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紋身曾經是令人聞風喪膽的黑幫標誌,近年來早已擺脫了傳統印象,成了一門身體美學,得到了主流文化的認可。


香港紋身最早追溯到上世紀40年代,1946年,旺角出現了香港首間紋身舖頭,其後,紋身店極速擴張,70年代進入迅速發展期,紋身的大多是香港黑幫三合會成員及美國水兵為主。如今,香港的紋身技術得到了極大改善,痛感減輕,著色更深,各行各業的人都會前來紋身,紋身也逐漸成爲一門身體美學,得到了主流文化的認可。

香港紋身文化的變遷

上世紀70年代末,紋身在香港進入鼎盛時期,越南戰爭期間,香港幾乎每天都有戰艦停泊,士兵一靠岸,即奔紋身店,有紋身師傅回憶:「他們去打仗誰知會不會死,那時他們多數紋心形圖案,寫上妻兒姓名,沒地方去便買了啤酒上來等。」老師傅的敘述也道出早期紋身文化的內涵和特定的客戶群體。
當時,最出名的當屬灣仔紅燈區的「新奇紋身」,江湖中人的紋身圖案多為青龍白虎,相傳「新奇紋身」老師傅技藝了得,左右兩手各持紋身槍一隻,不過多久,兩條活靈活現、目光兇煞的龍即出現在客人手臂。
老一輩人眼中,男人紋身必是黑道中人,女人身有刺青,必出自青樓。的確如此,紋身源於中國先秦時期的墨刑,亦稱為「鯨刑」,臉或額上刺字或圖案即為犯人。日本江戶時代,更直接將紋身等同於黑社會,紋身面積越大,江湖地位越高,香港受古惑仔文化和黑幫的影響,紋身者也多為黑道中人。
「現在時代不同了,很多人都用開放的眼光看待紋身,以前覺得紋身是不好的東西,現在來紋身的各年齡段、任何職業的人都有。」香港本土紋身藝術家Tony對《超訊》道出了今日紋身的內涵。
Tony是香港第一批紋身師傅,2000年在尖沙咀開了自己的第一間紋身店「千色紋身」。據他回憶,當時全港紋身店不及10間,今日竟擴展到了幾百家,除了紋身店數量的增加,香港紋身技術和從業者也出現了新的變化。
「以前去紋身的人都像是去上刑營,紋身槍在身上每畫出一筆,就能聽見顧客痛苦的喊叫」。Tony笑著說道。通過幾代紋身師傅的研究,今日,香港的紋身技術得到了極大改善,痛感減輕,著色更深。
相比老一輩的紋身師傅,新一代的紋身師傅更有創意,會將生活故事融入作品,Tony的徒弟邱與師傅對於紋身有不同的理解,他的作品中有很多寵物圖案及生活小物,色彩鮮艷,線條幼圓,形象憨態可掬,頗受年輕人歡迎。
Tony說:「紋身可以記錄生活,表現個性,我對紋身持開放的態度,只要有創意、紋得好,我都接受。」
除了流行於民間,紋身藝術也得到了主流文化的認可,2012年香港導演林超賢的電影《逆戰》中,演員謝霆鋒右臂龍圖騰的紋身圖案即為Tony和該片的美術指導莫少聰合作完成,紋身美學為電影中的人物形象塑造增色不少。隨著時代的進步,紋身早已從黑幫標誌蛻變為了一門獨具特色的身體美學。

tony为谢霆锋纹身

紋身是伴隨一生的烙印

Tony在美國紐約成長,接觸紋身是個巧合。一天放學回家路上,一個老外正在街上為自己紋身,他被這幅場景吸引,駐足觀看許久,師傅看到他,便喚他過去幫忙,手拿紋身槍在人皮膚上描畫線條的那一刻,Tony從此決定以紋身為職業。回到家的他迅即買了一套紋身設備,朋友成了他的第一位顧客,因為童年的繪畫基礎,Tony對色彩和構圖相當敏感,設計圖案也手到擒來。
不過,對於想紋身的人來說,Tony都會强調,紋身沒有後悔,會跟隨自己一輩子,但也很有意義,從第一次接觸紋身到如今,他身上共有16處紋身,每一個圖案都有一段故事。例如左胸口的天使紋身來自那位紐約街頭的啟蒙老師,右臂內側的英文字母是16歲時初戀女友的名字。「看著它們,我會想起經歷過的每件事,一樁樁都被嵌入了身體。」
很多紋身師反對年輕人將紋身當做潮流,盲目紋身,香港女紋身師 Lily Cash 曾說過,你可以因為純粹喜歡,沒理由地去紋身,但若純粹抱著「人有我有」的心態,這是一種不尊重。紋身是一輩子的事,既然決定刺上永恆的烙印,就得深思熟慮,別讓自己後悔。
很多時候,紋身師傅也是故事的見證者,曾經有一位香港父親,因女兒患病離世,便將她的笑臉紋在了胸前,這時的紋身帶給人慰藉,仿佛將逝者刻入了親人心裏。在Tony口中,紋身仿佛充滿魔力,為人披上了一件勇敢的外衣。據他回憶,一位顧客曾因身材瘦弱矮小不自信,皮膚上紋上圖案後,朋友覺得他極有個性,本人也變得堅強、樂觀了不少,紋身成爲了一件無形的鎧甲。

tony为郑秀文纹身

紋身是帶著痛的信仰

每一個紋身圖案都是紋身師傅和客人思維碰撞的結晶,根據顧客的形象和氣質,Tony為顧客量身定做最適合的紋身。比如,顧客要求紋一個英文名字在胸口,至於紋什麼字形、大小,選用何種顏料,紋在身體的哪個部位,Tony都會給出意見。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性格,好的紋身能將性格和圖案融合,既然選擇了紋身,就要讓它彰顯個性,成為生命的一部分。」Tony說。
Tony紋身店的墻壁上掛滿了顧客紋身後的相片,走近看,每個人紋的位置不同、圖案不同、大小各異。Tony笑著說道:「他們留影時,每個人都開心地看著鏡頭,但紋的時候有人會痛到流淚,紋身是帶著痛的信仰,沒有痛就沒有銘記,這也是紋身的魅力。」
每個人都知道紋身是痛的,但還要堅持紋,因為有慾望,如果心底裏欣賞不了紋身的美麗,即使送給他也不會要。
香港的大街小巷還藏匿著不少紋身店,除了一些老字號,還冒出不少新潮的紋身店。正如紋身一樣,一旦成為了職業紋身師就很少有中途離開的,Tony從14歲在紐約街頭拿起紋身槍起已幹了逾30載,他見證了香港紋身的發展演變。
面對時代的流變,青年紋身藝術家的出現以及大眾審美的多元變化,這位資深紋身師抱著開放且自信的態度,他未通過網絡散發過任何廣告,也沒想過連鎖經營,只是成爲人們口中尖沙咀神秘、技藝高超的紋身師傅,小小一間紋身店便成了他的信仰。
Tony表示:「很慶幸自己在紐約成長,家人的開放讓他接觸到紋身這門身體美學,社會大眾也打破了紋身等同於壞人的印象。」

(Visited 2,996 times, 1 visits toda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