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晴專心為慈善 讓關愛注入生命 孫雅靜
上海出生,福建、北京長大,美國留學,一路走來,陳晴有過很多經歷。她畢業後曾先後擔任多家公司的高管,從美國惠普公司到電訊盈科公司主席私人顧問,她從事過金融,曾任美林(亞太)全球財富管理投資部總裁。 正當她事業紅火之時,卻毅然走向了另一條道路,投身慈善事業,一做就不可收拾。現在的陳晴,是聯合國兒童基金香港委員會(UNICEF HK)主席、香港海洋公園保育基金主席及香港華菁會主席,她正將自己全部的精力用於公益和慈善,使得自己的人生,如同夏季的花朵那般絢爛奪目,努力盛開。 從履歷表上看,陳晴的職業生涯十分簡單。前半段在金融圈,後半段在慈善界。2009年,當聽說陳晴離開金融行業,從美林辭職去做慈善,她的親友、同事中有很多反對的聲音。不過這並沒能阻止她。
做金融是「路過」 做慈善才是初心
直至今日,談到放棄金融圈的工作,她不覺得有什麼遺憾:「做金融只是路過。因為當時簡歷上就少這方面的經驗,我把這段工作當作人生的一站路,走過也並不太在乎得失。」 陳晴很堅定自己的初心,把身邊鼓勵的話看作給自己加油,而反對或者給她障礙的聲音,她將它們當作噪音通通遮罩掉。 「對我來說,保持初心的清晰明亮是一種自我成長和自我修訂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我不會和別人攀比。從美林出來時,許多朋友、同事,包括親人都反對。但對我個人而言,心靈的收穫是無比巨大的。在不斷幫助別人的過程中,我也找到自己生命的意義。」陳晴說。 正是這種想法,讓陳晴看到幫助他人帶給自己人生的意義。「並不一定是相知的人,才能給他取暖。並不一定是親人,才能擁他入懷。當你覺得你於這個世界有用,當你覺得自己被需要,你也在實現著自己的價值。」把心放進保育工作
加入海洋公園保育基金是陳晴踏入慈善事業的第一步。那時候雖然還沒有從美林辭職,但她笑稱在海洋公園保育基金幹活是她的另一份全職工作。 擔任美林亞太區全球財富管理投資部總裁期間,陳晴還要負責基金會的宣傳和金融工作,每週兩三次去海洋公園,三個月一次去四川熊貓基地,幾乎從不缺席保育基金會的活動。 2005年她加入海洋公園董事會後,擔任了海洋公園保育基金會主席。陳晴把自己曾在多家外企做高管時,所掌握的系統化的管理經驗帶去了基金會,促進基金會和社會各界以及政府的廣泛合作。迄今為止,海洋公園保育基金已經投入了上億的善款,經營著包括22個國家和地區的380個專案。 當談到為什麼選擇動物保育作為自己慈善事業的開端,陳晴坦言與幼時母親的言傳身教有著很大的聯繫。 陳晴的母親是一名醫生,從小她家裏就有很多斷手斷腳、帶有各種傷病的動物,貓、狗、鳥、猴子,什麼都有。但母親很有愛心,一直悉心照料牠們。這也潛移默化地影響著她。陳晴從小就覺得要對動物有慈悲心,愛護弱小。 人們總覺得和動物做朋友很難。但在擔任海洋公園保育基金主席的14年時間裏,海洋公園的動物們都成了陳晴的好朋友。每次在海洋公園開完會後的一個小時,陳晴會專門預留出來一一訪問這些好朋友,從海豚、鸚鵡、熊貓到現在的金絲猴、貓頭鷹,一個也不落下,有些動物一家祖孫三代,都與陳晴是好朋友。 [caption id="attachment_18116" align="aligncenter" width="837"]
用愛為孩子撐起一片天
在電訊盈科工作期間,一件事讓陳晴心痛不已,她的母親因病離世。在體會著失去至親痛苦的同時,她也深深感到母親的養育之恩難以回報。 「在痛苦和這種難以回報之間,我更加感到要放大心裏的愛,縮小自己的悲哀。」陳晴說。2004年,她加入了聯合國兒童基金香港委員會,開始前往全國各地探訪孩子們。 探訪中看到的許多不幸的家庭和兒童,讓她明白了孩子是社會中最脆弱和最需要幫助的群體,更感到責任義不容辭。 2010年,陳晴擔任了聯合國兒童基金香港委員會主席,也前往更多的地區和國家進行探訪,近至中國雲南、甘肅、貴州等地,遠至緬甸、泰國等國的愛滋病區、毒品猖獗之地。她看到了中國大山裏與世隔絕的家庭,走到了甘肅寧夏晉寧縣的村莊,目睹那裏的村民一天只吃一頓飯,一生只能洗五次澡。基金會的工作人員們,翻山越嶺,把免費的母嬰檢查帶到他們身邊,基金會與世界衛生組織還為許多地區的人們送去了一些預防母嬰愛滋病傳染的藥物。有些探訪雖然時隔多年,時至今日陳晴依然難以忘懷。 [caption id="attachment_18117" align="aligncenter" width="1222"]
