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失去邦交國、被一些國際組織拒諸門外,到航空公司被要求把台灣稱做「中國台灣」,一系列事件均被視為中國大陸試圖矮化台灣、抹去台灣國際身份的最新舉措。

BBC中文5月底調查了100間國際公司,發現超過十間公司仍然把台灣列為「國家」,時隔一個多月,BBC中文再度調查,其中多間公司已經把「國家」字眼刪除,一些公司對BBC中文表示,這是他們的「錯誤」,並不把台灣視為「國家」。 台灣學者認為,中國以市場規模威脅公司「改名」,令台灣處於「名亡實存」的狀態,憂慮大陸持續的打壓,會令台灣未來在國際間被重新建構,在經濟、安全等領域,慢慢失去主導權和被邊緣化。

改名風波繼續

BBC中文5月底的調查發現,超過十間公司仍然把台灣列為「國家」,當時多家台灣媒體稱讚這些公司「勇敢」,但中國官方媒體《環球時報》則指中國政府要為這些跨國企業做「常識性的補課」。 BBC中文在7月9日再度調查這些公司的網頁,發現智能手機品牌HTC、連鎖快餐店肯德基KFC、運動品牌彪馬(Puma)、H&M台灣版網站,已經把「國家」字眼刪除,改稱「地區」、或「位置」,汽車公司菲亞特(Fiat)直接把台灣從「國家」列表中移走。 H&M回復BBC中文時也表示,一直以來把各個市場寫成「國家/地區」,在中文版網頁中把台灣列在國家行列「並不正確」,因此作出修正。肯德基發言人對BBC中文表示已更新網頁,沒有回答任何問題。BBC中文聯絡了其他公司,但未有收到回復。 原本把台灣寫成「中華民國」和「Republic of China」的日本百貨公司三越伊勢丹,已經改寫做「台灣」,在回復BBC中文的信件中,三越伊勢丹就自己的「不小心」作出「誠懇地道歉」,強調自己「沒有任何政治動機」。 時裝品牌普拉達(Prada)、香奈兒(Chanel)以及ASOS仍然會把台灣放在「國家」欄目。普拉達發言人表示不作評論,另外兩家公司沒有回復查詢。 [caption id="attachment_16437" align="alignnone" width="769"]
香奈兒仍然會把台灣放在「國家」欄目。[/caption]

