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少港漂在香港學成後離開, 但卻有一部分港漂留了下來, 有的更成為創業者, 試圖開創個人的新天地。《超訊》記者採訪了四個港漂創業者,他們創業的背後的苦辣酸甜, 某程度上能夠給我們帶來啟發。    [caption id="attachment_14504" align="alignnone" width="800"]

香港商業環境完善公平,營商門檻低[/caption] 自2005年起,香港開放中國大陸學生可以自費留學,香港的留學生越來越多。據不完全數據統計,截至2015年底的12年間,已有15.96萬內地人通過多種就讀、就業簽證計劃獲批來港。從2011年香港人口普查與當年獲批簽證人數的比例估算,這些獲批來港的人中,約一半會實際留港。依此推斷,目前在港的港漂有7.98萬人左右,佔香港732.43萬總人口大約1%。  他們有人選擇香港住滿七年,成為香港永久居民身份,落地生根,有人無法融入本土的生活,在生活習慣、言語、居住環境、充滿矛盾與挑戰。隨著內地學生來港就讀及獲批工作人數近年持續上升,香港特區政府視為吸納人才的政策,香港民間部分人卻認為「港漂」分薄香港教育資源,搶工作,要求減收內地生,保障港人升學和就業。  但是其實,隨著內地和香港之間關係逐漸開放,大量高素質的港漂來到香港,他們給香港社會帶來了不一樣的活力。有一部分的港漂選擇在香港創業,在這個城市創造自己的價值。港漂面臨著很多問題,高昂的生活成本,一開始難以融入的文化圈,但仍舊有很多港漂願意留守在這裏,嘗試新的機會。《超訊》記者採訪了四個港漂創業者,他們的創業故事或許能夠給我們帶來啟發,港漂如何開拓新的產業,他們在香港社會究竟扮演者怎樣的角色?  耿春亞:打造香港社交生態  [caption id="attachment_14505" align="alignnone" width="800"]
耿春亞[/caption] 香港這座城市,人口密集,文化多元。社交問題是普羅大眾在日常生活中常常面對以及關鍵重要的問題,尤其在香港這樣社會情況複雜的城市,建立一个成熟有效的社交網絡是每個人渴望解决的當務之急。耿春亞和他的「東方蜘蛛」團隊,研發了一款社交管理雲系統,可以系統有效地管理社交模式。如今互聯網時代,充斥著各類社交網絡和社交平台,耿春亞的產品讓社會性交往問題成為了一種生態模式,他希望東方蜘蛛可以建立規模,體現華人社交文化。  作為一個來香港已經十幾年的老「港漂」,耿春亞更喜歡新香港人這個稱呼。他說「香港對我特別的好」,2001年還是一個大學生的耿春亞來香港進行為期兩個月的實習,這段日子給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後來原本有機會去美國深造的他選擇來香港完成學業。耿春亞當年在九龍塘的城市大學就學,他說地理位置是至關重要的,九龍塘的黃金位置成為他未來起步的最初起點。在這裏,白手起家的他創造了一個規模完善的社交管理系統。從一開始自己做活動、做網站開發到給別人做標準化管理,如今他和他的團隊已經可以成熟地服務各種社交組織了。  耿春亞說他看到了在香港創業的優勢和不足。在香港文化中,社交秩序是比較完善的,社交活動也是豐富多彩。耿春亞回憶,曾經參加一個中學的校友音樂會,被他們設計豐富的節目和熱切的氛圍打動。但與此同時,他也嗅到了香港社交管理中存在的問題——技術尚且還未跟上。在香港這樣濃厚的社交文化圈中,這個需求是巨大的。耿春亞瞄準這個市場,讓香港的社交管理擺脫了比較傳統的模式,開始使用雲系統、雲平台,他打造的「社交通」系統可以提供會員在線註冊、會費支付以及活動線上管理、內容管理、移動端同步響應等管理模塊。如今已經擁有幾百家大客戶,按年收費的模式,定期享受服務。  耿春亞認為創業最關鍵的是找準市場的需求和方向。他運用了很形象的比喻介紹說,互聯網公司是有很強的地域性的:例如騰訊就像深圳人,擁有深圳年輕活力的特種;阿里就是那些中小型精明浙商的化身。