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政協委員任紅的兩會提案:關注醫療民生,為看病難支招
近年來,建設“智慧醫院”的理念在國內一直很熱。網上預約掛號、掃二維碼取報告、智能化取藥等種種方式,都極大地提高了國內居民看病的便捷程度。
今年兩會上,帶著對“智慧醫院”未來的憧憬和對各類醫療問題的深入見解,全國政協委員、重慶醫科大學附屬第二醫院院長任紅提交了四份與國內民眾生活息息相關的提案:《加大智慧醫院建設、滿足群眾高質量看病需求、解決看病難》、《為了幾千萬“乙肝媽媽”的幸福立即啟動母嬰零傳播國家行動》、《對醫院藥事管理和服務實施合理收費,確保用藥安全、提升臨床藥學水準》、《從17種抗癌藥降價看加大藥品價格國家談判作用》。
在任紅看來,“智慧醫院”在中國還有著很大的發展空間,不僅需要將人工智慧技術(AI)與醫療機構深度融合,提升醫療品質,提高醫院工作的效率、保障患者的安全,還要讓患者有更好的體驗感,為患者進行更高質量的診斷和治療,真正緩解“看病難”。
第一眼重慶廣電報這樣評論任紅:“2018年第一次擔任全國政協委員的任紅,是重慶醫科大學第二附屬醫院院長。過去這一年,他將履職調研的重點,放在了自己工作的醫院,以多年從事醫學工作的經驗,為智慧醫院的高品質建設獻策。”
資訊共用可實現“AI看片”
今年全國兩會,任紅帶去的《關於加大智慧醫院建設,滿足群眾高質量看病需求解決看病難》這份提案中,提出了三個建議。
一是建立健全醫療數據開放共用機制並強化資訊安全和隱私保護。國家層面加快制定統一的醫療數據開放共用政策和標準,推動機構間和醫生間的資訊共用和服務協同,為分級診療提供資訊化支撐,助力實現“基層首診、雙向轉診、急慢分治、上下聯動”。
二是完善政策保障。在制度建設層面,目前人工智慧在醫療領域全面落地,我國應進一步加強相關制度、標準建設。逐步完善人工智慧技術在醫療健康領域的標準和規範,明確醫療責任主體,劃清權責範圍。探索與人工智慧醫療應用相關的前瞻性法律法規;在民事方面,確定人工智慧相關醫療損害的法律責任主體,並探索建立人工智慧醫療責任保險制度,解決受害者的賠償問題。
三是加速AI在醫療領域的應用推廣,加大智慧醫院建設力度,形成示範窗口平臺,改善群眾就醫體驗。AI技術與我國正在推行的分級診療體系結合,優化醫療資源配置、提高醫院管理效率,促進醫聯體運行效率。繼續釋放 “互聯網+醫療健康”的政策紅利,讓百姓看病就醫的“獲得感”不斷增強。
任紅說,以正在探索的“AI看片”為例,就是基於大數據、資訊共用等基礎上。以前,患者拍了X光片後,醫生再用經驗進行分析,如果通過“AI看片”,就可以把世界上所有的類似病例綜合起來進行智能分析,診斷更快更準確。“隨著人工智慧在醫療行業應用發展,‘AI看片’離我們並不遙遠”。
關注民生的政協委員
而任紅院長兩會上四份高質量的提案,背後其實是他多年來刻苦的調查研究以及對民生問題的深深關切。
今年兩會前,任紅院長就收到了來自全國政協辦公廳聯絡局無黨派辦公室發來的一封感謝信。信中寫道:“在2018年7月住渝全國政協委員赴內蒙古考察中,任紅委員不辭辛勞,深入基層、密切聯繫群眾、深入調查研究,提出了高水準的意見建議,為考察成果的形成做出了重要貢獻,充分體現了政協委員的擔當。”
這封感謝信是對任紅院長作為全國政協委員的充分肯定。2018年,任紅院長當選為全國政協委員,雖然履職時間不長,本職工作也很忙碌,但他積極參加政協各項活動,交出了一份漂亮的“作業”:參加全國政協全體會議2次,重慶市政協會議3次,調研視察2次。此外,他還通過提案、大會發言、反映社情民意資訊等多種形式積極議政建言。
在履行委員職責中,任紅院長也把關注的焦點落在了醫療民生領域。2018一年中,他提交了《借鑒國際慣例,規範並積極引導醫生參與國際學術活動,提升我國學科發展和醫療技術水準的建議》《如何提升醫改主體,醫院和醫務人員主動參與醫療體制改革的幾點建議》《關於進一步深化和推進醫聯體發展,加快推進分級診療制度形成幾點建議》等3件提案,不少建議得到採納。
醫改一直是大家關心的熱點。自2009年起,我國進行新一輪醫療改革,新醫改已經取得了階段性的成果。“目前,全國91.1%的三級醫院參與了醫聯體試點,各地模式不盡相同,緊密型、鬆散型,呈現遍地開花的局面,但醫聯體建設所產生的問題卻是共性的。”
