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我的超豪男友》奪得北美兩週末票房冠軍 網路圖片[/caption] 【大公報訊】綜合美國《紐約時報》、法新社、美聯社及Quartzy網站報道:荷里活時隔25年後再有全華裔班底製作的電影上映,《我的超豪男友》(Crazy Rich Asian)一片八月中在北美首映後叫好又叫座,被指打破美國社會針對亞裔的「竹子天花板」,更被捧為足以改變亞裔長期以來被邊緣化命運的製作。不過,與美國輿論狂熱不同的是,亞洲觀眾反應平平,有批評指該片展示的是美國人眼中的亞洲,而非真實情況,猶如「中餐」左宗棠雞,不地道卻十分受美國人喜愛。 《我》是自1993年《喜福會》上映後,首次有荷里活電影以全亞裔擔綱主創和主演的電影。該片改編自新加坡華人關凱文的同名暢銷小說,描述新加坡超級富有華人精英的故事,上映首周就登上北美票房冠軍。在八月底缺乏強力競爭對手的情況下,這部預算僅3000萬美元的「小製作」,有望衝擊1億美元的票房大關。 白人觀眾多過華裔 票房成功同時帶來話題性,美國主流媒體《紐約時報》、《大西洋周刊》及《時代雜誌》等紛紛刊出文章,令這套浪漫愛情片不只是娛樂八卦,還成為種族身份認同、荷里活種族歧視的嚴肅討論題材。 據該片發行商華納兄弟公司透露,這部電影在8月15日上映後的首周末的觀眾當中,亞裔佔38%,白人佔41%,拉丁裔佔11%,非洲裔則佔6%,反映這部以亞洲人為主的電影固然受亞洲群眾歡迎,但亦受其他族裔人士追捧。 另有報道指,該片也成功吸引了一批意外的支持者——美國第一代華裔移民。傳統上,對於老一輩華人來說,票價過高,人群擁擠和語言壁壘都讓他們對美國戲院退避三舍,但全亞裔班底的《我》,讓年輕人們有機會帶着家中長輩一起觀賞,有觀眾表示,片中所有場景,從演員到食物,都讓他們引起共鳴。36歲的Lie Shia Ong-Sintzel說,「我看了好多次,我爸爸都在偷抹眼淚。」 對於長期被邊緣化的亞裔群體來說,能在美國各大戲院的大屏幕上看到與自己膚色相似的人擔綱主角,無疑是值得振奮。《我》的華裔導演朱浩偉還透露,這部片子反響好的話,華裔角色以後在荷里活會有更多機會。事實上,在北美上映一周後,已經有報道指華納兄弟有意籌拍續集,聚焦原著作家關凱文小說三部曲的第二部《我的超豪女友》。 不過,與北美狂熱相對的是,《我》片在亞洲市場反應平平。雖然觀眾可能因為好奇而入戲院觀看,但並未像荷里活一般激動的反應。美國雜誌《名利場》的亞洲電影首席影評人Maggie Lee就說:「亞洲人一直在自家國片看見自己登上大銀幕。」 星影評批缺多元化 此外,這一部在美國被認為有代表性的電影,也被批評「不夠亞洲」,因為影片中的亞裔:更像是美國人心目中的亞洲有錢人,而沒有展現出亞洲民族多元的一面。在新加坡,影評人批評電影主要關注華人,忽略了馬來人、印度人和其他少數民族。 「這部電影的部分賣點是,它是多元化的巨大勝利,是代表族群的強大力量,是偉大的亞洲希望。」印度裔新加坡作家和活動人士桑里沙.塔納帕爾(Sangeetha Thanapal)說,「我認為這確實存在問題,因為如果你打算這樣推銷自己,那麼你真應該真正去代表新加坡的少數族裔。」 如中餐廳「左宗棠雞」 《我》23日在本港上映,而在世界第二大電影市場中國內地,這部電影甚至沒有排期。不過,在電影評論網站「豆瓣電影」上,已經有兩千多人給出評價,滿分10分得了7.1。在逾千條評論中,網友Mr.Charles寫道,「同行的ABC朋友喜歡的不得了,然後中國朋友超級討厭這片。」 而「榴槤哥哥」則給出一針見血的評論稱,影片乍看講的是亞洲人,其核心還是美國精神。他寫道:「土生土長的亞洲人(比如我)看了會覺得怪怪的,就像在中餐館吃到左宗棠雞的感覺——不地道。但這道『左宗棠雞』卻十分受美國人喜愛。」 目前尚未知《我》是否會在中國上映,每年中國內地引進34部荷里活影片,去年有37部上映,截至8月底,今年已經有30部荷里活大片在國內影院播放。]]]]> ]]>

(Visited 75 times, 1 visits toda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