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力量轉變後 日本趨於保守 文/俞天任
據《超訊》觀察,日本政府宣佈改「平成」的新年號為「令和」,背後是中國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後,日本人的那種驕傲受到了挑戰,就開始要劃清和中國文化的聯繫了。
在2018年11月的《今日頭條》欄目「悟空問答」出現了一個這樣的問題:「為什麼說從歷史表現上看,日本比韓國要謙虛得多?」筆者在回答這個問題的時候以這麼一句話來結尾:隨著中國國力的逐步增強,日本在言語中也開始有意劃清和中國文化的聯繫,更加強調「這是日本的原創」,過些年,日本會不會變得像現在的韓國和越南一樣是一個未知數。
猜測的話音還未落就得到了證實,4月1日,日本政府宣佈改「平成」的新年號為「令和」。本來使用什麼年號是日本的內部事務,外人無從置喙,再說日本到現在還在使用源自中華文明的年號本身就是件好事,從漢字的寓意來看,「令和」也是一個很吉慶、祥和的正面辭彙,用來做年號是很好的。但是日本政府有關年號「源自日本古籍《萬葉集》,而非中國古典」的強調卻似乎比年號本身更有意思。
昔日「年號」取自中國古籍
日本第36代天皇的孝德天皇從中國引入「年號」的概念,定第一個年號為「大化」,那年是唐太宗的貞觀19年,此後的247個日本年號均出自中國古典,對於深受中國文化影響的日本來說完全是理所當然的。
一直到19世紀末的甲午戰爭,中華文化對於周圍國家仍保持著極大的影響力,跨越了民族和語言的界限,形成了一個「中華文化圈」,這個文化圈裏的精英們都使用統一的漢字來進行表達;使用統一的經典來進行規範,雖然日本人認為自己和中央帝國平起平坐,也有資格使用「年號」,但年號的來源只能出自中華古典,日本人自認在文化上應該臣服於中華。
朝鮮半島又是另外的一個例子,直到甲午戰爭為止的歷任新羅、百濟、高麗和朝鮮等所有的君主均為中國皇帝所冊封的國王。藩屬國君主是不能稱帝的,而宗主國的中國按照「天無二日」的原則也決不允許藩屬國君主制定自己的年號,所以朝鮮半島的朝廷一直使用中國年號,以表示奉中國正朔,臣服中原王朝。
一直到大清輸掉了甲午戰爭,朝鮮才得到了名義上的獨立,實際上兩名稱帝的朝鮮君主,高宗李熙和純宗李坧都只是日本的傀儡,所謂的「大韓帝國」也只存在了14年就被日本併吞了,但畢竟還是有了年號,「光武」和「隆熙」的年號均出自中國古典。
日本人承認學習中國
接下來的時期是中國歷史上最黯淡的時期,中國遭到列強們的侵略,中國文化也在西方文化面前敗下陣來,朝鮮和越南這些原本屬於中華文化圈的國家開始努力地「脫中國化」,不要說漢字古典,甚至就連漢字的使用都被拒絕了。
但日本似乎在這個問題上表現得很大度。日本人並不諱言日本受到中國文化的很大影響。比如日本人從未有停止使用漢字的想法,雖然在戰後的一段時間因為美國文化的影響以及漢字確實有書寫比較困難等具體因素使得日本人使用漢字的數量和頻率有所降低,但到上世紀末期伴隨著電腦帶來的文字處理能力的普及,漢字的使用數量和頻度又升上去了,因為日本人在根本上就認為使用漢字表示有教養,代表優雅和洗練,日本精英人士出現在公眾場合時喜歡使用古僻的漢文辭彙或成語,以致於電視上不得不打出字幕,還要標上含義,否則觀眾、聽眾就無法理解。
中華文化對日本的影響比一般中國人想像的要深刻得多,日本的中學歷史教科書在講到日本的歷史事件時都會加一句「相當於中國的XX時代」,這種坦率的態度讓日本看上去比起越南和韓國來在文化上要「謙虛」得多。
其實這不是態度問題,而是一個民族自信心的問題。無論半島的南部還是北部都堅決地抵抗漢字,堅持要用他們那種因為無法解決同音字問題而顯得很不方便的韓格爾(「한글」)文字,他們頑固地認為用漢字會暴露他們受過中華文化影響的真相,他們認為那是一種恥辱。
但日本人對此毫不在意,無論人們熟悉與否都毫不諱言。比如日本的文官制度(國家高級公務員制度)在全世界都得到好評,新加坡的李光耀更是認為日本的文官制度是日本之所以能夠成功的關鍵因素,但日本人在談到這個制度時只是淡淡地說:「這套選拔制度是學習中國的科舉制度而來」,而且還會順便告訴你中國的科舉制度是最早和最成熟的merit system(資格任用制度)。
日本文化日益封閉
日本在歷史上一直是獨立國家,在亞洲是最早實現現代化的國家,雖然有過太平洋戰爭敗戰的挫折,但不久又重新站了起來,在經濟上取得了成功。日本人一直自認為是「亞細亞的優等生」。承認受過其他文化的影響不但不會影響這種自信,反而會生出一種自豪感。他們認為向外國學習先進的東西並且做得比外國人好是他們的特長,「學中國,學英國,學德國,學美國,我們永遠學習最先進的東西,而且做的比他們更好」。
日本人並不因為當時的中國比日本落後而割裂與中國在文化上的聯繫,反而中國文化使他們自信心爆棚,所謂「小中華」的思想即來源於此。日本人一直想取代中國而成為亞洲領袖,實際上他們的潛意識中也認識到中華文化應該是領導亞洲的文化。
曾幾何時,日本距離夢想的實現似乎也就一步之遙,即便二戰的失敗也沒有使日本人放棄夢想,不如說戰後在經濟上的成功使得日本人的夢想更為執著。
但是隨著二戰戰勝國的中國這些年來在經濟上逐步走強,超過日本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後,日本人的那種驕傲受到了挑戰,也不那麼有自信了,亞洲領袖的位置已經在背日本而去。既然無緣問鼎亞洲領袖的地位,日本人就開始要劃清和中國文化的聯繫了,因為如果不是「亞洲第一」,中國文化的影響對日本就形成了負擔,這次的改元把「日本古典」也作為一個選項就是出於這種心理。
其實只要是漢字,無論出於何典其含義都幾乎一樣,過分強調其由來僅僅表示經濟上的落後使得日本開始趨於保守,文化上也開始趨於封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