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將於2020年底結束“脫歐”過渡期, 正式脫離歐盟。為了力爭在過渡期結束前達成自貿協定,英歐雙方必須在談判中作出妥協,旨在避免英國最終無協議“脫歐”。 歐盟必須加強與英國在政治、經濟等方面的緊密合作, 因為這一雙邊關係具有全球戰略意義。


1. 英歐談判艱難曲折
在英國2020年1月31日“脫歐”後,英國和歐盟隨即進入從2020年2月1日至2020年12月31日的所謂“脫歐”過渡期。 期間,雖然英國不再享有歐盟成員國的資格,沒有投票權,但仍然必須遵守歐盟規則,並繼續繳納歐盟預算費用。
過渡期內,最重要的是英歐雙方要通過談判達成自貿協定。這是雙方賴以生存的基礎,且該協定應該在 2020年12月31日“脫歐”過渡期結束時簽訂。而歐盟至今還從未在這麼短的時間內洽談完成過這樣一個意義如此重大的文件。為此,德國總理安格拉·默克爾(Angela Merkel) 去年底就曾在布魯塞爾表示過:“對於我們而言,最關鍵的一點將是我們必須非常迅速地推進這場談判。”她並說明,這是因為一旦它失敗的話, 那麼我們2020年底又將面臨巨大的不確定性。
自今年3月初以來,歐盟首席談判代表米歇爾·巴尼 耶(Michel Barnier)和英國首席談判代表戴維·弗羅斯特 (David Frost)已進行了四輪談判。前三輪談判結束後, 雙方都抱怨會談幾乎沒有取得什麼進展。6月上旬,英歐展開了第四輪會談。談判後,歐盟全權代表巴尼耶依然聲稱:“本周內沒有取得重大進展”,顯得頗為無奈。
據告,英歐談判主要障礙在於,歐盟要求英國要為進入歐盟內部市場接受歐盟的社會福利、環境保護、消費者權益保護等規範。因為否則的話,英國企業將會獲得明顯的競爭優勢。而英國方面則斷然拒絕歐盟的要求。
此外,歐盟堅持其成員國漁民可以在英國海域捕魚。這主要涉及法國、丹麥、西班牙、比利時等國捕撈漁民的切身利益。但英方則以這是對國家主權的侵犯而加以拒絕, 並取而代之要與歐盟每年就捕撈配額重新進行談判。
雖然按照《英國退歐條約》“脫歐”過渡期可以延長一至兩年,但倫敦為此必須在6月底前提出申請。而歐委會副主席馬羅什·塞夫科維奇(Maros Sefcovic)6月12日已宣稱,倫敦強調不會延長“脫歐”過渡期。這就讓英歐年底前達成未來雙邊關係協定的壓力陡增。
6月15日, 英國首相鮑里斯·約翰遜 (Boris Johnson) 親自出馬,與歐洲理事會主席夏爾·米歇爾(Charles Michel)、歐委會主任烏爾蘇拉·馮德萊恩(Ursula von der Leyen)、歐洲議會主席戴維·薩索利(David Sassoli)和歐盟首席談判代表巴尼耶一起舉行了視頻會議。
約翰遜在會後聲稱:“我們現在所需要的是給談判注入一些活力”,且越早獲得越好。這位英國首相併認為 “沒有理由為什麼不能到7月份就結束會談”。他不願讓談判一直拖到秋季或冬季。
在這次視頻會議前,英國政府代表就表示,約翰遜與歐盟領導層的會晤應該“推進談判”。而英歐雙方此前也已商定要加速談判。在這次視頻會議上,雙方領導人並再次重申要加快7月份的談判進程。
而英國負責貿易事務的國務大臣格雷格·漢茲(Greg Hands)則向德意志廣播電台表示,英國想要一種如同歐盟已給予加拿大等國那樣的“正常貿易關係”。他並強調, 英國將要在僱員權利和環境保護方面制定自己的標準。
雖則漢茲對最終會與歐盟達成協定持樂觀態度,但他同時強調歐盟立場必須有所鬆動。這位國務部長還聲稱, 歐盟目前堅持要求進入英國海域捕魚, 並推行自己的相關標準。“這是不行的。”
然而,漢茲在這裡只要求歐盟鬆動立場,而一旦英國不同樣展示靈活態度的話,雙方是難以走出現今談判“死胡同”的。
