永遠是一對矛盾體。這句話放在疫苗研發方面更是如此。而如今人們對於新冠疫苗的重重疑慮,恰恰來源於其史上最快的研發速度和臨床試驗推進過程。
新冠疫情大流行僅僅大半年的時間,目前全球已有約29款正在進行臨床試驗的新冠肺炎疫苗,當中有7款已到最後的第3階段;而中國的製藥公司有4款疫苗已進入最後的第3階段臨床試驗。儘管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生物安全首席專家武桂珍日前表示,根據三期臨床結果來看,國產疫苗的進展非常順利,普通民眾大概在11月或12月份就能打到疫苗,但人們也仍然有些半信半疑。
其實,這種疑慮也很容易理解。大家會基於以往疫苗的研發時間表來衡量當下新冠疫苗的飛速研製靠不靠譜。
實際上,疫苗研發大體可以分為三個階段,分別是研發 、臨床試驗和生產。在正常情況下, 這個過程會持續 15 到 20 年。但是在疫情大流行期間, 研究人員會應用大量的方法, 去儘可能快地通過每個階段的試驗。
其中,早期研發階段是最具有靈活性的,接下來的臨床試驗階段往往是研發過程中最漫長且最不可預測的。面對較多不確定因素 並且着眼於長期的安全性, 想要加快臨床試驗是極其困難的。
橫向對比歷史上針對其他傳染病的疫苗,都曾在臨床試驗階段遭受過不少坎坷。一直受到外界關注的艾滋病疫苗研發,在今年2月被宣告失敗。而這個被全球給予厚望的美國名為HVTN 702的艾滋病疫苗項目早在2016年11月便開始在南非展開臨床試驗,但如今沒有成效。
再看埃博拉病毒。全球首個埃博拉疫苗,直到去年10月才獲得審批。而該疫苗早在2014年便完成了初步研發。2014年至2016年正值西非三國埃博拉疫情末期,該疫苗在幾內亞進行了整整2年的大規模臨床試驗,終於證明免疫效果顯著。
而唯一能與新冠疫苗研發速度相比的恐怕就是甲型H1N1流感疫苗了。在 2009 年,醫學界曾在 42 天內研製出了第一支可實驗的新冠病毒疫苗。但這背後的原因在於,研究人員是在季節性流感疫苗的基礎上進行研發,但這種情況並不適用於所有病毒,只有在處理和已擁有成熟疫苗設計的病毒相似的病原體時才可以使用。

專家對新冠疫苗說法不一

除了基於歷史上其他疫苗研發速度和進展情況的對比,令人產生疑慮,如今醫學專家對疫苗的眾說紛紜也令人陷入迷茫,不知道誰說的對,該聽誰的好。
有人總結了中國工程院院士、軍事科學院軍事醫學研究院研究員陳薇和上海市新冠肺炎醫療救治專家組組長、上海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感染科主任張文宏兩位專家在疫苗持久力上的差異化見解。
例如,在疫苗保護力夠不夠持久這一問題上,張文宏說,要想徹底消滅病毒,需要保護力永久的成功疫苗的誕生,但這種疫苗目前沒有。全球範圍內,都沒有找到特別明確的解決路徑或者答案。
而陳薇表示,她的疫苗,重組新冠疫苗對已經發生變異的新冠病毒,能夠完全覆蓋。她解釋說,基因工程的疫苗,一旦產生變異、影響保護效果的時候,可以用現在的疫苗作為基礎免疫,很快做一個針對性更強的疫苗對它進行加強免疫,就像是給軟件升級打補丁一樣。
疫苗究竟能否真正長時間保護人們免於感染新冠,仍很難說。而疫苗有沒有副作用,是否足夠安全,醫學界人士也有不同的建議。有外國專家警告,不要授權緊急使用尚未完成試驗的疫苗,因為缺乏對較長期效果和潛在副作用的了解,在沒有臨床試驗標準對照組的情況下,不可能判斷疫苗效果。
可以說,謹慎、安全仍是新冠疫苗接種最重要的兩個關鍵詞。與其把全部希望寄托在疫苗上,倒不如轉換思維,做好新冠病毒長期與人類共存的心理準備。
從歷史上看,世界衛生組織曾經宣布過6次國際公共衛生緊急事件:H1N1、脊髓灰質炎、埃博拉、寨卡、新冠,但是沒有一次得到了完全解決。如H1N1變為季節性流感,埃博拉變成局部地區流行。這些病毒的存在最終都成了常態化。

(Visited 39 times, 1 visits toda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