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罹患「超級大國焦慮症」
把美中關係視作「冷戰」局面
衆所周知,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出現的國際「冷戰」格局,源於戰後制定的《雅爾塔協議》,該協議對美蘇在歐洲的勢力範圍做了明確劃分,最終導致美蘇長達30餘年「冷戰」對峙態勢的形成。現今卡特竟在完全不同的歷史背景下,完全無視中國南海、東海問題僅僅是中國在維護自身固有的領海主權,而並非與美國對抗擴張勢力,把美中關係重新視作「冷戰」局面,無端把性質全然不同的兩件事混爲一談,胡亂把「冷戰」的帽子套在廿一世紀的中美關係上。這與其說是卡特的思想落伍,思維還停留在「冷戰時期」,倒不如說卡特不願正視錯綜複雜的國際新問題、新格局、新態勢,寧願採取早已過時的「冷戰思維」來打壓自認的對手,用傳統習慣性方式簡單粗暴地解决新問題,以掩飾其面對如何處理新型國際關係,尤其是大國間關係的慌亂與迷茫。 細究卡特的「冷戰思維」, 不難發現實質是「冷戰」結束後,美國日益生成的「超級大國焦慮症」的表現。 [caption id="attachment_1862" align="aligncenter" width="446"]背離中美「新型大國關係」
今天的美國儘管經濟、軍事、科技等依舊穩居世界第一,但作爲一個始終以自由主義價值立國的超級大國,卻難容多元世界的存在,任何國家和地區的崛起都被視爲對自己利益的挑戰,這樣的眼光明顯流露出美國已深陷自設的「大國焦慮症」:擔憂盎格魯-撒克遜500年雄踞天下的地位漸趨動搖;擔憂100年經濟老大地位的突然喪失;擔憂70年美元體系的悄然瓦解,擔憂戰後苦心經營的世界格局的重新劃分,等等。卡特曾指責中國的南海戰略是在構築「自我孤立的長城」,而做出這樣的判斷表徵卡特心中的自由價值觀已被保守觀念替換,罹患了「大國焦慮症」。 面對美國的「超級大國焦慮症」,中美關係實質已處在崛起大國與既成大國之間的對立中,即兩國已分別立於「修昔底德陷阱」的邊緣。 有鑒於此,2012年初,當時的國家副主席習近平訪美時,就建議中美間建立「前無古人,但後啓來者」的新型大國關係。當時美國也認爲「中國不是蘇聯」、「中美不應走向冷戰」,中美應建立一種「在競爭與合作中實現最佳平衡」的大國關係。2013年習近平主席同奧巴馬在安納伯格莊園達成「共同努力構建中美新型大國關係」的重要共識,這一共識的核心內容是「不衝突,不對抗,相互尊重,合作共贏」。「高鐵合作項目」被終止
時隔三年,卡特的言行不僅完全背離了「中美新型大國關係」的核心原則,而且將中美關係推入直接對抗與衝突的險境。盎格魯-撒克遜人以「槍-炮」等武力手段在戰場「說理」的傳統被卡特發揮得淋漓盡致。中世紀盎格魯-撒克遜人用武力從凱爾特人手中奪取了不列顛,近代盎格魯-撒克遜人同樣用武力掠奪並統治了全世界。回顧盎格魯-撒克遜人的歷史文化,戰爭是追求利益最大化的「良方」。今天美國作爲既成大國,可以容忍中國在國際分工體系下以美元經濟附庸的方式存在與發展,但决不願看到和接受中國的全面崛起。 因此,美國的「大國焦慮症」遮蔽了中美之間和平發展、協作共贏的前景,中國任何進步在美國眼中都會無端被視作威脅。2016年6月,第八輪中美戰略與經濟對話剛結束後兩天,美國突然終止了中美首個在美國建設的「高鐵合作項目」。可見美國對中國已持高度不信任與擔憂,缺乏「信任」基礎的「中美新型大國關係」如何建構已是中美兩國面臨的緊迫課題。美國如不自行消解「超級大國焦慮症」,仍似卡特般持著盎格魯-撒克遜人的傳統思維定勢,則「中美新型大國關係」面臨的任何新課題最終都只能用槍炮來回答了。■]]]]> ]]>(Visited 30 times, 1 visits toda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