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屆「一帶一路」峰會的規模更大,意大利為「一帶一路」打開了新的突破口;包括法德在內的歐洲國家都對與中國合作持開放態度;「一帶一路」由基建主導向產業多樣化轉型,逐漸成為推動全球經濟的新引擎。這四大突破,令中國在「一帶一路」的道路上,行穩致遠。


儘管遭遇西方一些國家的阻撓,中國第二屆「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拉開了帷幕,來自150多個國家的代表匯聚北京,37個國家的元首、政府首腦等國家領導人和國際組織領導人出席峰會,表示出對中國領引「一帶一路」國際合作發展的濃厚興趣,也表現出了對「一帶一路」的信心。無論是出席國還是國家首腦都大大增加。經過幾年的努力,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倡導的「一帶一路」不斷突破取得成就。
「一帶一路」(The Belt and Road Initiative)是「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簡稱。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分別於2013年9月和10月提出建設「新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合作倡議。
近六年的時間裏,中國通過「一帶一路」倡議與許多國家加強了合作與聯繫,得到沿線和相關國家、國際組織的積極響應,一大批前期項目和成果落地,為這些國家提供了實質性的幫助,各方評價整體客觀積極。科倫坡國際集裝箱碼頭(CICT)、中馬友誼大橋、肯雅蒙內鐵路等等,「中國建造」打造了一個個令世界驚歎的超級工程,「一帶一路」促進了當地的經濟發展。
六年來,「一帶一路」也難免遇到種種的阻撓和困難,「債務陷阱論」、「滋生腐敗論」、「產能污染論」、「破壞安全論」、「輸出模式論」、「規則替代論」等負面論調頻出。美國方面甚至明確表示,「一帶一路」是中國大戰略的組成部分,將在全球範圍內挑戰和損害美方利益,中國欲借「一帶一路」謀求「全球霸權」。
在這樣的背景下,加上許多國家對外交債務問題的擔憂,「一帶一路」項目在塞拉里昂、孟加拉國、緬甸和馬來西亞等地一度被迫取消或縮減規模。就連「一帶一路」重要夥伴巴基斯坦也呈現了一些力不從心的現象,巴基斯坦曾突然取消了價值140億美元的迪阿莫大壩建設項目,斥資數百億美元的「中巴經濟走廊」(China-Pakistan Economic Corridor)建設也面臨難關。
然而,雖然西方國家大多對中國政府推進的「一帶一路」構想持否定或質疑的態度,但事實是該戰略在不斷得到发展,接受的國家越來越多。不久前,意大利與中國簽署「一帶一路」倡議備忘錄就是一個例子,在這其中,中國也開始對「一帶一路」項目進行調整,努力尋求突破口。
據《超訊》觀察,自意大利與中國簽署了「一帶一路」倡議備忘錄以來,包括法德在內的歐洲國家都對與中國合作持開放態度,再加上第二屆峰會展現出更好的「一帶一路」,「一帶一路」由基建主導向產業多樣化轉型,逐漸成為推動全球經濟的新引擎。這四大突破,令中國在「一帶一路」的道路上,還將走得更遠。
在世界經濟面臨發展失衡、治理困境、公平赤字等嚴峻挑戰,貿易保護主義逐漸抬頭的形勢之下,中國通過「一帶一路」互幫互助與真誠的合作,與許多國家結下了深厚的友誼,為世界經濟開出一劑標本兼治、綜合施策的藥方,未來一定會有越來越多的國家對「一帶一路」伸出橄欖枝,中國也會持續在全球舞台上發揮更多的領導力。

意大利成一帶一路新突破口

習近平於3月到訪意大利,與意大利簽署了「一帶一路」倡議備忘錄。意大利并不是首個加入「一帶一路」的國家,事實上,從2013年中國提出該倡議以來,已經有123個國家加入。意大利的獨特之處在於,它將成為首個接受中國資金的七國集團(G7)成員。有分析人士稱,中國和意大利攜手共建「一帶一路」,符合兩國根本利益,是實現互利共贏的又一合作典範,未來兩國合作空間巨大。

