繼香港今年7月迎來回歸祖國22周年之後,今年12月20日,鄰近的另一個特別行政區澳門也將迎來回歸20周年。
以前一提起這兩座特殊的城市,總會有人戲稱“大香港小澳門”。確實,曾經的澳門各方面條件都不如香港,經濟體量小,國際影響力有限;客觀來看,論人口,澳門不及香港的十分之一;論面積,澳門僅約香港的三十分之一。


但如今經過回歸20年的發展,澳門也已經脫胎換骨,人均GDP位居世界第二。不僅年年有錢派,政府在養老、住房等政策方面都十分注重,許多方面甚至比香港後來居上,讓一海之隔的不少香港人都感到羨慕嫉妒恨。今天是否能再用“大香港”“小澳門”來形容兩地,都是個問題。
回過頭來,恐怕只有仔細研究研究澳門這些年做了什麼事,才能找出這背後讓香港人羨慕不已的原因。

澳門人均GDP超越香港

可以說,港澳兩地回歸以來在經濟領域的成績是有目共睹的。據統計,22年來,香港的GDP一直平穩增長,2018年為2.66萬億港元,較1996年升了超過一倍,成為全球競爭力最強的地區之一。此外,香港還連續25年被評為全球最自由的經濟體,受到全球各地投資者的青睞。
不過,澳門的經濟增長速度則比香港更驚人。從回歸以來,當地的經濟總產值增長了30多倍,去年GDP已經達到4403億澳門元。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澳門的人均GDP更是水漲船高,早在2007年就超過香港。
雖然港澳兩地的經濟支柱都以服務業為主,有着一定的相似性,但是其內部結構的差異還是十分明顯的。
香港作為國際金融中心, 本地GDP主要由四大行業構成,依次是金融業佔18.9% ,旅遊業占 4.5% ,貿易物流佔21.5% ,專業服務及其他工商業支援服務占 12.2%。
相比之下,澳門的產業結構更加單一化,以博彩旅遊業等為龍頭的第三產業占整個本地GDP的近95%。如今澳門憑藉其豐富的旅遊資源和蓬勃發展的文化創意產業取得了世界第一大賭城、世界旅遊休閑中心、“創意城市美食之都”等美譽,每年吸引着數以千萬計的旅客。
正是由於澳門將自身的博彩業優勢在拉動經濟增長方面發揮到了極致,這裡也因此成為世界上最富裕的地區之一。據澳門特區政府統計暨普查局統計,澳門人均GDP由1999年的1.5萬美元漲至2018年的8.3萬美元,位居全球第二,僅次於盧森堡。雖然香港的人均GDP也不差,位於世界第20名,但是這個差距,在民眾心中還是可以切實感受到的。

找地建房,澳門更積極

眾所周知,人多地少,土地房屋供應不足、房價高居不下,是港澳所共同面臨的難題。回歸以來,兩地的政府都使出了各種招數,緩解人口住房帶來的巨大壓力。但是採取了不同的舉措之後,澳門的住房壓力有所緩解,而香港的問題是愈演愈烈,怪不得有些港人對住在澳門會如此羨慕。
其實,香港、澳門均是世界上人口密度最高的城市。香港有700多萬人口,根據2017年的國際統計數字,香港的人口密度約為每平方公里6,680人,世界排名第四;近年,亦有民間調查指出,香港人均的居住面積僅有約15平方米。至於澳門,在只有30.3平方公裡面積的土地上,生活着近63萬人,人口密度更高達每平方公里2000人,是香港的3倍。
面對這一問題,香港一直都未能果斷有效地處理。近年來,覓地一直難有進展,製造土地的步伐在過去十年間大幅放緩,導致了導致住房出現大量短缺。目前作為住宅用途的土地只佔全港土地總面積的7%,且公營房屋的建造速度慢,輪候時間長,使得香港成為了全球住房問題最嚴峻的地區之一。
相比之下,回歸後的澳門一直在積極開發新的可用土地。早在1999年回歸時,澳門的土地面積僅有29平方公里,但是經過2008年的填海造陸,澳門土地面積一度擴展到了33平方公里。而新的填海計劃還在不斷進行中,2009年獲中央批覆同意後,澳門計劃再進行新城填海造地約350公頃。q截至今年9月,已完成填海面積合共約257.18公頃。其中,新城A區計劃興建28,000個公共房屋單位,規劃已上日程,其中3,011個經屋單位正接受申請。這在未來將進一步改善住房供應不足的問題。


澳門也推出了更為行之有效的住房政策。2002年,澳門特區政府開始供應經濟房屋,與社會房屋共同成為公共房屋資源。2005年,澳門特區政府提出了“三四五六”計劃,即3年內建4000個公共房屋單位,5年內建6000個公共房屋單位。
據悉,1999年至今,澳門特區政府已經落成並有居民入住的公共房屋超過24000戶。在樓價大幅上升的背景下,澳門傳統採用的經屋訂價方式及分配機制,令分配到經屋者可以用遠低於市價的價錢買到住宅單位,而在經 過六年的轉售限期後,可變現為可觀的財富。這一政策也有效地緩解了住房供應不足、房價高企帶來的社會矛盾。

