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製造」能否取代「中國製造」?
「印度製造」戰略初見成效
一片灰暗的市場圖景之中,印度亮眼的經濟數據、潛在的巨大機會引來了眾多跨國企業的搶先布局。現任總理莫迪上台後兩年時間裏大力推進的「印度製造」戰略初見成效,目前跨國公司到印度投資設廠的風頭正盛。去年7月,台企富士康便宣布進軍印度,計劃在2020年之前在印度建設10至12座工廠,未來5年投資額將達到50億美元。包括三星、IBM、通用電氣等公司在內的一大批國際先進企業以及國產大廠如華為、聯想和金立等,目前也已在印度投產或有投資設廠計劃。今年5月,蘋果CEO庫克訪問印度,表示考慮未來將全部生產線搬至印度。 從全球產業分工變遷的角度來看,跨國公司會在世界範圍內尋找最廉價的勞動力。改革開放後的中國,正是以其龐大人口基數帶來的種種優勢日漸將「世界工廠」的地位收入囊中。如今意欲重走中國崛起之路的印度,同樣也正在利用本國人口紅利優勢,設立優惠政策吸引外資前來投資設廠,追求下一波經濟增長。 印度不僅以12億人口數量位居世界第二,而且其勞動年齡人口將不斷增長,約10年後將超過中國。目前印度人口年齡中位值是27歲,遠低於中國的37歲。縱觀歷史,上世紀七八十年代日本GNP趕超歐洲國家,以及九十年代美國經濟的快速增長,都得益於年輕的人口結構。大規模的勞動力,較低的勞動力成本,都使印度作為製造業基地的前景難以撼動。 除此之外,1億左右英語使用者加上2.5億能進行簡單英文對話的人口,印度長期以來具備的IT產業優勢,加上莫迪將「印度製造」上升到國家戰略並向外資釋放善意,市場普遍期待印度接手成為「世界工廠」,各自尋找新的經濟增長點。相比之下,中國的製造業優勢正在逐漸減少:人口老齡化逐漸加重,勞動人口短缺,工資水平飆升,人口紅利逐漸消失,整體生產成本持續走高。 印度所蘊藏的潛在巨大市場,也是跨國公司爭搶的「大餅」。在印度,PC時代幾乎被跳過,人們似乎直接進入了使用手機上網、通訊的時代。目前印度是智能手機市場成長最快的國家,去年年末印度智能手機用戶已經達到了3.5億,2020年這一數字可能達到7.02億。蘋果在中國區的銷售狀況開始陷入停滯,尋找下一個消費市場變得迫在眉睫,此時印度成為其力挽狂瀾的法寶。同樣瞄準印度手機市場的,還有華為、OPPO、金立等等中國企業。 在「利潤最大化」的原則下,跨國企業找尋低成本生產基地是本能。然而,正如蘋果代工廠的全面外遷,對於中國的代工廠經濟將會是巨大衝擊,「印度製造」的崛起,會否威脅中國的「世界工廠」地位? 印度可能成為一個強有力的追趕者,但目前為止,中國經濟仍然有印度不可比擬的優勢。美國加州大學聖塔芭芭拉分校經濟學博士、西來大學教授陳岳雲指出,由於印度基礎設施建設較為落後,並且缺乏類似中國政府的強大經濟動員能力,因此即使印度製造業會有快速發展,但並不會趕超中國成為世界第一製造大國。 [caption id="attachment_3930" align="aligncenter" width="450"]「中國製造」的挑戰來自自身
陳岳雲認為,中國製造業面臨的挑戰其實來自於自身,即使沒有印度,製造業也會從中國前往其他東南亞國家。一方面,中國要控制成本的大幅增長,提高生產效率,促進低生產成本、勞動密集型、污染型的製造業更新換代;另一方面,中國廣大中西部地區還有待開發,要推動製造業從沿海地區往這些區域遷移,獲得更低的生產成本從而提高競爭優勢。 印度經濟巨大的上升空間以及快速的增長水平讓投資者極為樂觀,但印度製造業能否取代中國,這一場「龍象之爭」花落誰家,恐怕還是個懸而未決的問題。而隨著特朗普上台後表示將廢除TPP,推行減稅改革引導美國跨國公司重返本土,「印度製造」戰略也就增添了更多的變量。(Visited 35 times, 1 visits toda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