始亂終棄,英國對香港動作不斷
連日來,香港暴力之火越燒越旺。示威者在四處縱火、堵路,引發全港大混亂。昔日的繁華街道變得硝煙瀰漫,四處被煙霧所籠罩。香港各間大學更是淪為戰場,變得面目全非。香港大學、香港中文大學、香港科技大學等多所高校提前結束學期,停課放假,教育的國際聲譽一跌千丈。
近日,更是傳來了英國名校取消香港地區面試的消息,據港媒日前報道,英國劍橋大學11月20日宣布,鑒於香港社會不安,取消今年原定於11月29及30日舉行的香港地區面試,直到另行通知。劍橋大學表示,暫時不用聯繫校方,若有進一步安排資訊將通知申請人。
據悉,劍橋大學每年都在全球進行招生面試,除了在美國,亦有在中國香港、上海、孟買、吉隆坡、新加坡等地進行海外招生。
海外升學機構Norton House根據牛津及劍橋大學的入學數據報告指出,香港2012至2016年,平均每年有461人報考劍橋大學,被取錄的學生平均每年為76人,成功錄取率約為16.5% 。在如今混亂的局面之下,香港學子們的前途,令人堪憂。
其實,自反修例風波開始以來,教育已被英國用來大作文章。10月,香港立法會議員何君堯被英國上議院議員狀告,致使英國安格里亞魯斯金大學褫奪他的名譽博士學位。早前更有英國上議院議員去函劍橋大學,要求褫奪特首林鄭月娥榮譽院士的名銜。
教育只是一個方面。其實,在示威爆發以來,英國屢次高調錶態積極支持香港“實現應有的權益”,還搬出《中英聯合聲明》對香港事務加以干涉。可實際上,在英國眼中,香港的利益似乎永遠只是他們借題發揮的工具。
英國曾利用香港謀利眾多
其實,在歷史上受英國統治時期,香港也只是英國攫取巨大經濟利益的工具。當下不少香港反對派所懷念的過去,在史實上似乎並沒有那麼好。
香港的經濟在英國統治下是典型的殖民地管理模式:物盡其用,其典型表現就是火熱的金融市場與高漲的房價。70年代中期以前,英資財團憑藉著壟斷地位與特權,在金融、地產公共事業領域佔有絕對優勢,伴隨着香港經濟的崛起是英資的坐地膨脹。港英當局也以殖民地地權所有者資格壟斷地皮生意,高標價出售獲取豐厚土地收入,這是在英國本土無論如何也做不了的。
滙豐、渣打自然不用說,怡和、太古、香港電訊以及後來被李嘉誠收購的和記黃埔等等都是英國在香港的重量級財團。在香港騰飛的過程中,英國可謂是“坐享其成”,而當時在香港賺取的現金流幾乎全部迴流到英國。
而當初英國政府採用“過客”的心態來管理海外殖民地,似乎讓不少人對當年的民主、自由出現了錯覺。這些,英國從未帶給香港。
當年的英國,在政治領域,儘可能完整地移植英國本土的社會結構、政治體制和法律體系到殖民地之上,按照英國政府自身的模式和功能來設計和建立各殖民地政府;在經濟領域,則注重推行各種福利措施來降低殖民地人民發生暴動的可能性,維持殖民地的穩定,並扶持英資財團的勢力,最大限度地掠奪殖民地資源。
不可否認,英國向來都是把統治香港得來的利益放在首位的,港人只能被動地從他們的邊際利潤中獲得一些好處。英國人在香港曾經享有的特權遍及政壇、市場、教育及醫療系統,並一直保持到撤離香港的那一天。
而甚至在“九七回歸”後,英國也為自己保全在香港的利益鋪好了路。在改革開放的大背景下,實行“一國兩制”的香港具有得天獨厚的優越區位條件,無需直接面對大陸沿海的競爭,這樣在港的英國資本長遠利益得到保證。在中英關係穩定後,香港更成了英國資本進入中國大陸市場的最好跳板。
英國從未真正想給港人居留權
其實,早前就有新聞傳出,指英國在香港當前危急情況下,將“援助”部分參與示威行動的港人,允許他們獲得英國公民身份,留下生活。
在10月底,英國國會上議院就開展了有關這一問題的動議,涉及應否給予持有英國國民(海外)護照(British National (Overseas) passport,簡稱BNO)的香港人公民身份,其後口頭通過不具約束力的動議,促請英聯邦各成員國給予香港居民第二公民身份。
而轟轟烈烈的討論在引發國際輿論和中方的關注後,後續的進展卻“雷聲大,雨點小”,再也沒了蹤影,讓此次事件中不少懷抱幻想,逃去英國生活的香港示威者大感失望。
值得一提的是,這並非英國首次決定限制和拒絕向港人頒發英國公民身份。早在“九七回歸”前,英國就已有過類似的舉動,一直限制BNO權利上做出努力。
在上世紀80年代BNO政策起草時,英國就明確拒絕了讓BNO身份傳給下一代的方案。港媒2016年自英國國家檔案館查詢的文件顯示,當時的行政局首席議員鍾士元曾向英方力爭,希望以“海外生子”方式,讓港人將BNO身份傳予下一代,不過這些建議被當時英國內閣拒絕。
甚至當年為防止港人借道澳門進入英國,英國政府還想向葡萄牙施壓,敦促其收緊給澳門居民發放葡萄牙國籍的標準,因為英國官員擔心香港人會不擇手段借道澳門,取得葡籍,最後進入英國和歐洲。
可以見得,英國從未真正考慮過香港本身的利益,九七回歸前是,回歸後更是一如既往。
連月來,英國已經數次就香港問題發聲,稱警方採取不適當武力應對情況,卻對示威者一再升級的暴力行為視為不見。11月18日,英國外交及國協事務部(FCO)再次在官網發布“香港駐外地辦事處聲明”聲明,英國對於香港政府動用的升級版暴力手段表達嚴正關切,英方呼籲港警結束暴力,儘快展開有意義的政治對話。
關鍵時刻,香港只是作為英國向中方施壓的一個工具。香港一直在被英國“玩弄”而不自知。
今年7月1日,有十多名港英分子,打着“BNO是英國人”標語,大喊“我們不是中國人,我們是英國人”口號,跑到倫敦國會外請願,要求英國方面給予BNO持有人居英權和在英工作權。
英國下院一名保守黨議員史蒂芬·達博(Steve Double)出來接了他們的請願信,並聲稱讚成英國要“履行對BNO持有人的責任,儘力保護他們的權利”。
而在表面的熱情之下,截至目前,英國政府顯然沒有這種打算。路透社日前援引一名英國政府發言人指出,英國並沒有修改有關BNO地位法律的任何計劃。
連英國執政保守黨人權委員會副主席本尼迪克特·羅傑斯自己都在近期撰文時批評說:從這一方面來看,英國並沒有為香港說話。
無論是回顧歷史,還是看向今天,其實香港一直都是英國實現利益最大化的一顆棋子。始亂終棄的英國,卻被許多香港示威者美化,甚至當作靠山。尤其在現階段危機時刻,香港需要看清真相,把握住自己的命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