澳門更注重民生

除了土地房屋,不妨再來看看港澳回歸以來在民生方面交上的作業。
從近期香港爆發的社會風波便可以看到,雖然回歸以來香港的經濟飛速發展,但光線之下,在民生方面仍然存在很多弊病,造成了社會上很大的怨氣。香港社會的基尼係數已經達到0.533,位於全球前列,貧富差距懸殊。
在香港政府公布的《2018年香港貧窮情況報告》顯示,香港的貧窮人口有約140萬,比率為20.4%,即每5個港人就有1個貧窮,創十年新高,而長者貧窮率也達到30.9%。而一直以來,香港都缺乏完善的退休保障制度,一道65歲以上貧困老人才能領取綜合援助金的紅線,更是將許多長者逼上了生活的絕境。未能讓全體民眾充分享受各項發展所帶來的“紅利”,這是香港民生方面的一大漏洞。
而最令港人羨慕的,恐怕是隔壁澳門年年派錢的超好福利了。2008年開始,澳門政府就開始推出“現金分享計劃”,即政府每年會從財政盈餘“派錢”給澳門居民。去年,澳門永久居民每人可獲派澳門幣1萬元、非永久居民則有6000元。這引來大批香港網民直呼“葡萄”、“想哭”,透露着滿滿的羨慕。
確實,相比香港,澳門近年來下了更大的功夫來做好民生。雖然本身的基礎條件不如香港,由於早年澳門經濟落後,民生問題更是一塊短板,但是靠政府多年來的堅持和努力,讓澳門民眾的滿意度和幸福感逐年攀升。
近10年,澳門政府不斷提高社會福利和保障,政府財政用於社會保障基金、社會援助及社會福利方面的開支,逐步從2009年的57.8億澳門元,增至2018年的180.5億澳門元,使當地居民普遍受惠,
在完善養老制度方面,澳門加快落實“2016至2025年長者服務十年行動計劃”,成立了跨部門的工作小組,有序跟進了450項短中長期措施。目前每一位澳門老人每一年都實收73190澳門元,每月平均達到6099澳門元。此外,社會還提供包括獨居長者的計劃、長者日間中心家居護養服務、各類的長者院舍在內的各類服務,營造了敬老愛老的良好氛圍。

融入灣區,澳門姿態更積極

隨着粵港澳大灣區戰略規劃的推出,也為港澳的發展帶來新的機遇。在融入大灣區發展上,港澳也有着不一樣的姿態。
香港政府雖然頻頻鼓勵民眾融入大灣區發展,但是可以看到一定程度“官熱民冷”的跡象。尤其是香港社會,整體對大灣區規劃仍然將信將疑,民間普遍的不解、困惑。
但澳門對此的反應卻截然不同,為著眼長遠可持續發展和克服體積太小的弱點,澳門早就開始全力拓展經濟腹地,主動融入粵港澳大灣區的建設,通過深中大橋、港珠澳大橋、金海大橋、海底隧道、廣珠城際軌道等基建,與珠三角密切聯繫,形成一小時生活圈,更鼓勵當地居民在灣區就業。
在發展創科產業方面,澳門也積極與內地展開了切實的合作。當香港還在發展創科之路上左右徘徊之時,澳門已經拿出了研究領域的累累碩果。 在澳門回歸20周年前夕,澳門科技大學月球與行星科學國家重點實驗室宣布,首顆澳門設計的科學衛星將於2020年擇機發射。該實驗室是2018年科技部批准落戶澳門的國家重點實驗室之一。
此外,澳門還擁有“中藥質量研究國家重點實驗室”、“模擬與混合信號超大規模集成電路國家重點實驗室”和“智慧城市物聯網國家重點實驗室”。這四間國家重點實驗室全部是在澳門回歸後建設的,成為小城澳門科技創新發展的新高地。而澳門積極融入內地發展,密切科技合作也為更多有志於此的澳門青年人提供了難得的就業機會。
而大部分澳門人希望安居樂業、遠離政治的生活態度,打造的更是澳門社會穩定平和的社會氛圍,這更是在今天令不少香港人羨慕的。和諧包容的環境下,將會吸引到更多個性務實、厭惡政治紛爭的國際人才前往澳門就業、生活。
盤點了這麼多,想必大家也都看懂了香港人對澳門人羨慕嫉妒恨的原因。香港雖然是世界聞名的繁華國際大都市,看似很多方面都走在澳門的前面,但實際上,如今社會的積怨和不滿集中爆發,也到了香港需要好好反思的時刻。
泰山不讓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擇細流,故能就其深。澳門雖小,但其通過自身的積極作為,拓展與珠三角的經濟合作,必然將在未來發揮更大的影響力。香港也要學會放低架子,虛心向澳門學習有關經驗。
反觀香港,如果再一味畫地為牢,坐井觀天,以為香港是世上最好,滿足於自身的成績而不再向前看,抗拒任何與內地的合作,格局只能愈搞愈小,前景無法令人樂觀。

(Visited 130 times, 1 visits toda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