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防疫工作的四個迷茫
香港特區政府決定擴大強制檢疫措施,5日宣布,所有從內地入境的人士,包括香港居民、內地居民和其他旅客,都要強制接受檢疫14天。新措施2月8日起生效。另外,兩個郵輪碼頭的口岸出入境服務也即時關閉。
有香港專家認為措施等同全面封關,是最嚴厲的防疫措施,然而,香港的社會躁動未見緩和,防疫工作依然面臨著內外夾擊,有人為買口罩通宵排隊輪候,有人在超市搶購糧食廁紙,前線醫護工的工業行動未見平復,各種意見紛雜,連國際上一些國家也對香港加強了封鎖措施。截止2月5日,香港已經有21例確診個案,並可能已出現社區傳播。新型肺炎肆虐的緊要關頭,團結抗疫已經刻不容緩,香港必須要克服四個防疫工作中的迷茫,才能避免疫情的進一步擴散。
防疫物資的缺乏
香港目前面臨防疫物資缺乏的困境,尤其口罩供應十分緊缺,市民“一罩難求”,一定程度上加劇了對疫情的恐慌。一連幾日,同樣的情景都在香港上演:只要民眾一聽到有口罩賣,凌晨便開始在商店外排隊,然而絕大多數人苦候多時後卻空手而回,導致公眾的不滿情緒不斷發酵。
同時,香港醫護人員也投訴口罩、保護衣等醫療物資供應開始緊張。公務員的情況也沒有好在哪裡,特首林鄭月娥4日回應傳媒提問時稱,特區政府在全球包括內地採購口罩都“不是很成功”,因此發內部指引要求公務員只會在3個情況下獲發口罩,包括生病、在工作上須與市民頻繁接觸、在人多擠迫地方工作,如官員在不符合以上條件的場合中“戴了(口罩)都要除下來”,她自己亦帶頭在見記者期間不戴口罩。
香港防疫物資到底有多大的缺口,目前並沒有一個準確的數字,就口罩方面,特區政府曾公布為配合傳染病應變計劃,物流署需儲備1000萬個外科口罩,以支援有關決策局和部門運作需要;也有港媒爆料,目前香港政府的外科口罩儲備只剩下約300萬個,遠遠低於基本儲備水平。
在供應方面,政務司司長張建宗上月30日表示,自1月起促成約800萬個口罩供港作私人零售用途,並約有2,400萬個口罩在安排之中,現時正促進內地部門儘快運送,預計共有超過3,000萬個口罩推出市場。本地生產方面,也會由每月110萬個增至180萬個。
不過,在疫情來襲時,這些物資的消耗量都十分驚人。例如在2003年SARS襲港時,每日醫院的標準消耗量是N95口罩2.9萬個、手術用口罩27萬個、即棄隔離衣8.1萬件、護眼罩1.6萬個。此次疫情的物資消耗量不見得會比SARS少。張建宗也坦言,醫管局的口罩存貨僅可維持3個月用量。
更何況,在民間使用上的缺口更大,香港大學感染及傳染病中心總監何栢良以香港約700萬人口作估計,這樣每月需3億個口罩抗疫,即平均每日需要1,000萬個。醫療口罩本來是供給醫護和病人使用,現有供給能否滿足普通民眾每天大量使用,存在很大疑問,極有可能在接下來繼續困擾着香港。
控制人流的考驗
香港特區政府5日宣布,2月8日凌晨起,尚開放通關的深圳灣及港珠澳大橋實行所有自內地入境人士須強制檢疫14天。機場管制站所有自內地入境者亦需強制檢疫。有觀點認為措施猶如變相全面封關,可銳減非必要入境人士。據特區政府公布數字,目前由內地入境香港的人流已減少近六成。