耿坦言,他十分欣賞阿里的模式。他認為阿里成功建立起了一個完善的電商生態模式。他的未來藍圖也是計劃打造在香港的社交服務生態,他說:「在社交關係中,有強關係和弱關係兩種,強關係難以維護,弱關係的維護才是值得關注和開發的,這些是國內社交團體還不了解的。」耿春亞的產品找準這些定位,從管理到數據陳列轉換為社交價值,最後實現大生態培養。  談到創業的困難,耿春亞說創業從來不是自由的。你的下級你的合作夥伴都算是你的老闆,對你造成壓力。好在他有支持他的父母,父母的鼓勵讓他勇敢放手一搏。在他創業生涯中,辦理簽證的環節是他記憶猶新的。這個堅強的創業者說自己在創業過程中唯一一次哭過就是工作簽證批准的那一天。這件事也促成了後來耿春亞和他的朋友等一批早期來港人士對留港簽證延長期限的呼籲和推動。  耿春亞對香港的感情十分深沉,他希望將來能讓東方蜘蛛真正扎根在香港,發展同香港商業與文化相契合的商業模式,給香港社會帶來更有意義的價值,從而真正融入香港社會。港漂來香港是挖掘和創造這片土地未經開墾的價值,他們運用在這裏得到的資源,從而進一步回饋給香港。耿春亞作為最早一批的來港者,是拓荒者、是冒險家,他的故事,他的創業理念甚至是一些人生感悟,都可以成為如今在香港奮鬥的內地人可以借鑒的榜樣。  戴欣:要在華爾街開照相館  [caption id="attachment_14506" align="alignnone" width="474"]
戴欣[/caption] 貓頭鷹是這樣一種動物,因為它晝伏夜出的特性使得其對光線的變化十分敏感,善於捕捉光線作為信息判斷。在香港,有一家名叫貓頭鷹的照相館,專業拍攝職業形象照,自兩年前在銅鑼灣開設了第一家店之後,如今貓頭鷹的身影已經遍佈北上廣深香港多個城市,擁有十三家分店。  貓頭鷹照相館的老闆戴欣,舉手投足之間透着浙江人的斯文和精明。從香港理工大學畢業的他曾經從事了四五年的人力資源管理工作,大學期间學的專業則是IT。程序員到HR(人力資源管理)到照相館老闆,他的人生經歷了三連跨:因為想要創業,於是從公司的人力資源職位轉行自己做起了老闆;因為熱愛攝影,於是從電腦IT專業跨行到了攝影行業。在就業期間就已經萌生創業念頭的戴欣說就業的過程是他積累人脈和經驗的重要時間,只有這樣的積澱才能厚積薄發。他說:「首先要做自己熱愛的事,並且堅持下來,才能成功。」  貓頭鷹照相館可以說是香港第一家港漂開設的專業形象照片拍攝的照相館。在香港,拍攝證件照的地方不少,貓頭鷹致力於專業形象照片的拍攝。為什麼選擇這樣一個小眾的領域呢?戴欣告訴記者,首先是HR的從業經歷讓他發現很多求職者的應徵照片五花八門,質量參差不齊,其次他瞄準了這類照片在香港的巨大市場,在以金融、法律等領域見長的香港,這些領域的從業人士往往十分注重職業形象。與此同時,香港人的消費觀念近幾年一直在升級,他們會考慮花費較高的成本獲得更加專業的職業形象照,從而表現自己的專業素養。多年的人力資源經驗讓戴欣對職業形象照的把握變得更加精準,具體體現在對表情、動作的拿捏,同時各個行業又有自己的特點,例如律師的照片不適宜笑得太多,銷售市場人員的照片則要表現親和力。在香港千篇一律的照相館中緊抓自己的這個優勢並且逐漸形成口碑,如今貓頭鷹照相館吸引了大量客人,其中百分之八十的客人都是香港本地的從業人士,甚至前香港特區政府律政司司長梁愛詩都曾兩度光顧貓頭鷹照相館。  和大多數港漂創業遇到的困境一樣,理工男出身的戴欣在一開始不知道如何營銷自己的品牌,因為客源不穩定。於是在起步階段,他把所有的攬客方式都嘗試了一遍,談合作,線上線下活動結合,主動去學校講座、媒體宣傳等等,最後摸索到合適的方式。貓頭鷹照相館未來的計劃是將拍攝專業形象照流程化、規模化,發展成服務更加成熟完善的模式。從預約、化妝、拍攝到修圖,將會更加進一步形成流水線,這樣也有利於企業發展規模。貓頭鷹和其他港漂創業項目不同的是,它從香港出發,最終走出香港,到大陸,甚至未來還有無限的可能。