意大利同中國簽署一帶一路備忘錄

七國集團是主要工業國家會晤和討論政策的論壇,成員國包括美國、英國、德國、法國、日本、意大利和加拿大。20世紀70年代初,在第一次石油危機重創西方國家經濟後,在法國倡議下,1975年11月,美、英、德、法、日、意六大工業國成立了六國集團。加拿大於次年加入,七國集團就此誕生。
作為「高高在上」的七國集團成員國之一,意大利為什麽會同意加入被西方國家質疑的「一帶一路」倡議呢?在歐洲主要國家中,意大利的日子並不好過。去年8月,熱那亞橋倒塌事件造成43人死亡,舉國嘩然,也使公眾愈發質疑意大利日益破敗的基礎設施,這是幾十年來這一問題首次成為重要的政治事件。而且意大利的經濟離真正的復甦還很遙遠,事實上,這個國家疲弱的經濟在十年間發生了三次衰退,債務水平處於歐元區最高的國家之列。雪上加霜的是,意大利在2018年6月選舉出一個民粹主義政府後,推出了一個支出高昂的施政計劃,但也因此與歐盟對峙之後,最後不得不調低了這一野心勃勃的計劃。
正是在這些背景之下,中國的「一帶一路」為意大利帶來了一個絕佳的機會——一筆豐厚的資金,足以使這個海上絲綢之路的舊港口重新煥發生機。意大利也有不少可以借鑒的例子,情況相似甚至更為糟糕的希臘就通過加入「一帶一路」成功地擺脫了困境。
從2010年4月,希臘國債被降級至垃圾債券等級後,希臘正式陷入債務危機。歐元區國家與國際貨幣基金組織雖同意提供希臘紓困貸款,但條件是要實行緊縮措施。在不斷被要求財政緊縮下,希臘大幅縮減社會福利與退休金預算,導致不斷有群眾上街抗議,且愈演愈烈,甚至有退出歐元區之議。2015年,在財政幾乎破產下,公開反對緊縮政策的激進左派聯盟贏得國會大選,年輕的總理齊普拉斯上任後轉向中國求助。
中國不僅提供貸款協助希臘改善財政窘境,還投入大量資金改善其基礎建設。2016年,中國遠洋運輸集團以3.14億美元收購比雷埃夫斯港51%股權主導經營後,吞吐量從2010年的全球第93,至2018年升為第38。這個希臘港口已成為大陸貨物進入歐洲和北非的門戶。
中國人也大量到希臘置產與旅遊。2017年房地產投資40%來自中國買家,遊客也年增35%,2018年再增25%,這還不包括通過法國或意大利等歐盟國家入境的遊客。就業機會增加,經濟改善,逐漸脫離陰霾;2017年財政終於出現盈餘,擺脫被稱為「歐豬」的罵名。
希臘轉敗為勝的故事對意大利有啟發意義。意大利也期望與中國建立更緊密的經濟合作關係,獲得資金,以強化經濟發展。雖然不能百分之百的保證一定成功,但至少給窘迫的意大利經濟帶來機會。
「這是我們的企業在抓住中國在全球崛起的機遇。」意大利經濟發展部副部長米凱萊·傑拉齊(Michele Geraci)接受採訪時表示,「我們感到在我們的歐洲夥伴之中,意大利被排除在外了,我們浪費了一點時間。」傑拉奇與意大利副總理及五星運動領導人迪馬約(Luigi Di Maio)力主與中國發展良好關係,他們甚至成立了一個中國任務小組,加強與中國在「一帶一路」等問題上的溝通。
中國社會科學院歐洲研究所副研究員、中國歐洲學會意大利研究會秘書長孫彥紅在接受媒體採訪時認為,鑒於意大利在歐盟的分量(意大利為歐盟創始成員、歐元區第三大經濟體、歐盟第四大經濟體),中意合作的提升對於帶動中歐合作整體水準的提升,會發揮較好的示範效應與積極影響。
有意大利官員相信鄰國也會很快跟進「一帶一路」倡議,這一方面意大利將會領導歐洲。事實上,就在中意簽訂備忘錄後的第二天,德國西門子公司和中國簽約。西門子公司還將準備專項資金,為中、德雙方項目合作提供金融支持,發起成立德國「一帶一路」聯盟,促進中德兩國企業加強能源、交通、製造業與數字化等領域的合作。考慮到西門子方面在「工業4.0」等計劃中和德國政府的緊密往來,這一方案背後的柏林因素就顯得不容忽視。而下一個簽約「一帶一路」國家的強烈經濟特徵也由此被描摹了出來。

