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誰對中國最強硬?拜登正式迎戰特朗普
美國大選臨近,據過往幾次大選經驗,哪個候選人對中國更強硬,往往會是得到選票最多的那一個。這次美國總統大選大概率也是如此。抺黑對手靠攏中國;表示出反中的強硬態度,成為正式在特朗普和拜登之間展開美國總統選舉對壘例牌項目。北京大學國際關係學院教授王緝思近日預測,在今年美國大選中,中國將是一個比過去更加顯眼的議題,而兩國關係在疫情之下正變得更壞。他說,“不管誰當選美國總統,對中國各有利弊,但總體上對華關係都不好。”
美國新冠肺炎確診、死亡人數皆高居世界首位,現在又爆發反種族主義示威,各地目前仍有大型遊行集會,亂局之下,給美國即將到來的2020總統大選帶來了更多不確定因素。隨着特朗普和民主黨總統參選人拜登對決的臨近,兩人同時在一個領域展開了較量:爭相比誰對華政策更強硬。
6月5日,77歲的拜登(Joe Biden)正式取得1993張黨代表票,超越1911張的所需門檻,鎖定民主黨總統候選人提名,他將於11月跟共和黨總統特朗普對決。從民調來看,拜登目前佔有優勢,但能否把優勢延續至11月大選還屬未知數。為了維持自己的優勢,拜登一改過去“友中派”的形象,打出了更為強硬的中國牌。
這一現象,對中美關係未來走向深具啟示。中美之間從競爭迅速跳至對抗狀態,中國議題已成為美國總統選情的主軸之一,不難看出,在拜登和特朗普的對決中,有關現象還將持續發酵,引起一片腥風血雨。
拜登暫時佔據上風
美國前副總統拜登6月5日正式成為美國民主黨提名的總統候選人。他發表聲明呼籲團結,說:“這是美國歷史上的困難時期,而憤怒和分裂政治並非答案。這個國家迫切需要領導,這才能讓我們團結在一起。”
按照目前民調結果,拜登形勢向好,現以平均7.1個百分點領先特朗普,在多個關鍵州份也領先特朗普,但對於他能否把優勢延續至11月大選,或有可能變成另一個希拉里,美國國內對此評論不一。
《紐約時報》引述知情人士指,共和黨內部有聲音不滿特朗普應對新冠肺炎疫情、以及揚言派兵鎮壓反警暴示威浪潮,愈來愈多重量級人物爭論到甚麼程度才表態不支持特朗普連任,甚至票投拜登。據指,小布什、猶他州參議員羅姆尼已決定不支持特朗普。
不過,即使拜登形勢向好,能否把優勢延續至11月大選屬未知數。這不是沒有先例,在2016年總統大選,特朗普也是一直在民調落後,最後反而贏出勝戰,較前民主黨總統候選人希拉里取得更多選舉人得票,在這次選戰中,美國輿論同樣猜測拜登可能會遇到暗涌。
拜登打出打中國牌的背後
距離11月大選還有5個月,但是特朗普和拜登的隔空交鋒早已開始,尤其在疫情和美國國內示威活動持續發酵的當下,這種交鋒已經越來越頻密和激烈。值得注意的是,兩人同時關注起對方的對華政策,中國議題成為美國總統選情的主軸之一。
今年4月,雙方就有過一次這樣的交鋒,特朗普通過競選廣告,抨擊拜登1月曾反對華府向中國實施入境禁令,直指他“不會站起來對抗中國”。稱拜登為“北京拜登”、“替中國站台”。
拜登競選陣營隨即還以顏色,發表近2分鐘長、標題為“準備不足”的廣告,批評特朗普應對疫情不力、過於信賴中國,指其在1、2月至少15次稱讚中國政府的疫情應對。
拜登態度的轉變引起不少爭議,自1973就當上聯邦參議員的他,是美國政壇里著名的“友中派”。其傾向自由主義的外交邏輯,在過往經歷中,拜登大多主張“對中柔軟”,希冀以對話、交流與合作溝通,來建構中美兩大強權的“夥伴關係”。但當他確定代表民主黨出選後,態度大改,選舉廣告出現對中國不客氣的表述,並借中國議題抨擊特朗普。
拜登的對華強硬並非個別現象,像是在2020年台灣大選過後,拜登即是第一個公開對蔡英文連任表達祝賀與支持的民主黨候選人。5月22日,拜登接受訪問時還表示,如果在香港實施國安法,美國必須領導全球譴責中國。
在路透社採訪中,拜登高級顧問還透露了接下來拜登的選舉政策:指責特朗普對中國“放話硬,行動軟”,並將自己包裝成一位“對華強硬人士”。拜登計劃在當選後“拉上美國的發達國家盟友”,共同對抗中國。
拜登“對華硬起來”的政策選擇,可能是回應美國當前的“反中氣氛”。根據民調機構《皮尤研究中心》與《蓋洛普》,分別在3月下旬與4月中旬的調查顯示,超過66%的美國民眾“對中國政府抱持負面態度”。
據BBC報道,中國威脅論近二十年來一直是美國大選必備的戲碼。美國總統候選人往往要在對華問題上展現強勢,向選民展示改善就業、貿易和製造業等民生問題的決心。通常來說,總統候選人在競選時對華強硬,上任後政策會比競選辭令溫和。
不過,新冠肺炎疫情一下子成為中美關係惡化的催化劑,批評中國一下子成為美國政界“政治正確”, 這種政治環境下,年底大選無論是特朗普當選、抑或拜登當選,都極可能要延續對華強硬路線。因此,就算曾經友華的拜登勝選,隨時要顯得比共和黨更硬,以展示“我比特朗普更敢於向中國說不!”
儘管美國疫情仍在暴發中,抗議種族歧視的憤怒還未熄,但這一屆的美國大選已經拉開序幕,劍指中國不會減弱,中美關係毫無疑問成為選舉消費的對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