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會上的中醫藥看點 傳承和創新是關鍵詞
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李克強總理的一句“支持中醫藥事業傳承創新發展”,再次使中醫藥發展議題成為兩會上的熱點。可以看到,今年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及的通過減稅降低醫藥企業負擔,加強醫藥衛生行業監管,確保醫藥行業健康發展等具體,為中醫藥的發展振興創造了更多的有利條件。
據悉,這已經是連續第三年政府工作報告強調要“支持”中醫藥事業發展,其中“傳承創新發展”的中醫藥發展之路依舊延續了去年政府工作報告的說法。
確實,隨著近年來中醫在國內和海外越來越受到歡迎和認同,以中醫藥法為基石的中醫藥法律法規體系日益健全,中醫藥科研成果不斷湧現,臨床優勢更加彰顯,如何兼顧傳統中醫藥的精華與新時代的現實需要,處理好中醫藥的傳承和創新,切實把中醫藥這一祖先留給我們的寶貴財富繼承好發展好利用好,是全社會需要關注的問題。
今年全國兩會期間,各界人大代表和政協委員們齊聚一堂之時,也集思廣益,對政府工作報告中的“中醫藥事業傳承創新發展”進行了各個角度的解讀,努力為中醫藥未來的發展勾畫出美好的藍圖。
傳承為根基 經典名方要規範
正如兩年來政府工作中所強調的那樣,中醫藥的傳承和創新是其發展過程中不可回避的兩大重點問題。而傳承歷史更是中醫藥賴以發展的根基。
其中,中藥的經典名方如何在現代醫學中更好地應用,是不少中醫藥界代表委員們關注和思索的問題。
目前,經典名方製劑面臨在世界範圍內被不同程度、不同方式地商業開發、資源爭奪和專利搶注,可謂“外強環伺”。同時,經典名方製劑研發在現實層面還有困境亟待破解,比如,對於多基原和基原有變遷的中藥如何確定基原,古代劑量如何換算,古代炮製和現代工藝如何銜接,傳統工藝不適合現代製劑大規模生產,傳統劑型不能滿足不同用藥群體需求等。有時,不同專家對同一經典名方見解不同。一張好的經典名方,常常是多個企業找多個課題組研製,最後以誰的為基準,是否存在前期資源浪費等問題,都值得關注。
對此,全國政協委員、中國中醫科學院院長黃璐琦院士建議,應儘快出臺經典名方製劑的技術規範,指導企業進行經典名方研發,建立並完善中藥審評諮詢專家委員會制度和中藥技術審評爭議解決機制。他說:“推進古代經典名方研發絕非多幾個一般意義上的中藥製劑品種。當下,更重要的是充分發揮其臨床效果,以精品傳承經典,以療效滿足需求,以價值驅動市場,引領中醫藥高品質發展。如此,方能讓更多老百姓在中醫藥事業傳承創新發展中真正受益。”
全國人大代表伍新濱也期待針對經典名方中存在的共性問題,組織專家討論,形成統一意見,同時對原料基原的要求能夠更加貼近生產實際。他還指出,對古代經典名方製劑簡化註冊審批,本質是突出中醫藥理論指導、重視臨床實踐經驗,既有利於推動形成符合中醫藥特點的中藥新藥研發審評體系,又可激發中醫藥原始創新能力,最終目的是服務更多患者,滿足現實需求。
全國政協常委、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局長於文明也在兩會期間談到,今年全國範圍內就將開展中醫藥學術傳承制度試點,發佈古代經典名方目錄(第二批),調研中醫診所備案制度和確有專長人員考核改革的實施情況,各地要加快制修訂中醫藥地方性法規,把中醫藥法作出的制度設計轉化為一項項推動中醫藥發展的硬招實招。
創新為動力 人才管理兩手抓
當前,中醫藥振興發展迎來了天時、地利、人和的大好時機。在全國政協委員、中國中醫科學院廣安門醫院院長王階看來,中醫藥要發展,離不開創新,沒有了創新,就不能融入世界舞臺。今年兩會期間,他就向全國政協提交了《做好中醫醫院院內製劑傳承及創新的建議》。
王階委員在接受媒體採訪時指出,中醫藥的創新有兩個方面。首先,中醫藥作為一門臨床學科,創新就應當體現在療效上。古代經典方劑流傳至今,有著豐富合理的內涵,但完全搬用古代方劑來治現代的疾病,是有所欠缺的,所以中醫藥需要融合、創新把古方運用到現代的疾病治療上;其次,中醫藥需要借助現代科技手段向前發展。從治療靶點清楚、藥物成分明晰、作用環節清晰、作用機理清楚,最後使臨床疾病得到確切而有效的療效,就是傳統中醫藥的再創新。
