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體性事件激增
中國社會科學院在2013年12月18日發佈《社會藍皮書》指出,近年來,中國每年因各種社會矛盾而發生的群體性事件衝突多達數萬起甚至十餘萬起。該藍皮書認為,現階段中國社會處於矛盾多發時期,而且社會矛盾多樣而複雜。據清華大學教授孫立平推算,2010年的群體性事件至少有18萬起。
不過,早年的群體性事件定量為15人以上的抗爭事件,後來據說改為30人,再後來可能上百人的集體抗爭才算群體事件。再再後來就沒有人告訴你具體數字了。
[caption id="attachment_2573" align="aligncenter" width="450"] 廣東烏坎村民主起義是近來最大群體性事件[/caption]
現實社會中的群體性事件比較現實,大多直接為利益訴求,拆遷、土地糾紛、工資拖欠、分配不公等等引發民眾群體共憤的侵權事件。當局處理不當或者根本不處理引發天怒人怨。處理方式大多是出動員警以慣用的維穩方式驅趕、抓人,有的最終流血告終。
作為實體世界的反映,網絡世界也開始呈現群體性事件,且大多一上就是超過十萬以上的圍觀。這引起當局的極為緊張,早些時候,超過十萬就是零界點。而敏感時期,一旦觸及關鍵詞就被防火牆和諧掉了。
網絡維穩或許比現實維穩要容易得多,只要刪除、屏蔽使得敏感內容消失得無影蹤便能達到目的,而不需要出動全副武裝的警察,不需要流血、暴力。并且這種管治毫無道理可言,「違反法規」「被舉報」寥寥數語便把你輕易解決,個人或組織都手無寸鐵地只能被動接受,而再無他法。申訴?永遠不會成功。繼續寫?繼續刪。
刪貼,用「看不見的手」化解當局尷尬
通常,涉及批判性的文章被和諧的概率較大,但事實卻不盡然。一篇主題為「G20五大難點」的文章,講述的是中國舉辦G20不容易,因為具備新聞性和話題性,馬上引起圍觀評論,結果迅速被「和諧」,讓人摸不著頭腦,可見網絡維穩完全沒有章法。
筆者昨天一篇「用1200萬『和諧』雷洋案?別讓正義來得太遲」文,2小時上萬點撀,並引起大量評訹。本來以為可以達到十萬點撀的群體事件才會被封,想不到僅在15620時就被「和諧」。而同日,夏霖律師被判刑的網絡文章,不少還被保留著。
可以大概看到的網絡群體事件維穩的特色。網絡群體事件以理性評述出發,沒有肢體動作;往往都是對具體發生中的事件進行評論;敏感話題會迅速引起網民的關注,並發表跟帖;如果涉及政論及對當局的執政意見,或會引起民眾共鳴的,則很快被遮罩。我還觀察到,正在發生、當局還在處理中的群體事件管控嚴格,已經處理有結論的,尺度會寬一些。
[caption id="attachment_2571" align="aligncenter" width="450"] 刪貼成為網絡維穩重要手段[/caption]
對當局來說,網絡群體事件比現實社會的群體事件更可怕。現實社會的群體事件的社會乃至國際影響,要通過媒體尤其是網絡才能傳播。網絡群體事件則直接就在網絡世界傳開了。現實社會的群體事件,其抗爭的實際利益僅限抗爭者。網絡群體事件自所以能引起關注,往往是那些評述與公眾相關。
令當局尷尬的是,現實社會中的群體事件,抓了領頭者,鎮壓下去後基本能平息。網絡群體事件涉及面廣,傳播速度快,這裡屏了,那些又起。點燃的星星之火,一波又一波,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作為開明的政府,需要以言論自由為自己粉飾文明,但那些理性且尖銳的批判性言詞引起的網絡共鳴又芒刺在身,不屏不足以平民憤。
截止到2015年7月,微信每月活躍用戶約5.49億,朋友圈每天的發表量(包括贊和評論)超過10億,流覽量超過100億。如此海量,加上現實社會不斷出現的不公平,沒正義現象,網絡群體事件不斷產生是趨勢。且網民們道高一尺魔高一丈,屏了以後還有照片,觸犯了關鍵詞還有代用詞。網民和網管鬥智鬥勇,網絡群體事件層出不斷,為的是我們可以生活在堅持真實、真相、真理的社會。]]]]> ]]>
(Visited 99 times, 1 visits toda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