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香港不少超市的大米都缺貨了。買米成了不少香港人起床後的第一件事,但早起也不一定能買到,有人為此要排上數小時的隊。如今走進超市,看到的大多是空空如也的超市貨架,和人們瘋搶時漏下零零碎碎的米粒。


新冠肺炎疫情爆發以來的這段日子,壹打開報紙或是網站,都能看到香港民眾哄搶生活用品的新聞占據了各大版面。幾乎是突然之間,香港各區的超市裏都一下子上演了異常激烈的搶口罩、搶紙大戰。從白天到黑夜,都不停歇。當然這場物資搶購也從最先的口罩、消毒液等防疫物資,再擴展到廁紙,甚至如今涉及生活的方方面面。連大米也沒能躲過去。
不少未能及時參加到這場搶米大戰中的市民,只能懵逼地看著空空的米架,或者在社交媒體上吐槽壹下這“壹米難求”、水深火熱的香港。
疫情來襲,港府變相封關,就真的至於讓人瘋狂搶米嗎?隨著疫情持續,未來香港真的會缺米嗎?搜索數據,走訪香港的相關供應商,或許會給我們答案。

搶米,始於謠言加恐慌

其實,港人疫情爆發後的這輪搶購潮,最早是源於網絡上流傳的壹條“超市內部消息”。有人指出,香港惠康超市內部消息稱,由於內地疫情擴散,春節假期延後,將會導致生產線停工,多個品牌貨品供應有限,包括大家所關註的大米。
消息壹出,觸動了不少港人的神經,開始囤貨,雖然有零售商就澄清,有關網上謠傳部分產品缺貨的消息,實屬謠言,並指由於部分產品需求急升,正與供應商保持緊密聯系,致力提供充足及多元化的產品選擇。
不過,這並不能打消港人的疑慮。2月8日,隨著港府進壹步升級疫情防控措施,封鎖多個出入境口岸,並推出所有內地來港人士強制檢疫14日計劃。更加深了恐慌的情緒,雖然港府也多次出面強調,香港各種生活物資的存量穩定,並不存在物資短缺的現象,貨物的供應運輸也不受影響,但這讓民眾始終擔憂,隨著疫情更加嚴峻,類似大米等糧食類基本生活物資的采購會否受到持續影響。
於是,第壹批率先沖往超市搶米的民眾出現了。隨後也有越來越多的人加入了他們的隊伍。這種行為,本質上其實是公眾不斷傳播、不斷擴大的恐慌情緒在作祟。
而接連不斷的搶購行為不僅造成了部分超市的斷貨情況,也促使壹些人在市面上倒賣大米。越有人營造大米稀缺的現象,民眾害怕買不到米或者米價飆升,就越助長恐慌情緒,這種情緒越高漲,也會越促使搶購行為在社會上蔓延。兩者可謂“互相成就”。搶米就演變成了一
場曠日持久的鬧劇。

大米一直缺貨,供應商也有「小算盤」

民眾因為恐慌搶米可以理解,可是如果香港真的不缺米,那麽為什麽超市裏的大米貨架會總是空著,讓人看著心空空呢?
據官方資料顯示,2019年,全香港共有註冊食米儲存商共230家,但香港有法例規定,任何供應商不能隨便傾銷大米,須以前壹個進口期輸入數量的17%的作為倉儲。所以理論上,倉庫裏還有大量大米。


不過,供應商們個個也都有自己的“小算盤”。有相關人士向超訊透露,大多供應商在面對搶購潮之後,不斷強調貨量充足,其實是不希望下面缺貨的零售商尋找其他途徑進貨,甚至直接和生產方有聯系,所以供應商還是按照原來份額來給零售商配貨。雖然市面上在是持續供貨,但是搶購行為沒有減少,漸漸循環往復,大米就變成壹直缺貨。
此外,在疫情期間,居民在外就餐有所減少,雖然壹些餐飲集團有存貨,但是他們也有恐慌情緒,害怕流言成真,所以也緊緊守著存貨。即便有商家正處於暫停營業階段,也不願對外傾銷。
這也觸發了倒賣的行為。據港媒報道,不久前香港西灣河壹家賣魚蛋燒麥的小食檔也開始專賣大米,與市面零售價相比,價格高了約40%。
小食檔壹名女職員表示,店裏大米的價格不是炒價,指出他們的米是直接從本身是供給食肆使用的代理商手裏所取,價格較貴是因為來貨價上升所致。即使貴,前來買米的人也不少,有居民稱逛了附近幾家超市,米都已經售罄,無奈之下也要購入,感嘆即便“自己不吃、家人孩子都要吃”。

民眾瘋狂搶米,港府有很大責任

那麽香港究竟有多少大米?香港米行商會理事長陳建年表示,2020年第壹季已儲備大米13000 噸,各商號亦有儲藏約1萬多噸米,足夠全港使用1個月。
而反觀現行的政策,大米是唯壹壹種短缺可能極低的貨品。香港法例第296A章《儲備商品(進出口及儲備存貨管制)規例》規定,工業貿易署署長有權規限特定貨品的進出口、售賣等,並就特定類型貨品,要求貯存商時刻備存指定數量。在條例下,現時唯壹被列作儲備商品的物品是食米。從2003年起,儲備存貨就維持在足夠香港居民15天食用的水平。從數據上來說,香港絕對不缺米。
再從香港的貨源渠道來看。有民眾稱大米供應會受內地疫情蔓延影響,但是其實瀏覽數據可以發現,香港的大米大部分依靠進口,進貨量最多的地方依次是泰國、越南,其次是內地,2019年這三個地區的進口量占比分別為52.3%、29.7%和7.7%,而如今這泰國和越南疫情並不算嚴重,所以采購上受到的影響也不太大。
不過,有分析指出,確實有外部因素影響,令香港的米價產生壹些波動,例如今年1月份,泰國受幹旱和匯率影響,大米價格上漲幅度較為明顯,與其它亞洲國家大米價差繼續拉大,再加上內地由於春節期間沒開工,有大米存貨,卻難以包裝,導致暫時的貨源減少。但這些因素並不如民眾想象的那樣,會讓香港大米的供應出現大問題。所以,搶米的根源依然是疫情之下,民眾過於敏感、恐慌的心理,以及對於社會局勢以及港府的不信任。
而香港,按理說不缺米,到最後不斷缺貨,弄假成真,實際上還是港府的調控出了問題。沒有用實際行動,安撫民心,更沒有讓港人真正相信“香港不缺米”這個事實,實則是失責。
大米哄搶潮已經開始,如何不讓這壹行為持續下去?港府不應再坐視不理了。對於網絡上流傳的“缺米”謠言,港府應定期召開新聞發布會,及時辟謠,保持信息的透明公開化,倡導市民在疫情面前保持理性。
隨著民眾對大米需求的不斷上升,政府需要做好調配,堅決打擊市面上的倒賣 行為,對市場價格進行規管,給民眾吃上壹顆定心丸,更應因應形勢變化,與供應商密切溝通,加強協作,在短期內提高供應商的配額,更可必要時出動儲備,保障超市有米賣。
面對外部進口貨源地的不利因素,港府也要做好研判,提前應對,開拓進貨渠道,適當增強儲備量,因為在疫情未有真正有效控制前,切勿不可失去警惕。
當超市一排排貨架始終能保持充足的大米供應時,相信香港民眾那顆懸著的心,才會放下來。

(Visited 310 times, 1 visits toda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