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雲大師說:二○一六年就是佛光山開山五十週年了。起初的四十年是建佛光山,是為僧寶教團;後來花了近十年建佛陀紀念館,是為佛寶的教團;近期完成的藏經樓,是為法寶的聖地,由「佛光大道」貫穿了佛、法、僧三寶的佛光山本山教團。


因為要出《星雲大師賜佛緣》一書,相約佛光山香海出版社執行長妙蘊法師在佛光山見。那天正是佛陀紀念館休館之日,妙蘊法師千方百計為我聯絡去佛光山「藏經樓」參訪,開了一次「方便門」。
偌大佛館因為假日無人,除了鳥嗚微風別無聲響,顯得清靜。進佛陀紀念館,沿斜坡往上去,曲徑通幽處。這條路很熟悉,只不過當初還是泥地,現在已是寬敞、整潔的柏油路。
還是在2015年9月,時應如常法師之邀,到佛光山採寫「雲水書車-行動圖書館」。在山上的那天一早,接到法師通知,星雲大師要去興建中的「藏經閣」查看工程進展情況。大家趕緊跟著法師們來到工地,只見山坡地上,腳手架、剛見雛形的房屋遍佈,星雲大師和一眾賓客已經到達。
坐在輪椅上,星雲大師在聽法師介紹工程進展情況。高雄九月還是烈日當空,沒有完整的建築,根本就沒有庇蔭處,同行要拿出傘來為星雲大師遮陽。
一個大工地,根本還看不出星雲大師的宏偉版圖,要蓋什麼建築。聽法師們說,修建中的是「藏經樓」,想當然的認為,也就是一處擺放經文的建築。

「藏經樓」依山而起

三年後,如今再上佛光山,「曲徑通幽處,禪房花木深」。來到已經建成的「藏經樓」,豁然開朗。面對大海,站在山的高處向東眺望高屏溪流水緩延,聽風聲看波濤,視野遼闊一覽無遺,令人心曠神怡。
菩提樹錯落有致。從平台「法寶廣場」拾級而上,靈山勝境半浮雕造壁氣勢宏現;來到第二平台,走過「慈悲門、般若門、菩提門」,慈悲心與般若智慧,發菩提心廣度眾生;再上第三平台,大師命名為「時教廣場」,牌樓上題寫「如來一代時教」。仰首往高望,映入眼簾的是藏經樓正殿「主殿」,大師親題對聯「建寺安僧傳道五洲猶似蓮華不著水,雲遊世界緣結十方亦如日月住虛空」,不禁觸動人心,大師以無為有的胸懷氣度全在此對聯彰顯。
欣逢佛光山開山50週年紀念之時,在開山星雲大師的心願及努力下,位於佛光大道的藏經樓竣工。代表「僧寶」的佛光山教團、「法寶」的藏經樓與「佛寶」的佛陀紀念館,由佛光大道串連起來,整個佛光山是「佛、法、僧」三寶具足。佛如光、法如水、僧如田,祈願每位來訪者,皆能獲得法水的滋潤,智慧如海。
1967年5月16日,星雲大師開創了佛光山,迄今走過50年歲月。具足僧眾修持的「僧寶」總本山、供奉佛牙舍利的「佛寶」佛陀紀念館,和研究教義培養人才的「法寶」藏經樓,圓滿「佛法僧」的三寶山。
原來,數十年以來,星雲大師心中自有構建佛光寶山的宏偉目標,一張充滿喜樂藍圖在佛光山鋪開美麗的「三寶」畫卷,展示在眼前。
此時,堂主覺元法師迎面而來,法師破例為我們開館,並親自接待導覽,介紹星雲大師建築藏經樓緣起及功能,以及書寫一筆字的堅毅精神。覺元法師表示,大師之所以把藏經樓定位為法,不是因為有了建築之後才有定位,早在學生時期就已經做了整個佛教的藍圖,以及佛光山第一個五十年要做的事。其中「以文化弘揚佛法、以教育培養人才」即是整合文化力量、統整教育資源,落實團結一致、集體創作,結合每位佛子的力量,成就續佛慧命、光大佛教的理念宗旨。因此藏經樓作為一個統合的節點,有培養人才的使命。
星雲大師一生倡導人間佛教,努力去做讓眾生聽得懂的佛法,寫大家看得懂的佛書。人生最簡單的道理就是,看得懂才能進入生命,成為生命的資糧。星雲大師一生努力做太多的事,全世界有數千萬信眾、有數千弟子、有300多個道場、有好多個出版社、有電視台和報社、在全世界有五所大學,著作無數。卻只為「徜徉人間佛教」,希望佛教在人間是受用的。
藏經樓正殿格局寬廣,兩側大理石牆雕刻著星雲大師一筆字墨寶,有經典名句、人間佛教語錄、佛光山四大宗旨、佛光四句偈、古德法語等,融合入世與出世的智慧。我們可從大師的字去看大師的心、大師珍貴的法寶,體會大師不忍眾生苦的悲心願力。正方中央壁上刻著大師手書《般若波羅蜜多心經》,仰望藻井為佛教建築平棋藝術,透過燈光投射,暖色氛圍讓人安定祥和,藻井底部之蓮花圖騰,採唐式風格,象徵正法永存,佛光普照。正殿未來將做為佛光山傳法壇場,二樓珍藏佛教三藏十二部經,無上甚深法寶,故名為藏經樓。