任紅從醫聯體問題入手,又提出《關於進一步深化和推進醫聯體發展,加快推進分級診療制度形成幾點建議》的提案。他表示,將持續對醫聯體改革進行關注,希望最終實現讓醫聯體內的各層級醫院之間建立統一的資訊化系統,共用病人檔案、檢查結果、用藥、治療等資訊。“積極履職不僅是委員的職責,也是委員傾聽民聲、為民呼籲的重要途徑。”任紅說。
把醫院一線的工作感想寫進提案
任紅常常處在醫療工作的一線,在工作中的感想也會激發他寫下提案中的很多建議。
“以前有沒有檢查過?”這是任紅在診治病人時,問得最多的問題之一。病人去不同的醫院看病,同一項檢查也反復做。在任紅看來,這些都是無用功。
醫院如何讓病人和醫生都輕裝上陣?任紅提出,要加快建設智慧醫院,實現醫療數據共用。患者的掛號、就診、檢查化驗等資訊,通過大數據能在任一醫療點上查詢到。同時,通過智能化建設,讓患者就醫的每一個環節都安全省心。
在重慶醫科大學第二附屬醫院江南院區,任紅所描繪的高品質智慧醫院圖景正在鋪開。門診藥房的全自動發藥機,15秒就能調配好一個病人的藥,排隊取藥時間縮短了三分之二。藥師把更多的時間和精力,用在對患者的用藥指導和處方藥品核對上。
通過調研走訪,任紅看到,智慧醫院建設已經邁進了1.0階段,看病就醫的部分環節實現了智能化。而醫療數據如何實現互聯互通,成為了目前智慧醫院建設的“卡脖子”環節。今年全國兩會上,任紅將建議利用大數據智能化技術,打造智慧醫院2.0版。
任紅希望,能打通各個醫療點相對獨立的系統,形成像高速公路一樣的網路。不管是病人的資料、標本庫,還是科學研究,通過互聯網和大數據的形式,實現醫療數據共用,使病人真正體會到不一樣的醫療服務。”
任紅所在的重醫附二院每天有大量患者就醫。如何讓醫院的效率更高、患者的體驗更好、病人更加安全,更可靠更精准的診斷,更多優化配置治療方案?這些,就是任紅一直關注和考慮的問題。
“近年來,人工智慧技術取得巨大突破,人工智慧與交通、安防、醫療、金融、教育等領域結合,已經進入了百姓日常生活。”任紅介紹,“AI可以在提升早期檢測準確度、加強診斷和風險控制、輔助病人自我健康管理、提升治療效果等方面,給予醫療工作者充分支持,將在‘以患者為中心’的醫療模式中發揮重要價值。”
任紅說,目前,大多數的“智慧醫院”建設還處在起步階段,主要解決的是患者的看病體驗和直觀感受,如網上預約掛號、掃二維碼取報告、智能化取藥等,一定程度上減少了排隊等待的時間;有的已經進行“遠程醫療”,但離“智慧醫院“的核心目標還存在差距。
以重醫附二院為例,每天門診量達到6000多人,有上百名醫生坐診,平均每個醫生每天的門診量就有五六十人,最多的甚至達到上百人。
“在這種情況下,如何提高醫院的效率,保障病人的安全就變得尤其重要”,任紅說,這就需要加大“智慧醫院”的建設,真正解決“看病難”。
曾去了國內多地醫院調研
為更好地瞭解“智慧醫院”的建設情況,任紅去了北京、上海、廣東、浙江等國內多地醫院調研。通過調研任紅發現,當下建設“智慧醫院”最缺乏的,一是頂層設計,二是基礎的數據和技術支撐。
任紅說,從2015年國務院出臺《中國製造2025》開始,政府就已經出臺了眾多相關政策,促進人工智慧技術和產業的發展,2017年國務院發佈《新一代人工智慧發展規劃》, 2018年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於促進“互聯網+醫療健康”發展的意見》,提出要積極推進和創新“互聯網+”人工智慧應用服務,我國的醫療服務模式和患者就醫體驗正在發生深刻改變。
但是,醫療數據開放共用程度不高、人工智慧醫療應用缺乏政策支持和配套法規等問題,制約了AI與醫療機構的深度融合,智慧醫院的建設水準參差不齊,妨礙患者的就醫改善。
具體表現為三方面:醫療數據開放共用程度不高、醫療AI缺配套政策支持、基層醫院診療水準影響病人就醫獲得感。比如,醫療AI相關的政策法規相對落後,人工智慧代替或輔助醫生進行診療或手術,一旦造成醫療事故,存在權利義務和責任承擔如何配置等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