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發展已進入新時代,特別是其經濟發展已從粗放性、資源高度消耗、出口導向型轉向注重創新與效益的高質量發展。本文重點探討高質量發展與平衡性發展之間的關係,分析中國的諸多不平衡性問題。特別闡述如何解決這些不平衡性問題,進而實現高質量的發展。文章亦分析了平衡性高質量發展中應注意的問題。 關鍵詞: 高質量發展, 平衡性發展, 可持續性, 中國經濟

黨的十九大報告明確提出了當前與今後相當時期中國社會的主要矛盾是人民對美好生活的需求與不充分、不平衡的發展,並進而提出了逐步建立現代化的經濟體系,實施高質量的發展戰略。實施高質量發展的條件與基礎是什麼,如何更好地實施高質量的發展戰略?這些都是值得深入探討的重大問題。本文首先分析了中國存在的發展不平衡性問題; 闡述了如何解決發展的不平衡性問題, 並實施高質量的發展;進而分析平衡性高質量發展中應注意的問題。

一. 中國發展不平衡性的表現

儘管改革開放四十年以來中國經濟總量與人均GDP巨大的跳躍,經濟、社會等各個領域取得了歷史性的進步提高,但中國發展仍不平衡、不充分,不能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對美好生活的嚮往與需求。特別是發展的不平衡性,阻礙了經濟、社會的進一步顯著改善、提高,甚至影響了社會公平、正義,阻礙了其持續性穩定發展。中國發展的不平衡性,表現在許多方面,包括: 1. 物質與精神發展的不平衡性。社會物質供應日益豐富了,人們的物質生活顯著提高了,但是影響人們價值觀、世界觀、生活觀的精神產品與服務,相對匱乏。負能量頹廢的不符合民族優良傳統的文化、藝術及其他產品充斥市場,影響大眾及社會。人們的生活水平普遍明顯提高了,但是許多人的素質、精神狀態、理想價值觀、奮鬥精神顯著下降。欺詐、假冒產品,為達個人目的,不擇手段,狂想一夜暴富等日益嚴重。 2. 經濟結構發展的不平衡性。中國三大產業經濟結構不斷調整,農業占整個GDP的百分比從1978年的28%下降到了2016年8.6%。特別是近年來,服務業的比重提高顯著,許多大城市服務業在經濟中的比重,已接近大多數發達國家。但在中國的三大產業經濟結構中,農業比例仍然較高, 而大部分發達國家農業僅佔1%左右。特別是中國的農業就業人口仍超過總就業人員的25%。因此從農業轉移更多的勞動力,鞏固發展工業,特別是製造業,加快發展現代服務業,任重道遠。 3. 行業內發展的不平衡性。中國的製造業,勞動密集工業佔70%,技術性的工業僅佔30%,與世界平均42%技術性工業的差距較大。在全球產業鏈中,中國生產、製造的許多產品,處於價值鏈的低端。例如,蘋果手機在中國組裝,但44%利潤歸美國,30%日本,10%韓國,中國只分到約3.6%的利潤。服務業發展亦不平衡,不能滿足整體經濟及社會發展的需要。農業大而弱、分散,規模不經濟,現代化程度低,抵抗自然災害的能力差,25%多的農業僱員,仍不能解決全國人民的基本糧食需求,仍需大量進口。 4. 地區間、人群間發展的不平衡性。沿海地區,特別是長江及珠江三角州地區,充分利用改革開放的先機,取得了巨大的突破性發展與成就。居民收入、政府財政收入等已達到或接近發達國家的水平。但其他地區,主要是西部及部分中部地區,發展滯後,差異顯著(見下表)。城鄉差異更是巨大。在不同規模城市間,省會或大城市與其他城市間,居民收入、政府財政狀況,與經濟發展水平等差別顯著。據報, 中國除福建、江蘇、浙江、北京、上海、廣東等省市外,絕大部分省區都有較大財政缺口。   [caption id="attachment_21155" align="aligncenter" width="352"]
2017年各地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排名[/caption] [caption id="attachment_21156" align="aligncenter" width="605"]
六省—市歷年財政盈餘(億)[/caption]

(數據來源:財政部)