戴欣笑著告訴記者:「我的下一個目標是在美國華爾街開店。」  談及港漂這個稱謂,戴欣說這多少包含一點自嘲的意味。但是09年來港唸書到現在,他已經完全融入這個社會,他說在創業方面的確大陸有著很大的市場和優勢,但是香港也是一個適合創業的地方,除卻高昂的人工費和租金,香港擁有規範化的行業準則,再加上他港漂身份,對大陸香港兩地皆十分了解,讓他創業起來更加有信心。  從熱愛攝影到發掘行業的規律,再到堅持至如今,戴欣說剛開店的那幾天他每天來店裏幫忙,甚至睡在店裏。如今他退居幕後,主要負責統籌工作。  每一個港漂都希望在香港這座城市實現夢想,夢想不難有,關鍵就看你如何去做了,畢竟獅子山下歡迎每一個造夢者。  楊雪:把四川美味帶到香港   
銅鑼灣百德新街有這樣一家川菜店,它的食材全部由老闆精心挑選,選用來自世界各地的優質產品,並且每天控制數量,力圖打造精緻菜餚。這就是香港精品私房川菜。它的老闆娘楊雪女士,來香港已經快十年了。作為一個地道的川妹子,她把屬於四川的美味帶到了香港,吸引了眾多追求精緻舌尖體驗的食客。  在香港的內地美食不少,尤其是各式川菜更是隨著近年來大陸人湧進香港而遍地開花。可是將川菜打造成私房菜的卻不多。談起為什麼會選擇在香港開設這樣的一家店,楊雪給《超訊》記者娓娓道來她在港多年的奮鬥歷程。  楊雪說自己在十幾歲的時候就開始從事餐飲行業,她笑稱自己一家有「廚師的基因」,她的表弟是特一級的粵菜大廚。經過幾年的鍛煉,楊雪遠赴新加坡學習了工商管理課程。她說適應了新加坡有秩序的高素養的生活環境,她開始尋求在類似的環境中生存。2008年從新加坡畢業之後,她選擇來到香港。香港是一個和新加坡很像的城市,她說香港的社會普遍講究秩序和法則,同時包容多元文化,只要你肯努力,在這個城市就有生存的機會。  在香港,其實很流行私房菜這個概念,但是卻鮮有港漂會做這樣的嘗試。坐在楊雪小而精心佈置過的私房川菜館中,她向記者坦言在香港創業最早是在朋友的建議下做的一種嘗試。她的原材料比一般的餐廳的成本高出三到五倍左右,烹飪所需要的調料都是從四川定製,食材都是在香港本地採購,因為這裏的檢驗檢疫標準會更加嚴格一些,甚至還有日本來的雞爪、巴西的肥腸、美國的鴨舌。楊雪堅持的理念就是用最好的食材打造口感最好的菜餚。  在香港創業的港漂經常遇到的就是「孤立無援」的問題。私房菜創立之初,楊雪常常苦於沒有知名度而客源寥寥無幾,她說「大多數光顧的都是身邊的一群朋友。」後來,她發現香港人吃東西喜歡看網上的測評,於是她在網上進行宣傳,之後逐漸吸引越來越多的食客慕名而來,立馬吸引了香港本地媒體的採訪,到如今繁忙的時段客人絡繹不絕,楊雪短短幾個月憑藉正宗好吃的口感,吸引了百分之九十回頭客。如今她的私房川菜為了適應香港人的口味,減少了用油量。隨著内地人的大量來港,操著普通話的客人也越來越多。她舉例說她曾經把水煮魚換成香港當地的黃骨魚,就是為了適應香港的環境和口味作出的改變。  楊雪說未來她想嘗試外賣包裝的牛肉乾,她看到了這個隱藏的商機。香港的鋪面租金和人工費頗高,到如今還在親自掌廚的楊雪決定走上製作外帶食品。她拿出用她21個月大的兒子照片做品牌商標的包裝向記者展示,她決定在外批量生產製作麻辣口味的風味食品。同時做中餐的食堂配餐也會是另一個計劃。她說整個香港的發展吸引了大量內地人才,越來越多的背井離鄉的人想要嘗到家鄉的味道,她希望她的服務能夠給他們提供便利。  對於來港創業,楊雪始終支持這樣一種觀念,要把內地那些好的產品帶來香港。誠然,來港這麼多年,她已經學會站在香港人的角度思考,她不希望香港的生態被破壞。楊雪說,剛來的時候的確會有一點被排斥的感覺,但是隨著在這裏多年的生活,她被這座城市所感染。但是這五年的變化是顯而易見的,隨著内地高素質人才的湧進,帶動了香港的經濟發展,香港人對港漂也產生了不一樣的看法。港漂逐漸在融入了這個多元的社會,楊雪說其實香港的創業環境比較公平,只要你東西做得好就能被香港社會接受。她一直強調自己對香港的熱愛,她喜歡這個城市的公平、公正、高素質,由心底地愛這個地方,才能做出屬於這個城市的美味佳餚。  趙苗:投身教育的女超人  對趙苗的採訪可謂一波三折,忙著兩天之後一所新學校開業的她,剛從越南出差回來,就風風火火地開始準備下一項工作計劃。兩天之後,她將在深圳福田開設一所新學校,這將是她在深圳的第三所學校。 
