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劫匪靈魂拷問:搶廁紙有多難?
2月17日清晨6點左右,3名戴口罩的男人悄悄出現在了香港旺角街頭。他們闖入旺角道97號地下的壹間超市,1人亮出隨身攜帶的刀具,走向正在運貨的職員,趁勢打劫。不過令人驚掉下巴的是,吸引他們到來的並不是超市收營台裏的現金,而是壹板板正在運到店裏的廁紙。其中兩人將50條卷裝廁紙搬到手推車上後,“連紙帶車”沿洗衣街往太子方向逃去。一條卷裝廁紙以12卷計,3人搶走600卷廁紙,總價值達到兩千港元。被搶超市的職員隨後報警。據悉,當天晚些時候,警方已在旺角壹間賓館搜獲可疑被劫廁紙,拘捕2人,目前仍有1人在逃。
光天化日之下的香港,竟然會發生持刀搶劫廁紙的奇事!有人覺得好笑,網上有段子稱:香港是壹座英雄的城市,誕生了小馬哥、浩南哥,如今這些小毛賊真給丟臉;有人感嘆悲哀。壹板廁紙在疫情下的香港有多緊俏,讓劫匪也眼紅?只有親眼所見也許才會明白。
新冠肺炎疫情爆發以來,香港市民已經陸續掀起了多輪物資搶購潮。除了口罩等防疫物資外,廁紙忽然榮登搶購榜首,全城更是上演了哄搶廁紙的戲碼。香港各區超市的廁紙都被搜羅壹空。面對不斷有顧客搶購的情況,部分超市甚至發出“限購令”。
網絡上也不斷流傳著香港普通民眾囤積廁紙的消息。有香港網友發現其鄰居的窗臺築起了壹道“廁紙墻”,最高的壹疊至少有11條。港媒稱這保守估計有超過130條廁紙,數量十分誇張。
有香港網友在社交媒體上調侃“洛陽紙貴都不及香港廁紙貴”,家裏的存貨要省著點。
港人為“紙”瘋狂的背後,是什麽在作祟?
謠言引發四個恐慌
其實,和搶大米等其他生活用品壹樣,港人哄搶廁紙的行為最先起源於壹則2月初的謠言。在2月4日、5日期間,社交媒體What’s App群組中瘋傳消息,提到受疫情影響,內地多條生產線停工,令超市各樣物資都將會停止供應,其中尤其強調廁紙可能斷貨,各大酒店已經提前囤積紙巾。
雖然港府和超市隨後都發布公告辟謠,稱表示相關物資並無短缺,但這種恐慌已在全城急劇蔓延,不敢放下心的人們四處搶購,造成超市貨源緊缺,進壹步加劇負面影響,造成惡性循環。
謠言的傳播,加上網絡上本來就激發憂慮的各種猜測,瞬間就引爆了港人的焦慮,帶來四個恐慌。
第壹,港府隨疫情嚴峻程度而不斷升級的封關之舉,令不少民眾產生恐慌心理,2月8日起,為管控人流、加強新冠疫情防控,香港僅留3個出入境口岸開放,內地入境香港人員全部需進行14天強制檢疫。人進不來,會不會貨也進不來?跨境運輸因為人員隔離遭到不同程度的阻礙?成了民眾最大的疑慮。
第二,即使早前傳播的消息被辟謠,也有民眾認為,內地春節期間多個工廠復工延遲,對香港廁紙供貨在短期內下滑是必然的事,就是以防萬壹近期廁紙取貨或是漲價,都應該囤壹點貨,留在家中慢慢用。
第三,網上還有其他謠言稱,廁紙和近期缺貨的口罩原料相同,這使得民眾擔心,因為口罩大大增產,所以廁紙就會相應大幅度減產。
第四,更有民眾擔心,在內地疫情不斷擴散的情況下,春節復工後內地工廠的復工者有攜帶新冠病毒的可能,那麽生產出來的廁紙也有可能受到汙染。所以應該抓緊時間搶購壹批廁紙。
而大批向來就容易過度敏感的香港人在流言、猜測之下,更是暴露了心理的弱點。雖然香港並未經歷過真正意義的物質大匱乏時期,但對於許多中產階級來說,心裏總有壹種擔心失去壹切、打回原形的恐懼感。壹到了危機時刻,就屯積備荒,仿彿這樣才有安全感,加上一年多以來,港人對港府治理能力的不信任,自然進壹步加重了危機恐懼意識,認為只有自己才能救自己。放到廁紙這個天天要用的物品上來說,也是壹樣的道理。
統計數據顯示,香港人的日紙巾用量十分可觀。有調查指,市民平均每日消耗逾6,500萬張紙手巾、近3,000萬張抹手紙及近1,000萬張濕紙巾,合共重近176公噸,相當於接近12輛巴士重量,消耗量驚人。世界綠色組織在2018年8月訪問500名市民,發現只有0.6%外出用膳的港人,完全不用紙手巾;有過半數達57.7%港人平均每日使用2至4張紙手巾;即使在家中用膳,都有40.3%的人平均每日使用2至4張紙手巾。
這樣實實在在的“剛需”,遭遇了疫情之下的恐慌,背後自然就誕生了港人壹波接壹波的搶購。
供應商的因勢利導
面對廁紙哄搶潮不斷,香港消委會總幹事黃鳳嫻16日再次回應了有關廁紙供應的相關問題。她指出,過去兩周,消委會已與4至5個廁紙供應商保持聯絡,獲供應商確認內地廠房均已復工,並已供貨予香港,同時也有供應商表示將從海外渠道進貨來港,香港目前的供貨、進口、價格都保持穩定。
既然貨源充足,按理來說,各大供應商也可以按照需求加快市場上廁紙的補貨,但是為何超市裏的廁紙貨櫃仍然是空空如也?
