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七宗罪 擊垮東方之珠
回歸後的香港逐漸成了政治城市[/caption]
效率、法治、科學管理等優勢正在失去。香港的政治爭議沒有因為政改方案未過而停止,政府也在這樣的爭議中消耗能量。這個城市的發展正面臨競爭力下跌、整體環境惡化、可持續發展弱化的趨勢,這種下滑趨勢,不是來自外部環境,而是源自起碼有「七宗罪」的內部磨難。這七宗罪包括:政府低效、工程高價、獨派亂港、法治失效、泛政治化、缺乏前瞻、服務低劣。
美國有一家從事新能源的科技企業,聽聞香港正意圖再工業化,看好大陸市場,有意到香港投資製造。該公司總經理告訴《超訊》,他們電話聯絡了在舊金山的香港駐美國辦事處,詢問到港投資的相關事宜,但接待人員卻稱其不管投資,亦無法協助對接有關部門。「我很納悶,這個項目是美國開發的,屬高新科技,當地都爭先希望我們投資生產。考慮到中國市場,我們還是決定轉戰香港,誰知跟政府部門的對接卻面臨不少阻礙」。
該公司於去年9月來到香港,著手推進高科技鈦酸鋰電池專案。該電池屬全球唯一一款快充電池,10分鐘就可以充滿,充一次可以駕駛50公里。這款電池還具備長壽命的優勢,可以充電三萬多次,而我們的手機只能滿足五百多次充電需求。更具突破性的是,這款電池在使用三萬次之後,容量還可以保持在80%,甚至可以繼續充當儲能電池。另外,總經理對《超訊》表示,該電池的安全系數也非常高,至今全球沒有一起失火爆炸案例;使用範圍也很廣,從寒帶的零下30度,到熱帶的55度都可以用。
[caption id="attachment_1580" align="aligncenter" width="630"] 西九龍文化區項目[/caption]
政府部門卸責 美商放棄投資
這家美商公司計劃在香港建一條電池生產線,另外建一條年產約800輛電動大巴士的生產線,將鈦酸鋰電池配在巴士上。他們找到HKPC的主席和行政總裁,尋求電池製造的土地和廠房支援。根據公司預估,如果可以在3月份找到合適的廠房,今年年底就可以出車;明年7月1號恰逢香港回歸20周年時,就會有大批量極具科技含量的電動巴士在香港道路上行駛。 遺憾的是,香港生產力促進局(HKPC)直言這不屬於他們的工作範圍,廠房問題要找科技園。該公司只好再派團隊重新接洽,幾經輾轉,最後在大埔工業園找到一個空置工廠。據悉,該工廠去年12月就已閒置,打開廠房大門時,水管已生銹漏水。 這個舊廠址雖然不甚稱意,但如果順利簽下,經過3個月的改造就可以投產。然而美商卻被香港科技園的相關領導告知,這個計劃是不可能實現的,香港要按程序辦事,最早也要明年1月才能定下;而且空置的大樓要進行招標,會租給很多家公司,不可能只給一家公司。等到招、投標完成之後,可能就到明年的9月份了。即使該公司中標,電池和電動車項目也要二年後才能正式投入生產,比原定計劃拖延不少。因為繁雜的辦事程序,便將一個可招工300人、間接解決1500人就業的專案擱置了。 美商公司無法在香港投資,其項目投資不計廠房,單計設備加上研發及知識產權等投入,起碼超過一億美元。該位不願透露姓名的總經理說:「我們是一個高科技產業,最核心的技術也放在了這裏。原計劃五年之內換掉香港所有的公車,推動公交電動化,卻偏偏被香港的官僚主義耽擱了。」對比之下,同樣的專案,隔壁的廣東地方政府卻追著要求投放到內地,甚至由市長親自出馬來香港商議,並承諾給予各種優惠。西九龍文化區項目延宕廿年
政府低效。如此官僚、低效的拖延投資事例,恐怕只是香港政府的冰山一角。曾經被認為最有效率的港府,時過境遷,政府官員已然辜負美名,議而不決、決而不行、行而無果,變成一個低效低能的辦事機構。西九龍文化區項目,為時任香港行政長官董建華透過《1998年度香港行政長官施政報告》宣佈,歷經三任特區行政長官,佔據20年的時間跨度,至今懸而未完。 2007年11月6日通過了新修訂的《啟德分區計劃大綱圖》,承載著香港人眾多回憶的舊啟德機場重新起航,計劃興建包括啟德體育城、都會公園、郵輪碼頭、酒店、住宅、商業及娛樂等核心建築項目。首階段專案計劃於2013年及之前陸續落成,次階段專案將會於2016年及之前漸次完工,終階段專案將會在2021年及之前塵埃落定,即整個專案預計於2021年全面竣工。但時至今日,除了看得見卻利用率不高的啟德郵輪碼頭,其他項目尚處於日曬雨淋的階段。 身兼行政會議成員的新民黨主席葉劉淑儀在立法會發言時,炮轟政府「冇腦」及後知後覺,在旅遊業步入寒冬後才開始救亡。她也指出政府未有聽取不同意見的包容心,應當加強政策研究工作,多吸納反對派及年輕人的看法。 [caption id="attachment_1582" align="aligncenter" width="592"]
「獨」和「亂」連結在一起
獨派亂港。從佔領中環、反水貨客、驅趕「蝗蟲」一直到鬧獨立、建「香港國」,香港社會陷入了類似內地文革的政治陰影。 [caption id="attachment_1583" align="alignleft" width="269"]

香港痛苦指數高於全球平均
有朋友從美國來,他說,無論是看媒體的內容還是和友人聊天,總覺得香港的氣氛很緊張,物價高漲、住房狹小,有人鬧獨立、有人組政黨、有人抗議示威、還有年輕人想不開就跳樓。外來客會覺得香港很壓抑,香港很焦慮,香港生活節奏快,香港的城市壓力大,香港人的笑容在煩躁中越來越少。拉長臉的香港人,讓香港失去了笑容,「東方之珠」的燦爛只留在記憶中,昔日迷人之香港在沒有微笑中消失。 前不久,國際權威民意調查機構美國蓋洛普的調查結果道出了香港人為什麼笑不出來的原因。每年7月1日,無錢、無樓、無工作,連生孩子也無床位的「百無」港人上街表達不滿,美國蓋洛普就在當時訪問逾千名港人,後再綜合其他地方的同類民調資料,分析成全球痛苦指數,結果得出香港痛苦指數高達14%,高於全球平均,7個港人中就有一個生活在痛苦中,苦澀度在全球排名57,在亞洲地區更高踞第11位。與幾年前經歷九級大地震的日本人相比,香港人竟生活得更苦,難怪香港人笑不出來。 香港回歸18年,最新的民意調查顯示,五成七受訪者認為香港整體發展較回歸前倒退,更有六成四受訪者對香港的前途表示悲觀。香港「七宗罪」,讓香港喪失信心,讓香港未來昏暗!■]]]]> ]]>(Visited 68 times, 1 visits toda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