第二屆峰會助一帶一路突破

4月25日在北京舉行的第二屆「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被認為是中國2019年最重要的主場外交活動,也是「一帶一路」倡議所展現出來的另一個突破。
中共政治局委員、中央外事工作委員會辦公室主任楊潔篪主管這次高峰論壇的籌備工作。他在接受《人民日報》和《中國日報》採訪時稱,「一帶一路」倡議在建設新型國際關係、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等方面,為國際合作開闢了新方向,傳遞了信心;為世界經濟增長挖掘了新動力,開闢了新空間;為各國關係發展搭建了新平台,提供了新機遇。
楊潔篪說,習近平主席提出的「一帶一路」倡議,得到國際社會的支持和熱烈響應,目前已經有124個國家和29個國際組織同中國簽署了「一帶一路」合作文件。
經過幾年的努力,「一帶一路」的成果有目共睹,因此,相比第一屆峰會,第二屆峰會吸引了更多國家的參與。第一屆峰會於2017年5月14日至15日在北京舉行。當時,29位國家元首、政府首腦以及聯合國秘書長等三位重要國際組織負責人出席。而第二屆峰會有包括37個國家的元首、政府首腦等國家領導人和國際組織領導人在內的150多個國家代表與會。值得注意的是,就在峰會召開之前,瑞士就有意加入「一帶一路」。瑞士總統兼財政部長毛勒(Ueli Maurer)專程前來與中國簽署在「一帶一路」框架下的合作諒解備忘錄。
德國經濟部長阿爾特邁爾和法國外長勒德里昂都參加了第二屆「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同時,被馬來西亞叫停的東岸高鐵項目也重新達成了協議,馬來西亞總理馬哈蒂爾同時出席峰會,他也是首名確認出席這個論壇的外國國家領袖。
安邦智庫高級研究員賀軍接受《超訊》採訪時表示,「這是一次重要的交流與溝通機會,中國可以通過此次論壇,充分解釋『一帶一路』的意義,展示未來可能的合作機遇,尤其是表達中國加大改革開放、與全球分享中國市場的意願。同時,對於今後的『一帶一路』的重點調整,也可以借此次論壇向大家宣布。據我們了解,一些國家是帶著預期和疑問來參與的,中國應該很好地給大家吃定心丸,讓人看到『一帶一路』可能帶來的共贏機會。現在,全球經濟增速放緩,市場對中國市場的期望在增加,這是一個必須把握住的機會。」

安邦高級研究員賀軍

基建主導向產業多樣化突破

到目前為止,「一帶一路」倡議主要是以基建為主導。在過去幾年,「一帶一路」基建項目遇到了一些問題。例如,巴基斯坦的第一條地鐵線路橙線在進入實際運營時遇到資金困難;斯里蘭卡由於無力償還中國債務而將將漢班托塔港以99年的租約交給中國,遭到國際社會的質疑等。這一系列問題破壞了「一帶一路」的國際形象。
從全球經濟發展歷史與宏觀戰略看,單純的基建項目與投入,並不必然帶來國家的經濟發展。「一帶一路」沿線相當部分國家可能與中國情況並不相同。中國的經驗是「要想富,先修路」,但回顧過去100多年來「一帶一路」相關國家在殖民地時期也投入了很多基礎設施項目,包括鐵路,可從經濟發展效果看卻不盡如人意,並沒有帶來理想的經濟發展。
賀軍認為,今後中國可以在消費品、農業、與當地民眾關係密切的市場領域、科技產業上加強合作與投資。大基建項目之所以遭人詬病,關鍵是與老百姓的關係小,只讓看到佔用了土地、破壞了當地的環境,沒有讓人看到帶來的好處。
「其實,事情有另外的做法。我在馬來西亞看到,支付寶已經進入當地的超市;當地年輕人經常用淘寶買東西,有華裔年輕人稱,城市裏有80%的年輕人結婚時,會從淘寶上買傢具和其他用品。這說明,你的投資只要與老百姓生活有關係,讓他感到便利,就不會遭到反對。如果老百姓天天用,還是對你會產生依賴,是不會遭遇反對的依賴。」賀軍說。
全國政協委員、嘉鴻集團發展有限公司葉建明在接受《超訊》專訪時表示,目前有許多中國商人通過「一帶一路」的優惠政策在印度辦廠,主要以製造業為主,並且預計未來會成為一種趨勢。
「一帶一路」需要展開創新,單獨以基建為主向多種產業的發展轉變能夠成為突破口之一。