國際話語權的虛與實

馬英九時期的總統府發言人、英國劍橋大學研究員陳以信對BBC中文表示,雖然大陸方面沒有針對每家公司逐個作出要求,但一些公司還是會因為顧及大陸市場,迫於政治、經濟壓力而作出選擇。 陳以信亦是美國華府台美關係研究中心資深研究員。他認為,這次改名風波在國際上的影響力不算最大,單純是企業行為,不會影響到別國政府、邦交國或是國際組織,背後最有所感受的是台灣民眾,一些台灣人被迫在網上按下「中國台灣」時,或許會感覺反感,認為這「欺人太甚」。 淡江大學中國大陸研究所助理教授黃兆年認為,短期內,中國大陸贏了面子,但長遠來說,大陸或許「輸了裏子」,因為大陸不是以「軟實力」去說服大家心甘情願地作出改變,而是使用它們的銳實力,以市場力量作威脅,迫使民間企業認同「台灣是中國的一部分」。 他認為這等同是製造另外一種「貿易障礙」,各國會意識到中國與自由世界的價值差異,失去了別國對中國大陸的尊重。 [caption id="attachment_16436" align="alignnone" width="785"]
五月份,台灣失去兩個邦交國,中國外長王毅(右)呼籲台灣邦交國轉投中國懷抱。[/caption] 中國大陸試圖限制台灣國際地位的舉措,固然不是新鮮事。中華人民共和國在1971年取代了中華民國在聯合國的中國席位,聯合國從未討論、考慮、或決定台灣地位的問題。而在國際體育比賽,台灣也只能以「中華台北」這個名稱參賽。台灣只能在外國設立「經濟文化辦事處」去執行使領館的工作。 國際組織不把台灣列為獨立個體會有甚麼影響?從世衛事件或可看端倪。 台灣連續兩年沒法參加世界衛生大會──台灣醫學界確實擔心,不在世衛體系裏,是具有實質性風險。「無國界醫院」策展團隊成員、醫勞盟發言人姜冠宇醫師曾經公開撰文表示,台灣在俗稱「薩斯」(「沙士」)的非典型肺炎、H7N9、伊波拉、MERS(中東呼吸道綜合症)等傳染病爆發時,未能透過世衛第一時間拿到檢體作比對,而是要透過其他國際民間合作機構,獲得有關資訊,防疫工作或有所延遲。 此前,有個別國家把台灣旅客定位「結核病患同班機接觸者」,但有關資訊只通報大陸的衛生部,結果台灣方面5個月後才獲悉有關資料。 [caption id="attachment_16435" align="alignnone" width="786"]
雖然台灣沒獲邀請出席世界衛生大會,但台灣福利部部長陳時中仍然帶代表團到場表態。[/caption] 這些實實在在的風險是台灣醫學界希望爭取台灣要在世衛有一定程度參與的原因。 淡江大學學者黃兆年認為,連番遭大陸打壓對台灣更大的影響,是世界各國對台灣的理解和印象,或許會受到重新建構,讓大家認為「台灣是中國一部分」,黃說這是「這是台灣需要擔心的地方」。 台灣好像是處於「名亡實存」的階段,雖然名字被抹去了,但實體上仍然有主導權,但長期下去,或許連這種主導性也會失去。當每個國家把「台灣視為中國一部分」時,台灣在區域內謀求經濟合作也更舉步為艱。 黃兆年說,在經濟方面,台灣在區內早已因為「中國因素」而被邊緣化,在多邊合作框架上,中國在區內影響愈來愈大,台灣均難以佔一席位。 前台灣總統府發言人陳以信說,台灣在這「改名風波」其實沒有反擊的能力,而如果堅持要把自己在國際舞台上稱自己為台灣,不是這麼容易的事情。 「我們在很多國際組織用現成的名義,我們不滿意,但還能夠留在這些地方,例如亞洲開發銀行、國際奧委會……如果我們不滿意、不接受(名稱),新的(改稱台灣)就會有嗎?新的不會有、舊的又不要,你是要撤退嗎?這牽涉到很現實的問題,」陳以信說。

重兩岸或是新南向

藍綠陣營在處理台灣國際地位問題上最大的分歧,是重兩岸或是重區域。蔡英文政府提倡的「新南向政策」,嘗試在中國壓力下尋找多元化出路,謀求與其他國家合作。相對地,馬英九政府時,則主張與大陸維持良好關係,謀求兩岸經濟上的合作,不過有輿論憂慮這種做法會過份依賴大陸。 淡江大學學者黃兆年認為,過份看重大陸的「善意」,對台灣政治經濟的主體上,有一定程度的風險,分散經貿投資是台灣可以努力的方向。 他認為面對中國大陸崛起,美國、日本也承受著壓力,以東南亞地區、以至中國提倡「一帶一路」構想的沿線國家,也感受到中國對外經濟擴張帶來政治與主權上的疑慮,台灣或許能夠謀求與高些國家在經濟上有合作的空間。 [caption id="attachment_16434" align="alignnone" width="779"]
蔡英文會否因為選舉而在兩岸議題立場上變得更強硬呢?[/caption] 不過前總統府發言人陳以信則認為,如果台灣無法與大陸有良好的兩岸關係,在別國看重北京及「一帶一路」商機的情況下, 也未必敢與台灣合作,「新南向政策」會因兩岸關係受到很大限制,同時,由於台灣無法與其他國家地區深化貿易合作,反而會間接加劇了台灣對大陸的經貿依賴。 陳以信認為,藍營執政其期,大陸對台灣的外交打壓相對較平和,也能擴大台灣在國際組織裏的空間。 他說,兩岸關係目前最大的困境,在於蔡英文無法與大陸領導人習近平建立互信,蔡英文沒有公開承認九二共識下,兩岸關係一直處於僵局。]]]]> ]]>

(Visited 36 times, 1 visits toda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