有業內人士向超訊透露,其實這與供應商的市場逐利行為分不開。市面上廁紙遭哄搶,貨源緊俏,小供應商拿不到貨,部分大的供應商抱著利益至上的想法,不希望零售商直接和生產方聯系,還是按照原來的配貨來,“因勢利導”。商家囤積來貨或者惜售,這讓缺貨的現象再度回饋到消費者身上,驅動下壹波的搶購,又有多人大排長龍仍買不到口罩,同樣驅動了下壹波的搶購。部分供應商帶著各自的“小九九”,造成了來壹波、搶壹波的勢頭,最終的結果是永遠都沒有富余的廁紙留在超市裏。
而廁紙不像大米這樣的糧食類貨品,供應和銷售都受到港府嚴格的規管,所以在此次疫情中,受到謠言沖擊也最為嚴重,到現在仍處於缺貨的狀態。
當然,即便有供應商因應搶購行為來調整供貨量,也因為社會上的恐慌情緒造成了供求的極度不平衡,使得實際供應追不上無法估算的需求量。
據香港供應商協會主席何文錦表示,自上星期出現搶購潮,原本足夠壹個月消耗的庫存量,極速被搶購壹空。他表示,全港各代理商已立即增加訂購量,以他代理的廁紙品牌為例,他以往每天訂2至3個貨櫃,近期每天訂逾10個貨櫃,並增聘10部貨車分貨給超級市場、藥房等零售商。
他表示,廁紙在內地工廠是全自動生產,只要延長機器運作時間,不會有缺貨問題,“但如果(市民)平日買壹條廁紙,現在買10條廁紙,真是不夠”。此外,他還指出,廁紙占用空間多,廁紙搶購潮之下,以往壹部貨車可放不同貨品,現在只能放廁紙,或會同時延誤其他貨品的補貨。
港府需有魄力 疫情之下“特事特辦”
從目前的情況可以看到,廁紙搶購在香港已經陷入了壹個幾乎無法破解的“魔咒”。更因為香港自由市場的選擇,讓這個惡性循環正在壹直繼續下去。寄希望於利用市場自身的規律,或者等待民眾自己逐步回歸理性,解決這道難題,實在可能性極低。而在這個恐慌情緒蔓延社會的時刻,需要港府出手,拿出魄力,打破魔咒,結束這個令香港混亂的循環。
雖然港府已經在各種廁紙斷供流言傳出之後,做了辟謠,但顯然,這對於緩解社會的恐慌情緒是遠遠不夠的。可以看到,連口罩和廁紙這些本來很廉價的物品,如今在香港都成為了盜竊、搶劫的目標,“劫匪”都真的買不著,有所需要,出此下策。這更該令人反思:今天的香港,是真的出了問題。
穩定廁紙等生活用品的供應,穩定民心,對港府來說,也是最基本的責任,想要做好這些,也必須要有能落到實地、可執行的舉措。
有人提出,像大米可以透過法規穩定供應,港府同樣可以通過《儲備商品規例》規定廁紙等生活物資的存貨數量,穩住公眾信心。港府理論上可通過“先訂立,後審議”的形式修訂附表內容,將政府認為有需要管制的貨品加入相關條例中;由於這只是“非常時期的非常手段”,政府亦可考慮列明相關的管制時限,疫情過後將會失效。
雖然這壹提議最終受到質疑,被指出要和供應商、零售商統計銷量和供應等數據,再按需要制定存量,費時過長,遠水不能救近火,在執行上或會遇到壹定困難,但這也為港府提供了壹條思路:可以“特事特辦”,在當前的特殊時期,采用非常規的辦法來保障民生。
對於囤積貨物以及惜售的供應商,港府應該予以適當幹預,要求各大供應商在特殊時期,按照民眾需求的上升量,盡量縮短補貨時間,加大采購量,不讓市民因為各個超市廁紙的斷貨而進壹步加劇恐慌情緒的傳播,增加新壹輪搶購,避免羊群效應出現。
在廁紙斷供的情況下,也應采取措施,為民眾采取適當的配給制度,保證市民能買到或獲得派送給自己的自己那壹份。雖然不少商戶少了壹個賺暴利的機會,但將會給予市民最大的安心。
審視疫情下的香港,想要從長期角度,降低民眾過度反應的恐慌情緒,不讓缺乏理智的搶購行為再度重現,根源還是需要驅除普通民眾對港府的不信任之感。只有這個互信的天平重新在社會架好,港府用更多的實際行動緩解紛爭、嫌隙,面對嚴峻的疫情,香港社會才出現更多的良性循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