5. 實體與虛擬經濟發展的不平衡性。 中國經濟中脫實轉虛明顯,特別是近幾年,大量資源、人才流向虛擬經濟體。首當其衝的是製造業,特別是民營製造企業,投資不足、融資困難、人才外流、經營困難。 6. 供給側結構的不平衡性。許多產業包括鋼鐵、水泥等大量過剩,而許多產業及產品嚴重短缺,以致需大量進口,特別是許多高質量的奢侈品及技術性高的製造產品,在國內供應短缺。近幾年大力進行的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雖有成效,但尚未達到目標。 7. 金融發展的不平衡性。在企業融資結構中,直接融資比例低,佔比約20%,間接融資為主,與美國等發達國家,80%的直接融資差距大。影子銀行比例大,不僅提高企業、社會融資成本,更產生巨大金融風險。民營企業、中小企業融資難、成本高。民營經濟已超過整個GDP 50%,並逐年提高中,但民營企業在融資中被邊緣化,缺乏穩定的融資渠道,沒有足夠的資金供給,而且民營企業融資門檻高、要求多, 支付成本大大高於國資企業。中小型企業融資難、成本高已是多年的固疾。 8. 經濟發展動力的不平衡性。過去幾十年中國的快速增長,主要依賴於粗放性資源消耗型及出口導向型。然後由於世界經濟、貿易的變化,中國經濟、出口在世界比重的變化,人口總體結構的變化,及政府大量投資邊際效益的下降,這種粗放型、出口導向、投資帶動的經濟發展模式,難以為續。 9. 貿易結構的不平衡性。中國出口產品中,近90%為製造產品,與世界貿易結構中,70%製造產品,30%服務產品,差異甚大。中美貿易中,中國有超過3千多億美元的順差,但服務貿易逆差超過400億美元。中國的進口產品中,約67%為工業成品,主要是成套設備等。複雜高技術的製造產品,仍主要依賴進口。 10. 經濟與生態發展的不平衡性。中國的經濟飛速發展了,但環境普遍惡化了。生態破壞嚴重,嚴重影響了人們的健康, 甚至日常生活。下圖為世界各國平均 PM2.5/PM10 濃度的比較。以下比較說明,中國污染程度大大高於西方發達國家,亦比世界平均高。
11. 監管,治理能力的不平衡性。市場經濟發達了,政府監管不到位、越位、缺位嚴重。對市場經濟的規律,其作用、缺陷、副作用缺乏必要的認識,對中國的國情缺乏應有的了解。對公共(公益)產品能否市場化,怎樣藉助市場的力量更好更多地提供所需的產品,尤其缺乏基本的認識。與經濟治理能力相比,中國的社會治理能力更顯缺乏, 建立健全現代化的社會治理體系與能力,任重道遠。 12. 公共(公益)產品/服務分布的不平衡性。中國許多重要的 公共(公益)產品/服務,例如醫療、教育,高度集中於大都市,超大或大城市。這造成了社會享受、使用的嚴重不均衡與不公平,更造成了萬眾嚮往這些大城市。人們對美好生活的需求,當然包括高質量公共(公益)產品/服務的需求。

二. 如何解決發展的不平衡性問題,實施高質量的發展

1. 深化改革。就是要更全面綜合改革,進一步深化現有的各種改革。改革的根本目的是提高生產力,使上層建築更好的適應、支持經濟基礎及其發展。經濟體制需進一步全面改革,領導體制、金融體制、科技體制等亦需深度的改革,為建立發展現代化經濟體系掃清障礙。改革就是為建立健全、高效、統一的市場體系。 2.全面開放。對外的進一步深度開放,引進外資,引進更多人才、技術與管理經驗。開放不僅要眼睛向外,亦要向內。中國地區間發展水平差異大,特別是沿海地區,形成了許多具有國內外競爭力的企業及企業集團。對內開放,就是鼓勵、支持、扶持這些企業向其它地區投資,兼并合并,從而帶動共同發展。當然,這樣的對內開放,需以市場為導向,以企業為主體,以政策作保證,互惠共利,共同發展。 3. 繼續調整經濟結構。特別是要鞏固、改善提高製造業,大力發展現代服務業,提高農業生產力,現代化、規模化、專業化程度。大力扶持發展進口替代型製造業。產業本身沒有先進、落後之分,更不能把傳統產業簡單地歸於落後產業,而試圖加以淘汰。對民生產品,必須確保供應、安全,要像重視糧食、能源的國家安全與戰略那樣,重視基本民生產品,特別是日常生活品的生產供應。 4. 建立健全社會主義市場體系,從而建立健全現代化經濟體系。儘管改革開放已四十年,中國仍未形成高效、統一的社會主義市場體系。地區間、行業間市場分割仍嚴重,市場交易成本過高,削弱了企業、行業的競爭力。許多產品、許多行業缺乏足夠競爭,壟斷程度高;而有的產品及行業競爭過度、競爭濫用, 浪費了大量的社會資源。現代化經濟體系的建立,離不開平衡、充分的發展。逐步建立、完善現代化經濟體系,就是要解決發展的不平衡、不充分問題。 5. 不斷總結、吸收國內外發展的經驗,加強國際比較。不斷總結、吸取國內外發展中的經驗與教訓,對避免或少走歪路,更好指導中國今後健康、穩定發展至關重要。世界經濟、社會等的發展有一定的共性、規律。經濟規律、市場規律就是很好的例子。經濟結構調整、變化,從農業社會,走向工業化社會,然後逐步走向服務業主導的發展模式,亦是此種規律。隨着經濟的發展,城鎮化不斷提高,也是一種世界性的趨勢。
6. 追求、實施可持續的穩定的高質量發展。高質量發展必須注重產業及產品質量, 產業優化、產業結構的不斷調整,及產品質量的提高;高質量的發展,必須是有效率、效益的發展。講經濟效益,不是不講社會效益,事實上這是長遠的經濟效益,國家仍應大力鼓勵、支持發展新興、戰略性產業,儘管相應企業及行業在初始階段缺乏效率及效益;改變經濟發展的動力源泉模式,依靠創新來帶動經濟的全面發展。綠色、低碳、節能性的發展是現代經濟發展的重要方向。這不僅能減少、緩和、解決環境污染問題,亦能創造新的行業,促進經濟的發展。這是可持續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標誌。