星雲大師

「法寶山藏經樓」莊嚴肅穆

藏經樓大門兩側,左右兩邊有一副大師書寫的對聯:「建寺安僧傳道五洲猶似蓮華不著水  雲遊世界緣結十方亦如日月住虛空。」格外醒目。
上聯蓮華不著水,為何不是蓮花?覺元法師解釋道,蓮華這個華通蓮花的花,這個是妙法蓮華經,用蓮華來比喻法的妙不可言。然後那個法可以全然接受,從蓮花到蓮子、蓮藕,它全體都可以為人所食用,也就是佛法可以全體被善用,然後人生可以過得更不一樣。「它代表蓮花甚至於奉獻給一切眾生的意思,蓮華的『不著水』意指於大師無我度生的超然。」
經法師解釋,豁然開朗,這就是大師弘法度眾的胸懷。覺元法師說,「片葉不沾身也功成不居啊,就算周遊世界,緣結十方,他的心和日月、星空是結合在一起的,那種寬廣,這就是大師的胸懷。」
藏經樓的樓上,收藏了52種版本,14個國家的語言,有漢語系、藏語系和巴利語系。最早到隋朝的房山石經,南宋的磧砂藏、明代的嘉興大藏經和乾隆大藏經和越南大藏經、西藏大藏經和貝葉經等,都收藏在這裏,那是大師早期版稅或者是稿費所得。弟子們四處去找回來,珍藏在此。是大師營造閱讀、學習經文的另外一個世界。
藏經樓正殿「主殿」,正殿格局寬廣。走進「主殿」,兩旁是星雲大師專門書寫的一筆字,左右邊加上中間抄寫的「心經」共52幅。大師的一筆字不是簡單的書法而就是佛法,給信眾的啟示不僅是文字的力量更是生命的力量。這些字都是大師晚年已經因身體原因而致雙眼幾乎看不見的情況下書寫的,每一個字,每一筆,透露的不單單是剛勁有力的筆觸,更是一種韻律,是濃濃重墨下的人生意義。
「走進這個地方迫使我們不得不理解每個字背後的生命內涵,那這就是法的珍貴,透過思想改變我們不同的思維模式,那是佛的力量。一進來就是讓我們能夠讀懂佛法。」覺元法師給我開示。美國西來大學新任張錫峰校長說,充滿佛學思想的這52幅字,就是現代的菩薩52階位,體現佛學一階階往上的層次和目的。
這52幅字都深深的刻在大理石上,這是大師內心的期望,希望這裏的人道心要堅固,心意要堅強得像石頭一樣。
大師曾經跟慈惠長老說,過去的不孝子弟都會變賣家產,現在我刻在石頭上就沒人能搬得走啦。這就是告訴大眾,「佛教不是用來販賣的,不可以去販賣佛法,佛法是要傳揚和流通的」。這番話讓我想到,所謂的法水長流就是這個意思吧。
深深刻入石頭上的一筆字都是一比一的比例,一個「襌」字差不多一個人的高度。弟子們把紙鋪在桌子上,已屆高齡的星雲大師站立著,由弟子們頂著他的腰部,一而再,再而三的試寫,才能完成。然後直接雕刻在石頭上,成為牆面。
星雲大師對負責雕刻的如常法師說,我眼睛看不見,你們要當我的眼睛,或許現在看字很大,放上去比例會縮小。「那可是千年萬代的大事情,你們一定要愛護我的羽毛,寫的不好就告訴我,我重寫。」星雲大師就是這麼嚴謹,做事一絲不苟。這樣反反覆覆,一遍又一遍,直至大家都滿意的書寫完了這52幅字,這何嘗不是一種修行淬鍊後所體現的涵養嗎!
審度這些一筆字,從藝術的角度自然無與倫比,不過,星雲大師更有他哲學和佛學的角度。
走進「主殿」,右側高牆開始的幾個大字是:
「給人信心,給人希望,給人歡喜,給人方便」
「不忘初心」
「以忍為力」
覺元法師為我們作了講解。走進來的每個人首先學習「給」,這就是佛教的四無量心,亦即佛教四種廣大的利他心。即為令無量眾生離苦得樂而起的慈、悲、喜、捨四種心。