全國政協常委、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局長於文明表示,今年他帶來了《關於多措並舉提升基層中醫藥人員待遇的提案》《關於在國家醫保制度中進一步支持中醫藥服務提供和使用的提案》《關於從源頭保證道地藥材品質的提案》《關於加快出臺中醫藥傳統知識保護條例的提案》《關於鼓勵發展多層次商業健康保險的提案》等多個提案。
“中醫藥傳承創新發展,學科內涵傳承是基礎,療效是關鍵,人才是第一要素。”於文明在兩會上表示,聚焦隊伍建設、推動改革健全中醫藥人才培養和使用機制也是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下一步的工作重點,將通過實施中醫藥傳承與創新“百千萬”人才工程,繼續推進國醫大師、全國名中醫的評選表彰,建立健全吸引、穩定中醫藥人才的保障和長效激勵政策機制,鼓勵激發中醫藥人才提高中醫藥服務能力與水準的活力。
他指出,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將聚焦中醫藥學科能力提升,加快中醫藥傳承創新發展。傳承是根基,創新是學科與時俱進的動力。要建立多學科、跨領域共同參與的中醫藥科技創新體系,建立符合中醫藥特點的中醫藥科研方法學體系和評價機制,“力爭在重大疾病防治、重大新藥創制、重大技術攻關等方面取得重大突破”。
粵港澳助力 中醫藥“走出去”
隨著中醫藥的國際影響力不斷提升,中醫藥已傳播到183個國家和地區,許多“一帶一路”沿線國家都建設了一批中醫藥海外中心。中醫藥如何更好地走出去,在世界舞臺上走得更遠,也在兩會上引起了廣泛討論。
今年2月,國家《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正式出臺。利用港澳的對外窗口優勢,成為中醫藥走出去的一大機遇。2月25日,廣東省衛生健康委、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食物及衛生局、澳門特別行政區政府衛生局三方簽署了《粵港澳大灣區衛生健康合作共識》,深化中醫藥領域創新合作成為共識。
這次兩會上,全國政協委員、民盟廣東省委副主委、廣東省中醫院副院長盧傳堅也表示,中醫藥科技創新將成為粵港澳大灣區建設中的重要工作之一。
他指出,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目前充分重視中醫藥科技創新。具體而言,一是為建設“粵港澳大灣區中醫藥創新中心”提供政策支持,將“粵港澳大灣區中醫藥創新中心”納入國家科技創新體系,同時為“粵港澳大灣區中醫藥創新中心”的高效運行營造政策環境,解決跨區、跨境的體制機制差異帶來的困境;二是以粵港澳科技合作為基礎,助推中醫藥創新走向國際。
盧傳堅建議,要首先為粵港澳三方加強中醫藥科技協作,開展聯合攻關提供條件。建議設立粵港澳合作中醫藥科技專項。其次,探索中醫藥產品進入國際主流社會的管道,推進中醫藥產業化和國際化。建議制定出臺中醫藥產品在港澳地區審批、註冊、上市的指導意見,逐步建立三地統一協調的中藥新藥研發標準和審評體系,並探索通過港澳地區輻射國際的有效路徑,加快中醫藥國際化進程。最後,以國際傳統醫學臨床指南等標準化工作為抓手,推進中醫藥規範化服務走向國際。
全國政協常委、鳳凰衛視董事局主席劉長樂也建議,在粵港澳大灣區規劃下,香港完全可以發揮獨特的作用,利用好其作為金融和貿易中心的地位,利用機制健全的市場,完備的資訊網絡,以及高級貿易技術人才的優勢,建立中藥國際貿易中心,讓香港成為中醫藥國際化的中藥窗口。
劉長樂表示,作為世界首屈一指的中藥資源大國和中醫藥發源地,中國的中醫藥出口額卻不甚樂觀。為了解決這個問題,他建議內地應該與香港在中醫藥發展方面加強合作,充分發揮香港在政策、經濟、知識產權方面的優勢,推動中醫藥“走出去”。他還建議,內地和香港不僅可以合辦中藥檢定中心,建立一套“客觀”的中藥評價體系,讓藥材的品質關有章可循。還可以發揮香港在國際知識產權保護方面擁有優質人才儲備和豐富業界經驗的優勢,由政府牽頭,聯合設立中醫藥知識產權諮詢委員會,為中醫藥保駕護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