一帶一路橫跨歐亞

突破成為全球經濟的新引擎

對於2019年世界經濟形勢,較普遍的預測是全球經濟增長將放緩,包括美國、中國等在內的全球主要經濟體均在減速之列。有分析認為,全球經濟面臨的風險主要包括單邊主義和保護主義抬頭、金融風險增大、貿易緊張局勢加劇、各國和區域經濟發展不平衡、氣候變化造成的危害、主要經濟體內需不振、全球貿易與投資動力減弱、發展中國家經濟體的脆弱性、不發達國家減貧壓力加大和英國脫歐等。
在這一大背景下,美媒報導,根據新的分析,中國與「一帶一路」倡議國家之間的商品貿易額今年將增長1170億美元。貿易信貸保險公司裕利安怡集團的研究顯示,對中國來說,這將意味著出口增加560億美元,同時它還將從約80個國家多進口價值610億美元的商品。報告估計,在人們對全球經濟放緩的擔憂與日俱增之際,這將使全球貿易增加0.3%,使全球增長增加0.1%。
報導稱,「一帶一路」倡議是中國最重要的投資計劃。裕利安怡集團說,即使一些國家尚未從中國獲得任何直接投資,但是由於這一倡議,它們的貿易額也將增加。該集團的高級經濟師馬哈茂德·伊斯蘭說,這是因為「一帶一路」倡議沿線互聯互通加強和基礎設施改善以及中國與目標市場之間貿易關係變得更好。
危機伴隨而來的是機遇,如果「一帶一路」能夠抓住這個機遇,在全球經濟放緩的時候為全球經濟增長帶來希望,那麽「一帶一路」就能獲得更多國家的認可,也能夠更加順利地進行。
在全球經濟放緩的時候,一些發達國家更是自顧不暇。美國總統特朗普從競選總統開始高舉「美國優先」的旗幟;英國正陷入脫歐的困局;歐洲各國也是本國的問題一大堆。這些國家在本國問題都還未解決的時候,更是顧不了全球這個大局。這個時候,「一帶一路」就站了出來。西方傳統強國退縮,中國推出「一帶一路」擔當大任。
新加坡國立大學東亞研究所所長鄭永年和研究助理劉伯健在中國發展高層論壇上發表報告,指「一帶一路」並非中國追求領導力的結果,而是由於美國等發達國家的退縮,中國出面擔當責任。
鄭永年、劉伯健指出,「一帶一路」不會加深美國對華戰略的焦慮,反而在很多方面強化中美新興大國關係的既有紐帶,避免了兩國墜入「修昔底德陷阱」。這要求中國繼續對美國釋放善意,同時美國政治精英和主流民意仍支持讓中美關係愈來愈好,而不是遏制中國。「一帶一路」不是中國追求領導力的結果,而是美國等發達國家在國際經濟治理上的退縮,中國唯有擔當一份責任,這正是美國過去要求中國承擔的大國責任。
不同於發達國家傳統資金援助的「輸血模式」,中國探索以培育發展中國家內生發展動力的「造血模式」具有開創性的意義。這一全新的事物,也難免會遇到各種困難,只有一邊實踐一邊探索,不斷地創新與突破,才能夠實現「一帶一路」的初衷。可以樂觀地預見,在經濟全球化的背景下,「一帶一路」最終會成為順應經濟全球化潮流的最廣泛國際合作平台,中國藉助「一帶一路」將在國際舞台上扮演更重要的角色。

(Visited 63 times, 1 visits toda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