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譽為「數學界的諾獎」的阿貝爾獎(Abel Prize)首次把獎盃授予給了一位女性。當地時間3月19日,挪威科學與文學院在奧斯陸宣佈,將2019年的阿貝爾獎頒給美國德克薩斯大學奧斯汀分校名譽教授凱倫·凱斯庫拉·烏倫貝克(Karen Keskulla Uhlenbeck),以表彰「她的研究對分析、幾何和數學物理領域產生的深遠影響」。

烏倫貝克是第一位獲得阿貝爾獎的女性,此前的19位獲獎者均是男性

烏倫貝克在數學領域取得的重大進展之一,是她描述了抽象的高維彎曲空間中肥皂膜的複雜形狀。在隨後的研究中,她為量子場論中物理學家廣泛使用的描述粒子與力之間基本相互作用的技術提供了嚴謹的數學基礎。在這個過程中,她也開拓了一個被稱為幾何分析的領域,並開發了許多數學家現在普遍使用的技術。
一直以來,數學界都被認為是男人的優勢領域,但已經有科學研究表明,大腦沒有性別之分。

烏倫貝克在將近40歲時開始發表她的重要論文。1990年,她成為第二位在四年一度的國際數學家大會(International Congress of Mathematicians)上做重要全會報告的女性。在每次大會上,都有10到20場全會報告,但幾十年來,所有的發言者都是男性。烏倫貝克稱,與成為首位阿貝爾獎女性獲獎者相比,「這幾乎更令人緊張不安」。
烏倫貝克說,她意識到自己成了數學領域追隨她的女性的榜樣。「現在回想起來,我覺得自己非常幸運,」她說。「我們這一代女性真的可以在學術界佔據一席之地,而我走在了她們的前列。」但她也指出:「在我的職業生涯中,我當然對自己的女性身份非常認同。也就是說,我從來沒有把自己當成男人。」
阿貝爾獎是以挪威數學家尼爾斯·亨利克·阿貝爾(Niels Hendrik Abel)的名字命名的,其頒獎體系與諾貝爾獎極為相似。自 2003 年以來,該獎項每年都會頒發,以彰顯數學領域取得的重要進展。此前的19位獲獎者——其中有三年該獎項由兩位數學家平分秋色——均為男性,比如,目前在牛津大學任教的安德魯·懷爾斯(Andrew J. Wiles),他證明了費馬大定理;紐約大學的彼得·拉克斯(Peter D. Lax);還有小約翰·納什(John F. Nash Jr.),電影《美麗心靈》(A Beautiful Mind)講述的就是他的真實人生。
在眾多媒體的描述裏,烏倫貝克自小就擅長數學和科學,她更自言「從來沒想過有什麼學科是我做不了的」。事實上,她的成就也證明,數學並不是「男人們」的天賦優勢。
一直以來,數學領域裏的幾何學被認為是女性表現不及男性的少數領域之一,女性不像男性那麼善於心理旋轉或「尋路」,即在空間中確定自己的方位。這一差異向來用於解釋科技領域存在的性別失衡——伴隨著很大的爭議。在美國,每三位大學教授中有一位是女性,但科學和工程類的教授中只有五分之一是女性。然而,更新的研究澄清了這種空間能力差異。
科學家說,這種差異很大程度上是文化因素塑造的,而且可以被克服。大腦是有可塑性的,俄亥俄州立大學的工程教育學教授雪莉·索爾比(Sheryl Sorby)說,只要掌握了正確的工具,女性就可以改進和提升她們的數學能力。「這可能是促進更多女性進入數學領域的重要一步,」索爾比說。
長久以來,心理學家一直理所當然地認為女性和男性的大腦從根本上是不同的。但是在一本1974年出版的里程碑性著作中,斯坦福大學的發展心理學家艾莉諾·麥考比(Eleanor Maccoby)和卡羅爾·傑克林(Carol Jacklin)回顧了幾千例研究,發現結果是相反的:總的來說,沒多少數據支持傳統的男女有別觀點。的確,男性的大腦要大一些,但他們的身體也要大一些;除了尺寸以外,大腦之中沒有明確的物理特徵,可以證明它屬於男性還是女性。2015年,《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PNAS)上的一項研究得出的結論是:「人類大腦無法分成‘男腦’和‘女腦’兩類。」
天普大學的認知與發展心理學家,曾研究過空間認知性別差異的諾拉·S·紐康姆(Nora S. Newcombe)對「科學界缺乏女性是因為女性的先天條件不行」這個觀念感到憤怒。「我認為這其中可能有生理機制的影響,但對人類潛能來說,這根本沒那麼重要」。她說:「這聽起來像是一種藉口,逃避要改進人類自身還做得不夠好的地方,所必須付出的努力的藉口。」
 

(Visited 61 times, 1 visits toda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