弗羅茨瓦夫大學

弗羅茨瓦夫大學[/caption] 波蘭西南部的奧得河畔有座小城市,人口少於山東的烟台,相當於湖南的常德,只有62萬人。今年(2016)被評爲歐洲文化名城。她這榮譽吸引我慕名而去。這小城的水網有點像中國的蘇州,不僅有小橋流水,還有大橋急水。不僅有鐵橋、斜拉橋,而且還有供大學師生換教室上課用的吊橋。島外有島不稀奇,令我欣喜的是島內還有小島。島是公元10世紀小城最早的發祥地。後來小城屢遭戰爭破壞,但我們仍能看到參天古樹。 不過,更吸引我去遊覽的還不是今年這次的小城榮譽,因爲我在「文革」中從事自然科學時,就知道這小城出過十多位諾貝爾獎得主,被譽爲「諾獎的搖籃」,物理學獎、化學獎、醫學獎、文學獎、經濟學獎,應有盡有。怎麽會有這麽多人獲獎呢?多年來我一直在琢磨這件事。 不僅如此,這小城還有一大批雖未獲得諾獎,但實際上並不次於諾獎得主的哲學家、數學家、作曲家。比如第一個發現老年痴呆並把老痴呆症以其名字命名的阿茲海默就曾病逝在這小城裏。我這正在大踏步奔向老痴呆的老人怎能不思念他呢? 說了半天,還沒講出這小城的名稱。這小城的名稱不止一個。過去和現在都稱小城爲弗羅茨瓦夫,這是波蘭語,天經地義,是一千年前統治這裏的波希米亞公爵的名字。可是這小城一度被稱爲布雷斯勞,這是德語。有些波蘭人很討厭這名字,不過我還在鐵路邊看到同時標有上述兩個名稱的路牌。此外,還有捷克語、拉丁語的名稱。名稱很多,不是譯音上的差別,而是意味不同。名稱多說明小城民族衆多,文化多元。 近年來已有兩千多家外國公司在弗羅茨瓦夫設了分公司。他們既帶口袋來,也帶腦袋來。長期的文化多元爲小城帶來多姿多彩多諾獎。 這裏的文化是不是多元?有一批不開口的「老師」會告訴你,這就是建築物。我邊走邊看,只見馬路兩旁有普魯士風格、奧地利風格、波希米亞風格,有哥特式、巴洛克式,有古典主義更有現代、後現代主義的建築,美不勝收。建築的多元,讓我思考建築物裏的人的所思所想會不會也是多樣?在弗市中心廣場,有家書店,我雖是波文盲,也按習慣進去逛了逛。不料從書店出來發現隔壁是賣槍支的商店,我又好奇地走了進去。見店裏的手槍比我當年在淮海戰場幫解放軍叔叔登記戰利品中的手槍花樣還多。書店、槍店門連門,這算不算文武互補呢? 人無不是學而知之。名師出高徒,上述弗市的名師幾乎全是由高徒轉化出來的,絕大部分諾獎得主是弗羅茨瓦夫大學培養出來的。排在創立量子力學頭一名的馬克斯·普朗克就是從弗羅茨瓦夫大學裏脫穎而出的。 弗羅茨瓦夫大學創辦於1702年,擁有三百多年歷史,現有43000學生。我信步去了他們十個學院中的三個,進了他們的圖書館和階梯教室。小小的弗市竟有30所大學,共有學生13.5萬。這就是說,在校學生佔人口的五分之一以上。這個比例是世界上最高的。學生多才是弗市諾獎多、名人多的深層次的原因。這裏的人不存在「上學難」的問題。私立大學收費,國立大學免費。在弗市的大學中有國立大學11所。 「萬衆創新」,前提是要像弗市那樣萬衆進大學,量中求質,從奔騰的萬馬中選出領先的,湧現萬古流芳的。■]]]]> ]]>

(Visited 59 times, 1 visits toda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