三.平衡性高質量發展中應注意的問題

從粗放、高速度型的發展轉向重視效率、效益,講究質量的中速度型的高質量發展,必須注意如下問題。 1. 高質量發展不是不講速度、不要速度。發展及適當速度仍是關係中國前途的硬道理。絕大多數經濟與社會問題的解決,包括不充分、不平衡性問題的解決,仍有賴於中高速的經濟增長,特別是每年近一千萬人就業,高於1%城鎮化率的提高,乃至避免中等收入陷阱,都有賴於適當的中高速經濟增長。 2. 高質量發展不是追求全面的高質量。人們的需求是多樣的,不僅有對低、中、高檔產品的不同需求,亦有對基本生活品、奢侈品等的不同需求。特別應該強調的是,產品不是高檔越多越好,奢侈品不是越多越好。中國佔世界人口不足19%,人均GDP 比世界平均還低,但中國每年佔世界奢侈品的消費,超過了30%。中國還是一個發展中國家,仍有幾千萬人處於貧困中,還應更提倡節儉、節約、互愛互助! 3. 以市場為導向,以效率、效益為核心,是高質量發展成功的關鍵。高質量發展亦必須以市場為導向,以企業為主導,鼓勵、支持創新、創業,不斷提高企業、整個經濟的效率與效益。 4. 適度有為的政府,是高質量發展的保障。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建立, 高質量的發展,不是不要政府,而是更需適度有為的政府。市場、經濟法律法規的不斷完善、改革,特別是個人私有財產的有效保護,科技成果轉讓、企業家創業成果的維護等,都有賴於有效、有為的政府。社會公益(公共)產品的提供,地區間、人群間收入的再分配等亦有賴於有效、有為的政府。 5. 大力支持、培育有信譽、品牌、競爭力的企業集團,是可持續高質量發展的主要途徑。可持續高質量發展需要有信譽高、品牌好,具有較強國際競爭力的企業集團來引領。這些企業將是相關行業的領導者、帶頭人。規範、提高行業及產品的標準與質量,不斷進行技術創新、更新,不斷增強競爭力,以更多滿足市場需求。企業強才能國家強。縱觀世界各國,正是這些企業集團,引領了相關產品、行業的高質量發展。 6. 平衡性發展不是平均主義、劫富濟貧。經濟、社會的發展是一種動態的平衡,而不是一刀切,搞平均主義,更不是劫富濟貧。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區先富起來,發展起來,不僅為其他人群、地區樹立了榜樣,提供了經驗與方向,更能通過收入的再分配,及社會互助等活動,直接幫助欠發達地區及貧困人群。 中國已進入了社會主義發展的新時代,從“站起來”到“富起來”,正走向“強起來”,經濟發展亦已從粗放型的高速發展轉向更多地依賴創新、效益不斷提高的中速度的高質量發展。只要中國不斷解決發展中的不平衡性問題,始終以經濟建設為中心,以更好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需求為目標,進一步全面開放,進一步深化改革,中國現代化經濟體系定能穩固建立,“兩步走”的宏偉目標定能順利實現。 參考文獻 Yueyun(Bill )Chen, et al.(2017), “The Productivity, Economic Structure and Middle-Income Trap—Can China Avoid this Trap?” Journal of Applied Business and Economics, Volume 19(11); 陳岳雲(2017), “What Should China Do?”(“中國下一步怎麼走?), People’s Forum(<<人民論壇>>), People’s Daily(<<人民日報>>), October; Yueyun(Bill )Chen(2016), “Targeted and Effective Innovations and Supply-side Reforms:Actively Supporting and Developing Import- Substitution Manufacturing Industry”, International Economic Observation, 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University, G20 Research Center. Yueyun(Bill )Chen(2016), “China’s Path to the Sustainable, Stable and Rapid Economic Development:From the Largest to the Strongest Manufacturing Country”; Journal of World Economic Research, August.]]]]> ]]>

(Visited 35 times, 1 visits toda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