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在英國,吃昆蟲正成為一種流行趨勢,在倫敦的一家連鎖壽司店,推出了油炸蟋蟀,賣點是蟋蟀既「健康」又有「可持續性」。這家連鎖壽司店相信,再過幾年,昆蟲將會是人們日常飲食中很常態化的食品。


2018年開始,英國連鎖超市Sainsbury’s開始在旗下250個分店出售零食類小吃——蛆蟲。另一家網上超市現在也賣煙熏味道的脆烤蟋蟀,零售價每包1.5英鎊。這些蟲類零食的賣點都是:健康、高蛋白、環保,是傳統肉類和魚類蛋白質的最佳替代品。
看到這些蟲類食物的圖片,小編內心是崩潰的,但吃昆蟲並不是什麼新鮮事,實際上,全世界有大約20億人以昆蟲作為食物的一種。這就是越來越為人們所熟知的「以昆蟲為食物」(Entomophagy)。
2013 年,全球已經有 大約 20 億人平常就會食用「昆蟲」。其實,如果你到過泰國、越南、印尼、柬埔寨等國家旅行,你應該發現將蠍子、蜘蛛(雖然蠍子和蜘蛛嚴格來說不是昆蟲)、蚱蜢、甚至是蛆當成小吃是很普遍的事。
不但如此,美國巨星安吉麗娜·朱莉在2017拜訪柬埔寨時,更親自下廚,教導如何烹飪蠍子及蜘蛛。不但如此,她之後更和一班朋友及小孩一起分享她親自烹煮的「昆蟲」大餐。
芬蘭一家名為 Fazer Bakery 的百年老字店,決定在2017年11月推出了用蟋蟀做成的麵包。每條 Fazer Bakery 的「蟋蟀麵包」都用了 70 只蟋蟀,晒乾、磨成粉後,混合了麵粉、小麥和各種植物的種子而製成的。由於加入了蟋蟀,這些面包含有的蛋白質,會比一般的麵包來的高。而且,試吃過的客戶也宣稱他們無法分辨出「蟋蟀麵包」和「一般麵包」在味道上有什麼差別。
在中國談吃蟲,雲南人可能最為出名,因為環境特殊,千奇百怪蟲子甚至毒蟲,在雲南當地人眼中都是美食,且料理手法多樣,吃法豐富,燒烤,炸炒,清蒸,涼拌或生吃都有,不論竹蟲、蠍子、爬沙蟲、蜂蛹、蚱蜢、水蜻蜓,連蟲卵和知了都是另類吃貨的最愛。雲南餐廳的菜單往往讓外省人難以直視,服務員可能還會向你詳細描述每種蟲子的口感和味道。
當然,相比雲南,廣東也絲毫不落下風,佛山市下轄的三水區,是廣東著名的蟲類食材集散地之一。三水的蟲類食材的烹調手段也頗為精細,這些蟲類食材與蟾蜍等“異物”一起並稱為“田基美食”,意思是產在田間地頭的野生食物。水曱甴(yuēyóu)、龍虱和桂花蟬,都是三水極為出名的特產,
在浙江的金華地區,知了是當地人民的最愛,單單是永康市一天就能賣出5噸知了。本地市場根本供不應求,只能從外地收購,由於知了的市場火爆,由原本一斤只有20元上漲到一斤上百元。

以蟲為食能夠解決糧食危機

在不少人看來,食用昆蟲雖然噁心,但營養豐富,有學者更提出以食蟲解決全球糧食問題。
英國昆蟲學家霍爾特(Vincent Holt)早在1885年已寫了一本名為《為什麼不吃昆蟲?》(Why Not Eat Insects?)的書,不過有關問題要數到2013年才真正得到關注。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FAO)當年發表的《可食昆蟲》報告警告,指飼養家畜是全球暖化等問題的主要元兇之一。如果更多人類能將昆蟲納入飲食,就可以減少世界飢餓、糧食短缺及糧食不安全的問題。
亞太經濟合作組織(APEC)數據預料,全球人口到2050年將達97億,但人均農業用地則會由2012年的0.22公頃減少到0.18公頃,這意味全球的糧食可能不足夠。
FAO研究則發現,隨着人們變得富裕,肉類消費自七十年代起已增加近三倍,預計到2050年將會再增加62%。不過若再增加飼養牲畜,很可能會進一步破壞環境,這促使科學家尋找人類汲取蛋白質的替代品。
很多昆蟲從翅膀到全身都可以食用,但是一頭牛隻有大約四成可供食用的身體部分。比起傳統的牲畜養殖業,昆蟲養殖所費的土地、水和飼料都很少,另外據估計昆蟲釋放的甲烷也比牛要少八成。
相比在實驗室高成本製造肉類,昆蟲這些小不點更為普遍,而且含有過之而無不及的營養價值。昆蟲與豬肉、牛肉、羊肉或魚類等傳統肉類營養相當,含有三成至七成蛋白質。有專家更指出,一天只要吃兩條毛蟲,就能滿足大多數人的蛋白質需求。
昆蟲亦是脂肪酸、維他命及鐵、鋅等礦物質的良好來源。一些水生昆蟲更富有可保護大腦神經的不飽和脂肪酸奧米加3(Omega 3)。
事實上,當今人工飼養食用昆蟲技術已大致成熟。目前已有不少企業,用人工方式飼養昆蟲作為魚餌,或是家畜等的飼料;養蜂及養蠶亦隨處可見,這些昆蟲均可供人類食用。食用昆蟲正形成它的一股發展潛力,業界預料,食蟲的消費會在2023年達到5.22億美元。不過,要使食昆蟲成為飲食主流,必需過消費者這關,而這關亦是最大障礙。

中醫師:具藥效蟲類不宜長期吃

不過,有中醫專家對此持不同意見,他們認為,不少蟲類本身藥效偏強,例如近年常被提倡作為糧食的蚱蜢和蟋蟀本身都有藥效,未必適合作為長期糧食,使用前應先諮詢中醫師意見,特別是孕婦應避免使用。
從中醫的角度來說,昆蟲入中藥歷史久遠,漢初時《神農本草經》已經有記載28種能作醫療用途的蟲類;至明代李時珍的《本草綱目》更記載了107種蟲類葯。時至今日,蟲類藥物仍廣泛用於中醫藥。但是動物葯都是血肉有情之品,功效強,部分蟲類更有不同程度毒性,亦甚少用於食療,某些蟲類葯更訂明需要由中醫師處方,例如斑蝥、紅娘蟲等。
如果把昆蟲當是日常食物要更為小心,尤其是孕婦不建議吃蟲類,因為部分蟲類葯作用太強甚至有毒性,最嚴重可致滑胎,另外有過敏病史的人士亦要小心使用,如服用之後出現紅疹甚至呼吸困難等過敏癥狀,就要停止食用。
在這個全球化的世界中,飲食模式都迅速改變,在未來糧食危機到來的情況下,或許食蟲文化將越來越普及,也許二、三十年後,我們或許會看到家庭主婦到街市買蟲,或是閑暇時段相約好友到高級餐廳享用「蟲宴」。

(Visited 121 times, 1 visits toda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