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are Read on Mobile Enter Reading Mode 廣東卷徹底火了| 39年高考作文題折射時代變遷 Posted on 08/06/2016 by 聶明鏡 中國聶明鏡高考 大陸 文化 下面,一起來看看那些關於廣東卷的奇葩演繹—— 終於找到成績不好的原因了!學霸一般都早禿!! 高中98分吃巴掌,大學過及格線樂開花↖(^ω^)↗ 作為我大天朝體育圈兩朵屹立不倒的奇葩,高考作文這種年度盛會怎麼能少了你們! 好污(捂臉),整天想什麼呢(白眼) 廣告的正確打開方式—— 好了好了,段子什麼的,都是套路好么! 我們言歸正傳,談談高考39年的沿革變遷。 從1977到2015,從廢后重啟到全民熱議,高考這一世界最大規模的考試已經走過39年的光陰曆程,在變化中完善,在舊貌里推新,始終緊觸時代脈搏、展現改革風向。 1977年,停滯了11年的高考齒輪重新啟動,570萬名滿懷憧憬的考生湧進考場。百廢待興之後,理想、奮鬥與青春的色彩重回大地。 [caption id="attachment_1568" align="aligncenter" width="400"] 1977年的北京高考現場 圖|CFP[/caption] 這是共和國歷史上唯一一次冬季高考。 與時間一樣難忘的,是這次高考的作文題——北京卷題為「我在這戰鬥的一年裡」,河南卷高歌「我的心飛向毛主席紀念堂」,天津卷吟詠「他向雷鋒同志那樣」。 文革衝擊過後的高考,帶着濃烈的政治色彩和主旋律意味重啟歸來,烙着一整個時代的印記。 八十年代,改革開放初初起步,全國工作重心逐步轉移到經濟建設上來。新鮮的觀念和事物不斷沖刷着人們的思想,高考作文的面目煥然一新。 [caption id="attachment_1569" align="aligncenter" width="549"] 1980年高考,開考前兩名女生在交談。(資料圖)[/caption] 1980年題為「讀《畫蛋》有感」, 1985年要求考生寫信反映環境污染,1986年推出「樹木·森林·氣候」的主題作文……這些題目取自生活,貼近現實,注重對學生思辨能力的培養和考察。同時,命題形式也推陳出新,漫畫題目初現江湖。1983年高考給出了「這裡沒有水,再換個地方挖」的漫畫,讓不少習慣於材料或命題寫作的考生猝不及防,出現了不少令人啼笑皆非的作文考卷。 進入九十年代,話題作文空降,首開滿分作文先河。1991年要求學生以「近墨者黑或近墨者未必黑」為話題,寫一篇辯論稿;1992年的話題為「眾人對垃圾的不同行為」;1999年「假如記憶可以移植」這一題目的出現,標誌着高考作文邁入話題作文的年代。更具代表性的是,這一年的高考題目被搬上了大銀幕,《幻體:續命遊戲》和《超腦48小時》等影片均借了「記憶移植」的殼子。也是在這一年,北京高考卷中首次出現了十餘份滿分答卷,並在高考後先後刊於報紙,在當時引發了不小的關注和轟動。自此之後,滿分作文成為歷年高考的高頻詞,從《赤兔之死》到《首陽義士》,從《四幕劇》到《繞樹三匝,何枝可依?》,高考作文捲成為考生大展文采、馳騁文原的平台,多篇技驚四座、令人叫絕的文字於考卷上誕生。 到二十一世紀,高考作文的命題風格更為開放,着眼點逐漸由社會層面深入到精神高度,社會公德、精神生活匱乏等成為命題熱點。2001年的「誠信」,2002年的「要不要救一個陌生人」,2004年的「包容」,都是貼合時事、緊跟精神文明建設的產物。2010年之後,隨着微博等社交媒體大放光芒,開始成為高考作文題的取材之地。例如,2014年宋丹丹和編劇宋方金因為劇本台詞掀起的罵戰,就被評為當年最「坑爹」的高考作文題。 [caption id="attachment_1571" align="aligncenter" width="600"] 2016年全國高考首日結束 攝:鄧寅明[/caption] 時至今日,高考作文的命題之路開始越走越窄,不少地區的題目出現重複,一些經典的寓言典故也被一而再地運用於命題材料中。為了扭轉這一形勢,同時保障考試的公平,命題人開始傾向於選擇一些臨近高考才出現的熱點事件,更多地將時效性強的新聞素材運用於背景材料中。■]]]]> ]]> (Visited 60 times, 1 visits toda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