當然,從目前來看,歐盟應竭盡全力推進這場與英國的談判,并力爭在過渡期結束前達成英歐自貿協定。這也是對主持2020年下半年歐盟輪值主席國工作的德國總理默克爾的嚴峻考驗。這是因為新冠疫情危機已重創英歐雙方的經濟,一旦英歐達不成自貿協定,則從2021年1月1 日起,各自還將會對從對方進口的貨物和物品徵收關稅。後果將不堪設想。
2. 英歐雙方唇齒相依
從現在來看,在英國“脫歐”問題上歐洲同樣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歐洲大陸人也知道,一旦英歐之間的關係持續受到損害,將會給自已造成像英國人那樣大的傷害。因而,歐洲大陸人決計不應該在英國“脫歐”後與該國保持距離。當然, 英國的有識之士也早已認識到這一點。英國前首相愛德華·希斯(Edward Heath)就曾聲稱:“身處大不列顛的我們將不會背對歐洲大陸或共同體諸國。通過地緣、 傳統、歷史、文化和文明,我們成了歐洲的一部分。”
當然,英國現今之所以能“脫歐”,是因為它有這個能力。在劍橋大學執教的愛爾蘭歷史學家布倫丹·西姆斯 (Brandan Simms)就曾說過, 如果在歐洲有一個能夠自立的強權,那就是英國。這是西姆斯根據英歐千年關係史上的衝突和合作得出的結論。據稱,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 英國是歐洲參戰國中唯一未被佔領的國家。
如果英國因歐盟在自貿談判中提出的苛刻條件而在 “脫歐”過渡期後走向孤立,不再與歐洲大陸來往, 那麼歐盟將不得不調整自己對地緣政治的審視視角。畢竟歐洲第二大經濟體英國是安理會常任理事國,且是核武器擁有國。一旦英歐關係惡化, 則對於謀求成為“新的地緣政治玩家”的歐盟來講,將是一個巨大打擊, 其實力也會受到削弱。因而, 在英國“脫歐”後, 歐盟必須加強與英國在政治、經濟等方面的緊密合作,這是因為這一雙邊關係具有全球戰略意義。
當然,在今後的歲月里,英國人也將會權衡利弊,對究竟是否值得“脫歐” 得出結論。但英國政壇“鐵娘子”瑪格麗特·撒切爾(Margaret Thatcher)曾經寫道:“一旦英國退出(歐盟), 人們可能會認為,我們將會完全收回我們的國家主權,但事實上, 這是一個幻想。我們的生活越來越受到歐洲共同體的影響,但在作決定時我們卻沒有發言權。”因而,加強與歐盟的聯繫,確保英國在多極化世界中不至於成為“國際社會的孤兒”,可能也是這個老牌帝國的本身利益所在。
如上所述,英國早已未雨綢繆,與歐盟之外的其他國家就簽署自貿協定進行廣泛接觸。據稱,一旦約翰遜先於歐盟與美國達成自貿協定,則將會是“脫歐”悲劇的第二幕。這是因為英歐唇齒相依,關係緊密。即使在外交和安全政策方面, 比如就對伊朗的態度而言,約翰遜也是更接近於歐洲,而不是美國。
從現在來看,英國“脫歐”後,探討英國的國際定位問題意義重大。筆者在《彷徨中的歐洲》曾指出: “在偏激者的眼裡,與歐洲交往是浪費時間。” “這些人寧願要讓英國成為美國的第51個州。” 而事實上,英國激進脫歐派從未掩飾過自己的看法,那就是只有依靠跨大西洋的美英雙駕馬車,自己國家才會有錦繡前程。而“聯合王國對自己的戰略定位至今卻依然模糊不清”。
但英國人不會忘記,正是由於英國前首相托尼·布萊爾(Tony Blair)2003年追隨美國總統喬治·沃克·布什 (George Walker Bush)捲入伊拉克戰爭,才導致這位英國首相在政治上走下坡路。而法國和德國則拒絕捲入這場戰爭。吸取這一歷史教訓後,根據《明鏡》周刊記者羅邁因·萊克(Romain Leick)的分析,英國首相約翰遜現在的目標則是繼續作為歐洲體系內的政治主體,而不是在與美國結成非對稱夥伴關係後變成客體。看來這也將是這位英國首相的明智之舉。

(Visited 49 times, 1 visits toda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