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射導彈、打「台灣牌」 美國在亞太動作頻繁背後
8月18日,美國在正式退出《中程導彈條約》後,首次試射了一枚常規配置的陸基巡航導彈,引發關注。此外,美國總統特朗普還於同日證實了美國政府正在推動的高達80億美元的對台軍售,預計將進一步加劇中美關係的緊張程度。
有分析,美國在亞太地區軍事動作頻頻,是擔憂中國實力與日俱增的表現,美國希望通過行動奪回其在太平洋地區的主動權,鞏固自身在地區內的影響力。
美試射導彈 或引起新一輪軍備競賽
美國國防部8月19日發表聲明稱,美國18日在加利福尼亞州試射一枚常規陸基巡航導彈。這是美國退出《中導條約》後首次公開宣布試射該條約所限制的導彈。
聲明說,當地時間18日下午2時30分,美國在加利福尼亞州聖尼古拉斯島試射一枚常規陸基巡航導彈。該導彈在飛行500多公里後擊中目標。此次試射獲得的數據等將被用於未來美國中程導彈的研發。同時,美國防部還強調,此次試射的是屬於常規配置巡航導彈,並沒有裝上核彈頭。
特朗普政府今年2月宣布啟動退約進程,並於8月2日正式退出《中導條約》。作為全球軍控的重要支柱,該條約的終止引發多國的擔憂。由於《中導條約》的目的就是要消除能裝置核彈頭的武器,可見目前美國退出條約後正在不斷加強自身的核軍事實力。
此外,美國方面早前還有意在亞太地區部署導彈系統。早在7月底,美國國防部長埃斯珀就表示,他希望在亞洲部署美國的陸基中程常規導彈。他上任後首次進行國際訪問時強調,中程陸基常規導彈很重要,因為印太地區幅員遼闊。隨後埃斯珀訪問了澳大利亞、日本、韓國等多個國家,所到之處,都在為其部署亞洲地區的導彈系統做鋪墊。
有分析認為,雖然目前亞太各國都對美國的導彈部署婉言拒絕,但其行為,依然有可能導致全球範圍內掀起新一輪的軍備競賽。
特朗普上台最大規模對台軍售
而幾乎就在美國進行導彈試射的同時,特朗普政府還在推動又一批總額高達80億的對台軍售,其中還包含台灣多年來要求的F-16V戰機。
據悉,這將是特朗普上台以來規模最大的一次對台軍售,同時,如果這次軍售案獲得批准,也將是美國自1992年以來首次向台灣出售新型戰機。
這筆80億美元的對台軍售案此前因為“中美上海貿易談判”而被推遲。7月中旬,國會議員就曾多次施壓,要求特朗普政府推進這一軍售案。但後者考慮到上海貿易談判,一直推遲至今。上海談判無果而終後,特朗普再次威脅9月初對剩下的中國進口商品加征10%的關稅,之後考慮到美國國內消費因素,又將加稅的日期推遲至年末。
也就是在這一背景下,特朗普政府同意推動該80億美元的對台軍售案,美國國務院已在8月15日向國會兩院的外委會提出這一軍售案,作為非正式評估的依據。隨後,國務院將擇機正式通知國會這一軍售案,等待國會30天內的審核。預計,美國國會將會批准這一軍售案。
加上7月份對台推出的20億美元軍售,在貿易戰升級的短短三個月內,特朗普政府力推總額近100多億美元的對台軍售案。
根據多家美國媒體的報道,美國推動這一軍售案的時間點非常特殊,正值香港爆發大規模示威活動,特朗普政府似乎有意打香港、台灣牌,藉機在貿易問題上對華施壓。
而對於美國這一最新對台軍售案計劃,中國外交部發言人耿爽在19日回答記者提問時表示,中國政府近來已多次就美國打算向台灣出售F-16V戰機向美方提出嚴正交涉。他提到,中方敦促美方充分認清美售台武器的嚴重危害性,恪守一個中國原則和中美三個聯合公報的規定,立即取消該項軍售計劃,停止對台售武和美台軍售聯繫,否則由此造成的一切後果必須由美方承擔。
亞太地區動作頻頻 美希望奪回地區主動權
有分析認為,近期從印巴衝突,再到日韓之間的對立,在亞洲各國間爭鬥逐漸升溫的情況下,特朗普政府基本都擺出了不干涉的態度。不論美國不願還是不想幫助化解紛爭,特朗普上台後推行的“美國優先 ”政策,都聚焦於縮減海外經費,減少與盟友之間的緊密聯結,這使得美國的力量與其全球影響力都今非昔比,在海外地區的主動權也漸漸減弱。
同時,也有澳洲悉尼大學的美國研究中心的分析指出,這背後是美國的一種“戰略破產”,無力再守住亞太地區。美國部署範圍過大的美軍部隊面臨萎縮,不足以應付中國解放軍,已失去在太平洋地區的軍事優勢,同時還憂慮澳大利亞、日本及台灣等依賴美國安全保障的地區,將受到威脅。
報告形容批美國政府“戰略破產”,長期的中東軍事行動令美國無力兼顧太平洋盟友。同時,中國已經完成軍事現代化,並有能力以遠程精準導彈對準西太平洋的美軍及其盟友的基地、機場、港口及軍事設施。一旦爆發衝突,解放軍可在數小時內摧毀目標。
報告又指,美軍及其盟友的軍事設施防禦力不足,解放軍有能力趕及在美軍抵達前,快速控制台灣、日本控制島嶼及南海區域。因而美軍希望加強部署陸基導彈及改變海軍陸戰隊的角色,並聯同亞太地區的盟友,來共同抗衡中國。
美國頻頻在亞太地區做出軍事動作,正是在試圖增強自身的主動權和影響力,並重新在地區內站穩腳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