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6日,五年一次的歐洲議會選舉投票正式宣告結束,選舉結果陸續揭曉。根據最新預估,由2016年脫歐公投大推手法拉奇(Nigel Farage)領導的英國“脫歐黨”(Brexit Party),與德國總理默克爾(Angela Merkel)領導的“基民盟—基社盟”(CDU-CSU)一同以29席,成為歐洲議會的最大單一政黨。同時,意大利的極右政黨“聯盟黨”(La Lega),也以28席緊隨其後。


可以看到,在此次選舉中,疑歐勢力搶占了歐洲議會席位,傳統中間勢力大敗。歐洲議會的傳統“建制派”聯合黨團失去眾多席位,高舉民族主義、反建制的右派民粹政黨席位則大幅增加,自成氣候。值得註意的是,此次歐洲議會選舉投票率創下20年來新高,在已登記的4億選民中,投票率達到51%。
據悉,歐洲議會共有751個席次,主導歐盟政策走向,歐盟許多法案須透過歐洲議會表決。而此次右翼勢力和疑歐派在歐洲議會占據上風,歐盟未來的整體走向,可以用“分裂”一詞來總結——繼續分裂的左右兩派、繼續興起的民粹主義政黨、反全球化和疑歐勢力更加強勁。
分析指出,極右派將來如何影響歐盟的移民與難民政策,以及歐盟內部面臨“反歐盟”的民族主義政黨挑戰,成為新議會關註的新焦點。歐盟面臨移民以及經濟疲軟困境,內部分歧極大,本屆歐洲議會將在塑造未來5年歐盟中扮演關鍵角色。

被搬回國的歐洲議會選舉

據悉,自歐洲議會40年前開始由各國人民選舉代表以來,投票率連年下跌,由當初的超過60%,到2014年僅達到42%左右。原本冷清的歐洲議會選舉,今年突然一改常態,被各國右翼民粹政團炒熱,投票率大幅回升,
其實背後的原因是各國政黨都將選舉議題“國內化”,一改以往“布魯塞爾在天邊,與我何幹”的印象,把選舉搬回了家。
英國脫歐黨視此次選舉為硬脫歐民意的再次展現、法國極右“國民集會”(Rassemblement National)視之為“制止(總統)馬克龍(Emmanuel Macron)”的公投、意大利的聯盟黨更將選戰當成打擊其執政盟黨“五星運動”(M5S)的“中期選舉”。
選舉中,歐洲建制派遭遇慘敗,而被“打臉”最狠的莫過於法國總統馬克龍。 在選舉之前,馬克龍曾將這次議會選舉定義為是親歐洲的進步人士與歐洲懷疑論者、極右翼民族主義者之間的“主義”之爭,他在5月21日警告歐盟正面臨“二戰以來最危險的時刻”,呼籲選民投票,以對極右勢力進行“決鬥”。
而這場他口中“1979年以來最重要的一次”選舉,最終以勒龐(Marine Le Pen)領導的右翼政黨“國民聯盟”以23%左右的支持率領先於馬克龍領導的執政黨的結果落幕。 結果出爐後,勒龐立即呼籲馬克龍解散國會,用更民主的方式重新選舉。馬克龍在國內面臨如此窘境,只能說是他在法國執政中的另一次失敗。
類似的情況也出現在波蘭、西班牙、意大利等國。其中,意大利本來是執政聯盟小黨的“聯盟黨”在大勝其老大“五星運動”之後,更直接提出政府政策從此以後該由聯盟黨決定。
同時,德國的社會民主黨(SPD)在選舉再受重挫,得票比上屆下跌超過10%,更讓綠黨後來居上而成為德國第二大黨,也引起前者要離開默克爾大聯盟政府的呼聲。
歐盟多國政治勢力如此“國內化”歐洲議會選舉,將選舉當作國內政治風向的指標,改變了以往選民忽視選舉、只顧投抗議票的情況,一下子將一場屬於布魯塞爾的選戰,帶回各國的首都之中,這也增加了歐洲各國內部狀況的更多不確定性。

極端民族主義興起

此外,此次選舉結果還顯示出,在難民危機以及恐怖主義威脅下,歐洲突然高漲的民族主義影響歐盟內部政治,建制派的中間政黨,不分左右皆遭受打擊。
根據英國BBC統計,歐洲民族主義政黨近年來在各國都發展壯大。這些政黨對歐盟之質疑以及對難民與移民政策的嚴厲批評,成為歐盟現行政策的挑戰者。


選舉結果另一焦點是,憑借環保理念興起的左翼政黨在歐盟大國皆有所斬獲。譬如德國綠黨拿到22%的得票率,法國歐洲生態—綠黨贏得 13.2% 的選票, 獲得12-14席。這類政黨的共同特徵是,標榜社會福利保障,追求環保,主張以人道精神接納難民。它們在反建制派浪潮中突圍,得到支持。

歐洲對華政策分裂

此次歐洲議會選舉的新結果出爐,也影響著今後整個歐盟對華政策的走向。而如今的右翼政黨崛起與先前的傳統建制派對立,也將在很大程度上造成歐洲對華政策的分裂。
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倫敦政治經濟學院教授皮薩裏德斯(Christopher A. Pissarides)之前向華文媒體解釋,目前歐盟的核心問題在於南歐國家與西歐、北歐國家之間的經濟增長差距過大。皮薩裏德斯強調,比起英國脫歐,現在不斷擴大的地區差距才是歐洲最需關註的問題。他解釋,南歐國家(譬如希臘或意大利)確實在經濟增長方面落後,在全球債務危機後,它們對於融入歐盟的需求更加迫切。
外界分析,此次選舉,南歐國家質疑歐盟聲音漸大,民族主義政黨得票數增加,亦表現了對歐盟決策核心國德法的不滿。南歐國家意大利與希臘已經自辟蹊徑,歡迎中國“一帶一路”在該國的投資。
2019年初,歐盟發布《中歐戰略前景》,在稱中國為天然合作夥伴之際,同時稱中國為經濟和體制性競爭對手,並威脅要收緊針對中國在歐投資的規定。《中歐戰略前景》體現出歐美對華政策的相同價值觀,這或許會減緩未來中歐合作,但在歐盟各國經濟復蘇緩慢的窘境中,沒有足夠資金和經濟增長作為資本的歐盟,在未來會如何應對中國的“一帶一路”影響?再以最近備受關註的華為事件為例,歐盟將如何對待地區內的5G戰略?這些問題都值得觀察。
法國賽奇・蓬多瓦茲大學教授、國際問題專家張倫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在整個選舉過程當中,“中國”一詞的頻率急劇上升,是他在法國多年來較少聽到的。但在選舉中,大部分時候引用“中國”這兩個字時的用詞,傳遞的信息都較為負面,均在強調中國可能對歐洲的威脅。所以,總體來看,歐盟肯定會繼續對中國批評的聲音,對中國的擴張會抱有更大的警惕。

(Visited 110 times, 1 visits toda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