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地特效化妝創作貼近國際水平 化妝師冀帶旺電影業發展
根據香港《無線新聞》今日(1月16日)的報導,內地電影票房高漲,新崛起的一批中國特效化妝師的創作也越來越接近國際水準。
看好內地電影市場
特效化妝師說:「我們是裝修工人,只不過別人裝修房子、我們裝修人。」
一層一層假皮貼上臉,用畫筆慢慢地雕塑眼皮、鼻頭和下巴等細節,再上噴槍,演員都已經睡醒一覺,而「變臉」工程才完成一半。
特效化妝師劉吉說:「我們取了涵予哥(演員)的模型後,要在上面做整體雕塑和調整,那個叫肖像化妝、肖像妝是難度最高的。」
他說,肖像妝要符合電影人物,配合導演造型指導,結合真實與想像。而為了「求真」,他還需要特別去學習。
劉吉表示:「你要是做傷效類的,你就一定要買法醫的書。你要知道屍斑是甚麼樣的、全部是得寫實,我還混到過跟同學去學醫呢。混到他們那裡面去看過福爾馬林泡的那些死屍,看見真的死屍的話多少會有點心裡負擔,但是沒有那麼害怕。因為我們只是想看看皮下組織啊、脂肪啊,具體是甚麼顏色、甚麼樣子。」
內地電影市場近年一直保持年均百分之三十以上的驚人增長率,2017年為票房帶來近560億人民幣收入。而行內人才稀缺,特效化妝師的薪酬是一般電影化妝師的三倍,由幾萬到幾十萬人民幣。
劉吉說,特效化妝只有你想不到,沒有做不到的,他看好未來內地電影市場,會帶旺行業發展。
提起特效化妝,我們一般會想到好萊塢的特效化妝師。內地電影的發展歷經曲折漫長的過程,2003年CEPA出臺後,香港導演紛紛北上合拍,帶來了特效、武術指導、美術指導和攝影專業人才。時至今日,內地電影人通過在交流中的不斷學習已經掌握了曾經稀缺的電影拍攝技術,反觀香港電影的發展,可謂一波三折。從90年代的年產200多部影片下滑到如今的50幾部,人才和本地觀眾的流失將港產片的發展置於一個狹窄的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