兩年前,趙苗成立了以自己名字命名的趙小苗港式國際學堂。這所國際教育培訓機構是一個為3到12歲小朋友提供港式課程以及國際課程的一個培訓中心。它的教研團隊組成部分包括了香港的教育專家和港大的博士團隊,力圖為香港、内地以及國際學校中持有國外護照的小朋友打造高端教育。深諳港式教育和內地教育在學習上的差異化,趙小苗港式國際學堂提供高端的教學模式,還打造和國外,例如澳洲的姐妹學校合作的形式,逐步形成自己的特色。  2005年趙苗來香港求學,專業學的是生物化學,並且還拿到了港大醫學院的碩士文憑,趙苗原本的專業規劃是生物科技研究方面的,但是機緣巧合下,她遇到了一次做校長的機會。從小在教學世家長大的趙苗,耳濡目染教育的氛圍,也促成了她義無反顧投身教育行業。於是,她開始在香港從事教育、小區管理乃至課程研發,積累了數年的經驗。終於在2016年,她覺得機會到了,於是她創辦了這樣一所學校。趙苗說,一開始她定位於那些每日來香港求學、深圳居住的跨境學童,到後來順應逐漸轉型,將學員發展到了更多小朋友身上,研發教學項目。如今她已經在深圳南山擁有兩所學校,一所至少有300名學生的規模。  談到創業困難,趙苗說一開始無疑是千篇一律的高額的租金和員工費用問題,但是洞悉這一切的她,選擇把實體學校開在深圳,而把研發部門、顧問團隊安排在香港。同時,她認為在港創業還是有著很多優勢。香港背靠中國大陸,廣闊市場,極佳的地理位置,讓香港擁抱差異。趙苗的機構利用了香港的軟實力:港式教育體系,將這些優勢發揮到應該發揮的地方。她說:「不僅僅是教育行業,在任何領域,我們可以吸收香港嚴謹的工作方式等優點,發揮極致。」  當然還有一個障礙就是,因為客戶群體定位過於精準,讓她一開始有招生難的問題。但是她為了第一步就以最快速度佔據市場,進行了大量的營銷工作。趙苗說創辦企業,尤其是教育行業,它有很多細分市場,很多可能已經沒有盈利空間了,「我們要做的是在那麼多紅海方面,開拓另一個藍海。」  趙苗坦言如今港漂創業越來越高端,一開始很多港漂會選擇做餐飲業等,因為這些比較好上手,如今越來越多的創業開始涉及服務業、科技創新,她說「這說明我們港漂群體,在香港利用資源,還有政府支持,找到了盈利的點。」  趙苗自身是一個不折不扣的工作狂,以上種種困難和創業經驗都是她一個人摸索過來的。出生在處女座和天秤座之間的日子,趙苗說自己工作的時候有著處女座的精益求精,經常每天連續工作15-16小時,沒有休假。她在生活上則顯示著天秤座的一面,她笑稱自己對家務之類毫無頭緒。但是當談起港漂如何融入當地文化圈子的時候,趙苗展現了天秤座的自信和侃侃而談。她說你要自己主動去融入當地人,去接受他們的文化,多參加活動,她自身在港大求學期間就已經加入學生會之類的,這些都有利於你未來的發展。  這個教育行業的女魔頭未來還會繼續拓展她的校區,她的故事告訴每個港漂,機會是給那些有過積澱,找準機遇,說做就做的人的。 
香港的創業氛圍一直被人質疑,近幾年來,更有港漂回流的現象出現。但是,這些在香港奮鬥的創業者卻把眼光放得更加長遠,他們說哪裏有機會哪裏就有他們。香港仍舊具備著無可代替的吸引力,香港的商業環境完善公平,營商門檻低,但是一些硬件和服務有很大需求,來自内地具有更開闊視野的港漂創業者們瞄準這些風口,創造潛在的價值。創業是藉助兩地優勢施展創造力的絕佳平台,港漂的創業已經給香港帶來很多新的機會和價值,在兩地開放政策逐漸便利的將來,將會有更多發展。港漂創業的故事還將會繼續,並且變得更加豐富多彩。   ]]]]> ]]>

(Visited 256 times, 1 visits toda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