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察日本年輕人喪失物欲和成功欲的現象,「世界五大管理大師」之一的日本學者大前研一提出「低欲望社會」的概念。大前在新作《低欲望社會》中深入剖析「低欲望社會」各種面向,並提出對策。

他概括「低欲望社會」的特徵:少子化、人口持續減少、人力不足,同時面臨人口超高齡化問題;無論是貨幣寬鬆政策或公共投資,都無法提升消費信心,撒錢也無法改善經濟。而在這樣的社會中成長的年輕人不願背負風險,跟上一世代擁有完全不一樣的價值觀,不像父母輩一樣願意獨立購屋、背負房貸壓力;對於擁有物質也毫無欲望,隨便吃點東西就能過一天,出人頭地的欲望比以前降低不少。

「世界五大管理大師」之一的日本學者大前研一

日本經濟復興的阻礙

日本九十年代樓價升到泡沫水平,爆破後過了二、三十年,經濟仍是一潭死水,造成了低欲望的年輕世代;低欲望的年輕族群缺乏消費力,但又滿足現狀,失去遠大的追求欲望,形成日本經濟復興的阻礙。

《低欲望社會》一書, 提出一個特別的觀點, 即「便利店文化」與「低欲望社會」有密切關係。日本街頭巷尾總會有一家便利店,年輕人肚子餓了,就到便利商店買個盒飯吃。一天的飲食費不到1000日圓(1000日圓約等於港幣75元)。年輕人走幾步路就可以滿足生活的基本需求,然後去上班或乾脆躲回自家的房間, 寧做宅男宅女。

針對「低欲望社會」, 大前研一提議當局可以從都市再開發、閒置土地利用、觀光地再現榮景、刺激「熟齡大人」消費以及人才教育學校轉型等各個方面思考相對應的解決方法。

大前研一在书中提出,「便利店文化」與「低欲望社會」有密切關係

年輕人日漸失去上流力

從日本看台灣和香港,「低欲望社會」的現象也開始在這些地方出現,尤其在台灣表現得最爲明顯。台港兩地雖沒有遭遇房地產泡沬爆破後遺症,但社會經濟發展卻長期陷於樽頸,未能實現大的飛躍。年輕人面對各種各樣的天花板,日漸失去上流力。

台灣有將近200家大學, 不少大學招生不足, 有的甚至有學位但找不到學生就讀。大學生畢業後才領22K薪水之說,甚囂塵上。香港有將近10家大學,再加大量的專科與副學士,也是大學生滿街跑,學位不再值錢, 學生畢業後起薪點跟20年前差別不大。

台灣社會也時興「便利店文化」, 城市街頭隨處可見便利店, 佔地面積大,有座位有厠所有吃的也有看的, 很方便就可以解決日常生活所需。年輕人在便利店流連, 或是熱衷於參與創意市集, 販來一些工藝品或做一些手工擺賣。

這樣的一種生活,即所謂的 「小確幸」;只想把握生活中一些小而確定的事物,而不想抬頭看周邊廣大的世界, 到中國大陸與世界各地找尋發展的機會。

(Visited 516 times, 1 visits toda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