但這一措施同時也引起了較多爭議,有人質疑新措施比全面封關更浪費公帑,亦增加防疫難度,擔憂大批人趁此兩日空窗期涌港,製造更大的傳播危機。有數據顯示,目前一天仍有二萬八千多人次從深圳灣口岸及港珠澳大橋入境,從機場入境有逾四萬人次。
隔離也是一個大的問題,如何隔離、在哪裡隔離、是否有足夠隔離營和足夠電子追蹤手帶等,香港政府卻語焉不詳,只推說稍後公布。有人猜測特區政府會為外地人安排地方隔離,香港人就要家居隔離。但是如何確保人們遵從隔離令,未來在控制人流上的執行上會不會出現麻煩,社會上對此產生很大懷疑。在香港已有初期社區傳播的情況下,如何控制好人流亦成為對香港的一大考驗。
國際社會的封鎖
隨着疫情的蔓延,不少國家對中國的封鎖範圍繼續擴大,並且蔓延到了香港,航空公司紛紛停飛。最新的消息顯示,澳洲航空公司維珍澳洲宣布,香港社會持續動蕩,近月往返香港和澳洲的航班需求大減,加上肺炎疫情令不確定性增加,將於3月2日之後永久停飛香港航線。
美國航空(American Airlines)2月4日則表示,已停飛所有往來香港的航班,由香港往來洛杉磯(Los Angeles)、香港往來達拉斯(Dallas)的航班會停飛至2月20日。美國聯合航空(United Airlines)亦宣布,將於周六起停飛往返香港航班,直至2月20日。在歐洲,所有往來意大利及中國的航班已被禁止,包括香港、澳門及台北的班機。韓國易斯達航空日前也宣布,為對抗疫情,將停止仁川來往香港、澳門的航線。
一旦疫情在香港持續蔓延,國際社會對香港的封鎖勢必會加大,禁飛、停止簽證很可能會接連而來,目前,香港在中國正發揮着國際物資運輸通道的作用,一些難以運送至內地的防疫物資,都依靠香港進行中轉,一旦封鎖接連而來,受到損失的就不僅僅是香港,整個國家的防疫工作也會受到影響。
各種意見的紛雜
抗擊疫情需要團結、齊心,而目前的香港恰恰缺乏的就是這些,社會上大家立場各異,並不團結。就“封閉關口”一事,特區一直就疫情諮詢專家意見,但不同專家對封關立場分歧,主張嚴控兩地人流的香港大學微生物學系講座教授袁國勇,私下向友人埋怨諮詢會的與會人數太多,令他有口難言,直至近日才有機會直諫特首。
觀點不同沒關係,可以求同存異,共同尋找解決辦法,但怕就怕在政治凌駕了專業,令原本就艱巨的防疫工作雪上加霜,例如,醫護人員的工業行動,增加了公立醫院的負擔,以及抗疫的難度和風險。一些政治行為,使得社會更加撕裂,打亂防疫部署,做法並不可取。
17年前的SARS疫潮,港府抗疫防疫表現,一樣惹來眾多批評,然而在關鍵時刻,所有人都知道必須團結一致抗疫,避免鬥爭內耗。有醫護人員指出,當年全香港只有一個敵人,就是SARS病毒,現在的敵人除了新型冠狀病毒,還有社會的矛盾和不團結。
當然,疫情之下,香港還是產生了許多正能量,香港僑界社團陸續向內地各省市發送物資及捐款,助內地同胞共同抗疫。在本地捐助方面,如新世界發展早前宣布捐出逾1,000萬元,並從多渠道訂購口罩、消毒潔手液等派給香港基層市民,非政府團體如香港義工聯盟亦斥資千萬購入防疫用品派發予有需要的市民等等。
香港目前需要的,恰恰是多一點正能量,少一些分歧和不團結,特區政府要採取及時、果斷的措施,消除基層市民的恐慌和憂慮,重建他們的信心,這防疫工作上的四個迷茫,是首先要重視的問題,香港要構築走出迷茫的激情,才能打贏這場沒有硝煙的戰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