覺元法師介紹藏經樓情況

給人信心就是慈悲的慈,慈無量心;給人希望就是悲無量心;給人歡喜就是喜無量心;給人方便就是捨無量心。「給」其實是普世的價值,父母給兒女愛;師長給學生傳道授業解惑;佛教的菩薩給眾生慈悲和智慧。聽覺元法師講解就是一種開導:所以要先學習「給」,越給越富有。
很多人問大師,這個佛光山成其大,你的治理之道是什麼?你的管理學是什麼?大師回答說,佛光山成其大,不二法門就是給,它是給出來的,各地方需要,所以大師建設了道場;認為淨化人心的文字思想應該要走進每一戶家庭,法師有限啊,所以辦報,把報紙上送到每一個家庭,渡了眾生。即便報社賣一份是賠一份,可是這種燒錢的工作大師還是要做,為什麼?目的就是要給!
佛光山這麼大就是給出來的,所以希望每一個人先學習「給」,給了之後要學習《華嚴經》的「不忘初心」,因為要我們能持續地發長遠心,不是說要做就能夠如你所願,做了之後一定會不如意或者是不如期待,甚至可能受到逆境對待,那你要永遠回到你最初的真心,這個初心也叫作「清淨心」,是為了一個理想,為了一個目標,為了達到促進人類真善美更高的境界,因此不求回報的不盡的不懈的給,那是不忘初心所內含的「清淨心」。
第三個就要有心理準備,叫做「以忍為力」。大師說忍為什麼可以成為一種力量,如果到了忍無可忍那不是力量,他認為的這個力是生命的願力,那麼那個忍就不是忍無可忍的忍。那個忍就是我明白了,我明白了這一切的因緣來去,我明白了成功需要時間,我明白了要讓人瞭解需要多少的千辛萬苦,我明白我做了人家還是會不明白,還是會有毀謗中傷,只要做對的事情義無反顧,「我明白了」那會成為一股生命的力量,所以那個忍是明白,明白因緣,明白因果來去,一旦你明白之後就會等待就會承擔,然後負責並且堅持,最後成為力量,所以完成了四給、不忘初心、以忍為力你才叫行佛,我們念佛拜佛求佛實際上最後要去實踐佛之所行。
覺元法師娓娓道來,一字一句解釋。僅僅是「給」開始,這一個字、一句話,覺元法師就演繹出大師一整套的深刻思想,直到教你如何成就佛道。即使法師隨意跟你講解,都是給你最好的人生一課。覺元法師說,一面牆的一筆字,講解下來起碼兩個小時。其實,星雲大師的每一幅字,都是佛學的人生教育,一輩子受用。大師用一生留下這些道理述說給我們,可能窮盡一生都學不完,而且還要實踐。
星雲大師的每一句話都是一堂課,都可以起碼講兩個小時。我對覺元法師說,我想,「這只有你們弟子可以講,把我的心靈打開了,會想到很多你原來沒想到的那些想像,所以非得來這裏三天兩夜不可,要來這邊好好體會才可以。以前我們到這裏來去本山好像就是欣賞那些小橋流水,空氣新鮮,動物很活躍,就是自然的風光,現在由佛陀紀念館再到這裏,大師在給我們這把打開心靈的鑰匙,讓你可以把心靜下來。」
偌大「主殿」的石刻一筆字,在左右兩面牆排列整齊,猶如課堂黑板上寫下的作業。這裏不是展場,而是教室,是人生學習的殿堂。
 

星雲大師實現宏願

少年時的星雲大師早已勾勒出他整個人間佛教的藍圖,很多想法和願景在二十幾歲時就已寫在筆記上黑板上與眾宣說,用他的一生來實踐,打造出「佛說、人要、淨化、善美」的佛光世界。
36歲那年,星雲大師曾提出,佛教需要一所大學,直到他70歲的時候,創辦了第一所大學,之後,佛光山在全世界創辦了五所大學。他很多的想法和願景早就已經想好和勾勒好了。
驚嘆藏經樓之宏偉及巨大規模之餘,你會在其中看到星雲大師的宏願。星雲大師的第一個50年:「以文化弘揚佛法、以教育培養人才、以慈善福利社會、以共修淨化人心」四大宗旨完成了全球佛光山的弘化榮景。而今佛光山教團以具足佛法僧的三寶山,統合了文化、教育和慈善共修體系,進入第二個50年的佛光山。
從拜見、結識星雲大師開始,和佛結緣並可以行走在成佛之道,到觸碰到星雲大師構劃佛光山圓滿藍圖,星雲大師的諄諄教誨成為我生命歷程中重要的旋律。與星雲大師結緣中體驗與佛的緣份,給生命加油中更充實內涵而讓生命別具意義。這個歷程,也讓我們更懂得不斷創造圓滿的人生價值和意義!
(此文為《星雲大師賜佛緣》圓夢章節的部分內容)

(Visited 2,616 times, 1 visits toda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