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待喚醒的「新香港人」意識
港漂十年累積不到十萬人
然後再看看內地來港入讀大學和最後選擇留港工作定居的,也就是俗稱的「港漂」。根據大學教育資助委員會(UGC)歷年年報統計顯示,過去十年,來港讀大學的內地學生有增無減,從2004年3362人,大增至2014年的11610人。另外,內地生畢業後留港發展而獲批簽證的數字,亦逐年上升,由 2008年2653人,增至2014年9714人 。但是,獲批簽留港發展的內地畢業生未必人人從此定居香港,有不少中途離開香港回到內地或到海外,到底有多少港漂最後定居香港超過七年成為永久性居民呢?無論是特區政府,還是民間團體和學術機構,居然都沒有任何統計數據。因此,只好估計每年大約有幾千人,十年累積下來也不到十萬人。 [caption id="attachment_1337" align="aligncenter" width="600"]脫陸入港的心理需求強
根據香港城市大學公共政策學系葉健民教授的研究顯示,內地新移民人士(這裏主要指上述第一類,並未包括港漂和海歸)內地移民在不少議題上的看法,其實和本地出生人士的取態相差不遠,並且隨着居港時間增長,兩者的立場更有明顯的同化趨勢。為什麼會這樣呢?原因可以有很多,除了本身處於弱勢而又時刻面對本地社會歧視的新移民人士在脫陸入港的心理需求方面比港漂和海歸要熱切得多之外,香港媒體的因素也是決定性的,因為本地出生的港人和內地新移民其實都是閱讀香港本地的報章媒體,自然在對香港和中國內地的新聞認知方面,乃至在價值觀方面就日益趨同了。「新香港人」中的內地新移民人士,他們的價值理念隨著在港生活的時間越長,其實就越趨於本地香港人或者說「舊香港人」認同,新則未見其外現,舊已成型而入之。 剩下的就是港漂和海歸這兩類人數少但相對強勢的「新香港人」,香港集思會在2013年發表過一個針對港漂的調查報告,發現針對近年的陸港矛盾,大部分「港漂」認為很正常,主要源於殖民地歷史、地方保護主義、兩地文化習慣差異、港人對生活不滿的發洩等。他們一般對陸港矛盾處之泰然。值得留意的是,「港漂」雖被香港的教育制度及工作環境吸引,但同時流動性極強,問卷調查的結果指出,超過7成「港漂」打算短期內留港工作,但只有28%受訪者認為香港是長遠理想發展地點,39%長遠選擇返內地 。「港漂」,既然心態仍舊是漂泊過客式的,那又如何能以主人翁的意識,積極投身參與到香港社會的各種事務當中去呢?最後是精英中的精英:在港海歸,有關這個群體的調查幾乎沒有過的!唯一可憑常理推測的是,哪裏有更好發展機會,哪裏就更吸引他們。正如錢學森先生所言:科學無國界,但科學家有祖國。同理,海歸人士無論去到哪裡,再廣闊的國際視野仍舊扎根於深厚的家國情懷,這一點是毋庸置疑的。但面對當下日漸沆瀣污濁的香港社會政治氣氛,分屬清流的海歸精英,看不慣而憤慨的有很多,但很難要求他們捲入這種泥漿摔跤似的港事之中。 基層、港漂、海歸,三者各有所思所慮,這樣一個新香港人群體,客觀共同背景是有(內地因素),但主觀的身份意識和價值理念卻仍未有效建構。同時,香港反對派已經吹響了要爭取新移民選票的號角,強勢的香港核心價值又挾主流媒體之優而傳播整個社會,如何建構新香港人的獨特身份認同和價值理念,才是「新香港人」這個提法得以為香港社會貢獻正能量的關鍵所在。最後,姑且穿鑿附會,以節選《水滸傳》中魯智深的一首佛偈作結:忽地頓開金繩,這裏扯斷玉鎖。咦!……今日方知我是我。■]]]]> ]]>(Visited 411 times, 1 visits today)