紙皮婆婆眼淚背後的安老之殤
67歲的黃月嫻老人淚灑立法會,道出長者求職的辛酸,卻遭官員冷漠回應。高齡「海嘯」和長者貧困已成為香港社會不可回避的社會性問題,「自由經濟體」的美麗外衣背後是「長者貧困,老無所依」的民生漏洞。
4月2日,67歲高齡的黃月嫻老人在立法會公聽會上數度哽咽,聲音顫抖地講述著自己在香港求職的艱辛和高齡老人生活的艱苦。她指67歲的老人在外務工,工種選擇受到極大的限制,只能靠拾荒維持基本生活,希望政府增加老人求職的工種;僱主不要有年齡歧視,以及改善工作環境,讓香港社會的老人也能活得有尊嚴。而老人話音未落,對面的勞工及福利局局長羅志光博士用冷漠官腔回應:「可以去勞工處尋求幫助,勞工處一直幫助未能就業的香港市民。」聽罷這番話,黃月嫻老人情緒激動,倍感無助,落下了心酸的淚水。工黨的立法會議員張超雄斥責羅志光:「我們的政府官員怎麼這麼無情。」
在其他國家,67歲的高齡老人或許已經過上了安逸的晚年生活,膝下有孫兒,享受天倫之樂,然而在香港很難見到這種場面。老人們依舊為了生活辛勤地勞作著,高齡巴士司機、社區保安、拾荒老人隨處可見。
電影《紙皮婆婆》就講述了香港拾荒老人自力更生的故事,演員惠英紅稱「電影關注比基層還要低下的人,在香港行街時,會見到好多好老的婆婆,為了生活而奔波,但她們可能未必能得到政府的認同,社福機構又對此有所忽略;又或者,她們不願意獲得政府的援助,有一絲絲的傲骨。」
長者貧困和老齡化兩大挑戰
像黃婆婆一樣靠著微薄薪水勉強度日的高齡老人在香港還有很多,高齡長者貧窮已成為不可回避的社會問題。2018年11月,香港扶貧委員會公佈了2017年香港貧窮情況的數據,指全港貧窮人口有137.7萬,貧窮率達20.1%,貧窮人口再創過去九年數據以來新高,即平均每五個港人就有一個貧窮。
據香港統計處2017年數據顯示,本港65歲或以上仍然工作的長者多達123,300人,正如黃月嫻反映的一樣,可供長者選擇的工種有限,大部份在職長者,主要從事一些非技術性、收入偏低的工作,如清潔、樓宇保安員等。數據也顯示,60歲以上長者每月收入中位數,由2010年的 $7,800元上升至2017年的 $11,800元;而同期的全港個人每月收入中位數,則從2010年的 $11,000元上升至2017年的$16,500元。雖然兩者的增長率相若,長者的收入與全港收入中位數金額仍有很大差距。香港貧窮長者人數接近30萬,佔全港人口約三成,即每三名長者中,便有一人生活在貧窮線以下。
與此同時,香港人口老化趨勢明顯。過去10年,獨居長者人數增加了53,700名,升幅近55%;二老長者家庭則增加了40,803戶,升幅近60%。統計處稱,在未來的20年,香港人口將急速老化;推算65歲及以上人口的比例,將會由2018年的17.9%,急速上升至2036年的31.1%;及後升幅將會放緩。到2066年,該比例會達到36.6%;即屆時每二點七三人就有一人是65歲及以上長者。
貧窮的經濟現狀使得老人們難以過上有尊嚴的晚年生活,有些老人甚至患上抑鬱症,乾脆放棄生命。香港社會服務聯會於2013年曾進行一項名為《獨居及二老長者家庭的調查》的研究,結果發現租住於私人樓宇的獨居及二老長者家庭,因需要面對較高昂的租金而減少其他生活開支,如不購買較有營養的食物、患病時延緩求診及不外出探望親友,導致生活質素嚴重下降。
港府安老政策「薄情寡義」
李克強總理在今年兩會上表示,每個家庭都會面臨「一老一小」問題,解決養老和托幼問題對於社會民生尤為重要。然而,特區政府的安老政策在應對長者貧困問題上顯得著實「無力」。
目前,安老政策下的福利金包括高齡津貼(即生果金)、長者生活津貼、綜援、廣東計劃和福建計劃,2019年1月7日,特區政府宣佈將各項福利補貼的金額上調2.8%,生果金和長者生活津貼由原先的1345港元和2600港元上調至了1385港元和2675港元,兩項福利津貼僅分別增長了40港元和75港元,這樣的援助金額和小幅的增長津貼在物價飛漲的香港社會顯得不值一提,更別說對長者的生活產生實質性的改善了。
調整後的安老政策中,一項規定的改變引起了社會的極大關注,即將綜援申請人的年齡限制由原先的60歲上調至65歲。另外,長者生活津貼和綜援並不是所有65至69歲的老人都可以拿到的,因為這一區間的老人還需接受政府嚴格的入息及資產審核。公民為社會發展奉獻了一生的勞動,年老了,身體機能和勞動力下降,政府本應承擔「安老養老」的責任,現在老人們領取微薄的福利津貼竟這麼難,這也將香港政府「毫無人情」味的安老政策再次置於「風口浪尖」。
在新政出台的次日(1月8日),林鄭月娥在接受記者訪問時稱自己也年逾60歲,仍堅持工作。換言之,她認為60多歲的老人再就業完全沒問題,但特首的收入每月37萬港元有餘,而一個喪失勞動能力的老人每月津貼不足6000港元,兩者毫無可比性。
長者在回應政府「自力更生」的「獅子山精神」號召同時,香港政府在推動全民退休保障、安老政策和長者就業扶助上卻幾乎毫無進展,直接導致長者貧困和跨代貧窮問題得不到緩解。
自由經濟背後的結構性問題
黃月嫻老人淚灑立法會暴露了「繁華」香港背後安老政策的「無力」和長者貧困,老無所依的現狀,而這只是問題的冰山一角。今年1月21日,國際顧問機構Demographia發佈的數據顯示,香港連續第九年登上房價最難負擔城市首位,房價對家庭入息中位數比率進一步惡化,由2017年的19.4倍升至20.9倍,香港一個家庭需不吃不喝20.9年才能買得起一間住房,創調查歷來最高水準。如今的香港社會面臨著一系列深層次結構性問題。
今年的兩會,主管港澳事務的副總理韓正引用美國傳統基金會每年發佈的《經濟自由度指數》報告,對香港連續多年獲評全世界最自由經濟體予以肯定。財政司司長陳茂波回應:「此成績再次肯定了港府多年來對維護自由市場原則的堅持」,這回答折射了當前香港政府執著於「小政府,大市場」的保守理財思維不動搖。
今年2月27日,陳茂波在立法會上公佈2019至2020年度的《財政預算案》,指期間港府財政盈餘有587億港元,累計財政儲備高達11,616億港元。面對如此充沛的財政儲備,港府非但未因應中低收入群體訴求擴大民生支出,反而以香港受週邊經濟影響及盈餘減少為由,大幅壓縮本就嚴重不夠的民生支出,劣評如潮。
香港在「獅子山精神」的指引下,港人艱苦奮鬥,使這塊土地成為了東方之珠,人們奮鬥了一生卻無法獲得有尊嚴的老年生活,依舊為了生活奔波,這背後暴露了香港社會深層次的結構性問題,黃月嫻老人的淚水飽含辛酸與無奈,也希望港府能推出有力的安老扶貧政策,讓這塊土地上的人們活得有尊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