華菁會裏的「晴姐」
華菁會裏,陳晴還有另一個稱謂。無論年紀大小,大家都喜歡親切地叫她「晴姐」。 她說:「我這個主席就像一個掌門人,所以他們都說有什麼事就找晴姐。不熟的人開始還叫我陳主席,等大家熟了以後都開始叫晴姐。」 華菁會從2010年成立至今,已經發展了500多名會員,會員都是一群在內地成長、海外求學、在香港生活工作的年輕人。這些年輕人分佈在香港社會的各行各業,其中有不少專業人士和業界精英。而在香港有著類似背景的「新香港人」總計將近有三十多萬。 陳晴認為這群「新香港人」正是未來香港社會發展中不可忽視的一群力量。骨子裏強烈的使命感使陳晴覺得需要抓住機遇,把這股正面、陽光的力量團結在一起,為這群年輕人,也為香港社會的未來做一些事情。 華菁會最先做的事就是兩地交流。「這群年輕人最大的優勢就在於比香港人更瞭解內地,比內地人更瞭解香港和海外。」陳晴分析道。 4月,陳晴帶領華菁會成員成立了「粵港澳大灣區」學習參訪團,走訪了澳門、珠海以及廣州等地。6月初,她又帶著30多名華菁會成員赴延安學習,參觀了梁家河村、延安革命紀念館等地,還與陝西當地的青年舉行了共登寶塔山等交流活動,成為第一批赴老革命根據地尋找先輩精神力量的香港年輕人。 [caption id="attachment_18118" align="aligncenter" width="3854"]
言傳身教的好母親
拋卻眾多頭銜,回歸到生活中,陳晴還扮演著一位母親的角色。 在母親的影響下,兒子Julius從三歲開始就開始做義工——去海洋公園給熊貓做餅乾、掃糞便。從今年開始,陳晴還打算帶著Julius一起外出探訪。 很多人都有疑問,同時經營如此多的慈善社團,如此繁忙的工作會不會影響陳晴對於兒子的愛和陪伴。陳晴露出一絲欣慰的微笑。 每次陳晴因為工作要離開家幾天,兒子Julius都會說「媽媽,我知道你去是為了幫助更多的孩子,所以沒關係,我就讓媽媽陪我一會。」 在一次與母親共同參加的酒會上,Julius還偶遇了聯合國秘書長潘基文並介紹了自己的母親。當潘基文問起什麼是聯合國兒童基金會時,Julius一口答出是「母親和孩子,幸福地在一起」。陳晴看到兒子小小年紀就能理解並且支持自己的事業,萬分欣慰,也把這看作是對自己最大的鼓勵。而當有了多次探訪經歷,陳晴也更加珍惜、更感恩母子相伴的時光。 兒子Julius還是陳晴的鬧鐘和「小管家」。每天定時定點,Julius都會用微信語音遠程「監督」陳晴的行程,催促她早點回家。這使陳晴不得不科學地進行時間管理。而時間總是不夠用算是她從事慈善工作後最大的麻煩,每天睡五個小時已經算多了。但即使如此,每週有三天早上陳晴一定會在六點前起床練習45分鐘形體,再開始一天的工作。 「我覺得生命是很公平的,每個人每天都有24小時。你生命中所有執著的付出,都不會被辜負,你總是能從不同方面得到回報。」陳晴說著,臉上神采奕奕,看不出一絲倦意。談起每天忙碌的慈善事業,她的眼睛裏裝滿了光。 2001年陳晴曾出版過自己的散文集《蝴蝶飛》,很多人形容她像蝴蝶,外柔內剛,纖弱的外表下隱藏著巨大能量。17年過去了,經過時間的錘煉,她依然是一隻蝴蝶,心懷感恩,愛世間,愛她的親友家人,把更多的愛心給了她的慈善事業和需要幫助的人。因為愛,所以她會一直張開愛的翅膀,讓燦爛如夏花的生命,綻放出最美麗的光芒。]]]]> ]]>(Visited 415 times, 1 visits toda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